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所有的畅销书都不值得读,那什么样的书才能算好书?才值得读?

生活资调


首先要说的是要不过于迷信某些“名人名言”。

要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也就说,时代在发展,知识也会不断地更新迭代,因此我们的确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从书本当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更新的提升自己的认知。

单从字面上讲“畅销书”就是销量最好,最高的图书了。

要说畅销书,《圣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吧,全世界二十多亿基督徒人手一册,还有很多并非教徒,只是把圣经当成文学作品来读的其他读者。


就不说《圣经》这类宗教著作,其实象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出版至今,被翻译成超过300种语言,发行超过5亿册。


而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也是长销不衰,在过去的150年里,累计出版超过了2.5亿册。


象《唐吉诃德》、《双城记》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畅销,是因为它经典啊。

其次,我个人看来,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不取决于它是否“畅销”,而是看它对你是否有益。

怎样来定义“有益”呢?

其实很简单,在专门论述阅读规则和读书方法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出一个观点: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其实这句话更为完整和客观的表述应该是:

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也有没有一本会坏到一无是处。

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一本书在你读过后,哪怕你只get到了一个知识点,那这本书也是值得读的,你也从中受益了。


沙栗


01 叔本华眼中的好书

叔本华曾说过:

“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那么,叔本华眼中的好书是什么样的呢?他是这么说的:

“我们则应该把始终是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于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写出这些著作的可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所享有的后世名声就已表明了这一点。”

他所说的好书,就是普罗大众都听过但没有读过的“经典”。

到底应不应该读经典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个阅读任务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并且阅读“经典”不同于读休闲读物,是有一定门槛的,也需要整块的时间。

02 什么是值得读的书

林语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艺术》中说过:

"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

首先,值得我们读的书,应该是为了要解决当下问题的。

举个例子,你平时的工作是研发工程师,每天面对电脑,很少与人沟通, 有一天,你被晋升为项目主管,这时候,因为平时专注于技术的提升,而对沟通、项目管理这些技能没有过多关注,为了做好接下来的工作,我们需要做的,当时是,缺什么补什么了。

其次,值得我们读的书,应该是我们感兴趣的。

比如,你非常喜欢读《红楼梦》,通读了好几遍后,想了解其他红楼梦爱好者是怎么读这本书的,这时候,你会看看白先勇、蒋勋、欧丽娟等人对红楼梦的讲解,同时,对这本书也有更深的理解。

第三,值得我们读的书,可以是陌生领域的经典书籍。

如果你平时读的比较多的是文学、社科类作品,建议你每月可以在阅读计划中添加一本你平时不会去读、但口碑不错的书,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视野受限,同时可以拓宽我们阅读的边界。

我是[蝈蝈漫步],一枚喜欢阅读和写作的越读者,如果我的分享对您有用,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蝈蝈漫步


我认为选书就是选作者,可以读两类书,一类是可以被称为哲学家写的经典作品,比如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另一类是成功人士的文集,比如毛选,这两类书的作者都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他们有独特、完整的意识结构,他们的眼界开阔,思想深邃,精神世界丰富,内心强大,可以说,读他们的书就好像与一个智者交心,而且智者是知无不尽的把自己宝贵经验和智慧财富倾囊相助,这就是看书好处中最重要之一。同时,这类书的作者都可以称得上大家,是得到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透过他们的作品,你可以了解他们的世界,知道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我们和他们之间还有哪些差距。他们的人生哲理照亮我们的前进之路,他们的坎坷人生经历更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从叔本华的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认为人广义的人格是最本质的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包括气质、头脑、力量、个性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每个人幸福的基础,这些也是他认为“人是什么”,要远比“人有什么”或者他人眼中的人评价高低重要的多。由此可以看出,叔本华不建议看畅销书是因为,每人的广义上的独特个性是“人是什么”的重要内容,而畅销恰恰相反,之所以畅销只能证明个性的东西比共性的少,看过有共鸣但没有从中看出作者的独特个性,收获就可以预料了。


周围性神经病


首先我们得先结合时代来分析这句话形成的缘由,随后判断出它的正确性,最后才能给出最适宜的回答。

1.为什么叔本华说“所有的畅销书都不值得读”?

