名醫講堂 張伯禮院士撰文:中醫藥逆行而上 為抗疫發揮重要作用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張伯禮

名醫講堂 張伯禮院士撰文:中醫藥逆行而上 為抗疫發揮重要作用

張伯禮院士(左一)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央肺炎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

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藥現代化研究,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取得了一批原創性成果。開展中風病臨床和基礎研究,建立血管性痴呆分期治療方案及評價。創建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掲示中醫藥對神經保護機制。率先建立了中醫藥循證關鍵技術體系,開展冠心病中醫藥二級預防循證研究。創建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模式。開拓了中成藥二次開發領域,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推動建立中醫藥教育國際標準,主編世界中醫藥教育核心教材。曾獲何梁何利醫學獎、吳階平醫學獎、樹蘭醫學獎、醫學教育傑出貢獻獎、岐黃醫學獎及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指揮下,各部委協作行動,全國人民積極參與,進行了一場雄渾壯觀史詩般的現代大國抗疫戰爭。經過艱苦努力,當前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展態勢。值得大書一筆的是中醫藥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發揮了特殊的重要作用,中醫藥深度介入,全程救治,在不同階段都取得了成效,贏得了患者讚譽和群眾好評。

中醫藥抗疫可全程發揮作用

根據中國中醫科學院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鑑》,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讓當時的社會為之戰慄。但是,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中國歷史也是一部戰“疫”史,每一次瘟疫到來,中醫都不曾缺席。

17年前,在國務院領導支持下我參與了抗擊“非典”的後半程工作。當時我是天津抗SARS中醫總指揮,在取得初步成效後,在市委支持下,請纓組建了兩個獨立的中醫“紅區”。採用中西結合方法救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這次中醫較早就參加了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醫藥診療的參與力度和廣度前所未有,4000餘名中醫醫務人員奔赴一線參與救治,組建了中醫病區,確定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等定點醫院,緊急調集中醫醫療隊支援武漢,籌建了江夏方艙醫院,使病患得到了系統規範的中醫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隔離“四類人”,漫灌中藥湯。1月27日我剛到武漢的時候,形勢非常嚴峻、複雜: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這“四類人”很多都沒有被隔離。當時我們就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分類管理,集中隔離,中藥治療。同時,對於確診患者也要分類管理,輕症、重症分開治療,可以佔用學校、酒店,這樣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但是,當時很多患者沒有確診,我們就根據以往經驗建議,對“四類人”全部給中藥,因為無論是對於普通感冒、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中藥都是有一定療效的。先吃上藥穩住情緒,一兩天退熱了,就有信心了。武漢市13個區縣,嚴格隔離第一天就發出了3000份中藥,第二天1萬份……至今已經40萬份了。

承包方艙醫院,中醫成主力軍。隨著確診患者越來越多,專家建議建立方艙醫院收治輕症患者,中央指導組採納了這個建議。我和劉清泉教授當即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方艙,中醫承包方艙醫院。中央指導組同意後,我們就組建了第一支中醫醫療隊,由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陝西的209位中醫專家組成,進駐江夏方艙醫院,對裡面輕症普通型患者主要採用中醫藥綜合治療。病人退熱時間、痊癒時間明顯縮短,輕症轉重症比率明顯降低,同時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也顯著提高。取得經驗後,最後十幾所方艙醫院近萬名患者幾乎都在使用中藥了,覆蓋率達到95%。自2月14日開艙以來,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輕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564人,治癒出院392人,部分病人轉出。在收治的病人中,沒有一個轉成重症患者,醫護人員也是零感染。隨著最後一批患者走出方艙,運行了26天的江夏方艙醫院於3月10日下午貼上封條,宣佈休艙。

重症輔助治療,也能力挽狂瀾。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生命支持至關重要,中醫也能發揮輔助作用,雖是輔助有時也不可或缺。如有的病人氧合水平比較低,血氧飽和度波動。這種情況下,儘早使用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服獨參湯,往往一兩天後病人的血氧飽和度就穩定了,再過一兩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機,但人機對抗,患者腹部脹滿,大便秘結,影響氧療效果,此時採用通腹洩熱的承氣湯類方藥,一兩劑藥大便洩通,脹滿消除,氧療效果明顯提高。炎性因子風暴,加重炎症反應,使用清熱涼血的血必淨注射液對控制炎性反應綜合徵有明顯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註熱毒寧、痰熱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協同效應,很多病人這樣被治癒了。現在武漢包括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協和醫院重症病人也開始中西醫聯合會診,較多患者使用了中西結合治療。

恢復期促康復,減少後遺症。對於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康復進程,一些處於恢復期的患者,病毒的核酸檢測雖然已經轉為陰性,但乏力、咳嗽、精神狀態差等症狀仍然存在,特別是患者肺片的變化和臨床症狀並不對稱,不同步。病人出院了,但肺部還存在未吸收的炎症。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沒有傳染性,但不代表病情完全好轉,中藥可清除餘邪,扶助正氣,改善康復期患者症狀,同時可促進肺部炎症的吸收,減少粘連,促進損傷臟器組織的徹底修復,提高免疫功能。我們已在武漢建立兩家康復門診,採用一些中藥和理療方法,如艾灸、太極拳、八段錦等,這有助於增強抵抗力,促進患者徹底康復,減少後遺症。我們還將為被感染的醫務人員建立一個健康管理平臺,在未來一到兩年,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態,以中西醫結合的干預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康復。我們希望能為被感染的醫務人員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回報他們的付出和犧牲。

科技支撐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在發揮中醫治療優勢的同時,我們也組織5省市8個單位的科研骨幹開展科技部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床研究,這也是第一個在疫區啟動的重點項目,採用現代信息手段,病區內用手機APP採集信息,傳輸到外面平臺進行數據處理,目前研究已經啟動,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

新冠肺炎屬於瘟疫範疇,主要病性為溼毒,可稱之為溼毒疫。溼毒疫是以溼毒為典型特點的疫病,起病隱匿,起始症狀溫和,傳變迅速,多生變證,纏綿難愈。這也是新冠肺炎與“非典”的差別,更狡猾,更多變,更讓人猜不透。證候是中醫處方用藥的基礎,於是我們對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以及天津、河南等地確診患者進行了證候學調查分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納入800例有病情分級的患者信息,其中普通型佔67.9%,重症20.3%,危重症1.7%,輕型10.1%。通過對不同病情分級患者中醫證候信息的分析。根據證候學分析的結果,為中醫辨證論治和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了科學指導,為一線防控治療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

我們在救治中使用中成藥也不是僅僅憑經驗,而是以科技為支撐,具有臨床針對性的。在臨床救治的同時我們也開展了中醫藥的基礎研究,多個單位積極篩選評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藥,科技部第一批8個應急攻關項目中就包括了對已上市中成藥的篩選與評價。目前我們收集已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藥65種,完成了中成藥組分製備、虛擬篩選結合體外評價、細胞因子風暴細胞模型和抗肺纖維化細胞模型建立等工作。通過研究發現:連翹敗毒片、芎菊上清丸、清瘟解毒片等對於抑制冠狀病毒具有較好的效果;清金止嗽化痰丸、痰熱清膠囊、清熱感冒顆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細胞因子風暴作用較好;清瘟解毒片、清喉利咽顆粒、六神丸、八寶丹、清金止咳化痰丸等具有較好的抗肺纖維化作用。通過這些研究成果再結合臨床辨證論治的經驗作為參考,中醫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更有針對性地治療新冠肺炎。

同時我們也在利用國家科研平臺開展新藥研發。我們利用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抗新型冠狀病毒中藥活性篩選研究,目前從中藥組分庫數據庫中採集2691條化學成分信息,圍繞3CLpro,PLpro,RdRp,Spike靶點進行虛擬篩選。聯合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開展體外活性驗證,通過研究發現黃芩、桑葉、訶子、菊花、頭花蓼、紫蘇葉、金銀花、木通、白茅根、車前草等具有較好抗新型冠狀病毒活性。其中還發現了具有強活性的組分化合物。另外我們也對在臨床上具有明確療效的宣肺敗毒顆粒進行了基礎研究。網絡藥理學研究發現該方主要化學成分調控的286個關鍵靶標和21條通路,包括調控28個呼吸道病毒感染相關基因、68個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活化相關基因以及17個肺部損傷相關基因,具有避免或緩解細胞因子風暴,多靶點保護肺臟等器官的作用。按照新藥研究要求,完成了該方顆粒劑的製備工藝及質量標準研究。採用高載藥量顆粒劑製劑技術,實現載藥量高達80%,充分保留處方有效成分,並完成了三批中試和中試產品穩定性考察。以上這些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科研攻關能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總之,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醫藥一如它這數千年面對大疫時的表現一樣,不曾缺席,逆行而上,為抗擊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