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上,商品一旦打上知名品牌的标签,我们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该品牌的质量一定好。

因此,很多商品开始了虚假营销,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不知道哪种商品好,我们更倾向于依靠权威效应(比如专家机构的认证,比如明星使用)、统计数据(已经畅销XX份)来判断这些商品的质量。

书籍同样如此,当一本书打上畅销的标签,我们更倾向于读这些书,我们认为,“这么多的人买,那这本书肯定值得一看”。

这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件悲哀的事实——人们没有主观判断的能力,又具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我也同样如此。在我想看书的时候,我只想快速地买到好书,可我不知道,一本好书,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是需要一步步筛选的。

我尤记得上学的时候,在书店买一本书时,我会思考好长时间。

首先在聊天中听到同学或老师的读书分享,在听过他们对这本书简单的叙述后,我会在便签上记录这本书的名字。

等放假后,我就会跑到书店去,首先根据书名找到目标书,然后翻阅试读,觉得这本书的确有我认为需要学习的地方,我才会忍痛去买。

但毕业后,或者说在网络购买平台遍布后,我们买书就两个简单动作:首先去推书平台或写作平台找书单,然后一口气在网上买十几本书。

可是等我认真翻看这些书时,我却觉得读起来很无趣,很多方法论太过于简单,我读过就忘,很多道理太过于简明易懂,我读过就觉得心里没有任何波澜。

因此,很多畅销书不值得读,原因有如下:

网络的覆盖方便了我们买书的动作,可却减少了我们试读的动作;

利益驱使书籍沦为商品,人们不喜欢思考,更倾向于外力判断。

很多商家放大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畅销书,名不副实。

2.是不是所有的畅销书不值得读呢?

当然不是。

有很多畅销书,并不是如今社会上的虚假宣传,而是实打实地靠品质、口碑,代代相传的瑰宝。

因此,值不值得读,不是看这本书是否为畅销书,而是看我们自己的判断。

3.什么书称为好书,才值得一读?

一本你读得越多、收获越多的书才称得上好书。

无论是好书,还是不好的书都值得试读。

好书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不好的书让我们学会判断什么才是好书,阅读它们所花费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在认真读之前就能筛选出好书。

1.网上搜索书单。

2.根据书单在网上分别搜索,了解书籍信息

在网上,我们可以浏览书的目录,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属于哪种类别,问问自己,是不是对这本书有兴趣。

3.寻找第三方观点。

当然我们要看的并不是一些几十字的好评,我们要看的是那些认真读完这本书后,用心写想法的书评(豆瓣,简书,知乎,微信读书都还挺不的),我们不怕花时间,而要多多阅读这些书评,再问问自己,是不是更想读这本书了。

4.网上看电子书。

在确定读这本书后,先用微信读书或者百度云下资源,首先通读一遍,如果书上有很多内容让你有想法、收获,甚至是你觉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写得特别有深意,那你就可以买实体书了。

这时候这本书已经算好书了,值不值得仔细读,当然由我们自己说。

方法就是,一定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读书,要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有判断。


与彭


如果想要创作一本“畅销书”,首要的条件,就是作品本身一定要通俗,有趣味,要让广大读者都能看的明白,看得过瘾。

所以这种作品,往往没有什么深度,常常受到通家达士的诟病。

但是对于大众而言,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书籍,是一定值得你去读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每个人想要从书籍中获得的知识也不同。

想要知道什么书才算好书,才值得你去读,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问问自己大脑中的“兴趣”,否则的话,你纵然捏着鼻子,去把那些口碑甚佳的书读一个遍,也没有什么用处。

当然,在如今的年代,由于网络发达,以至于在阅读方面,大家有了太多的选择,但无论如何,你总是要根据自己的所需,才会去读书的,不是吗?

所以对于什么是好书,什么书才去值得读的结论,就是不要去盲从,见到别人读什么,就去跟着读什么;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专家推荐书目(很多专家在这方面都带有浓重的经济色彩),就去跟风。一定要明白自己渴望读什么书,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不然,你永远也学不会读书的诀窍。

最后,送你一句话,读书是一件需要“个性”的事,这种个性可以从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慢慢的培养起来。


围炉说野话


没有人可以替你决定哪些书不能读,就像没有人可以替你走完一生是同样的道理。书只有自己去选择,靠别人选择,永远走不进属于自己的世界,永远不会读书。

小时候,父母告诉你,果汁不能喝,你也许会偷偷的喝,一直喝到自己三十多岁,知道生命原来是有一个时间限制,你才懂得身体的重要,你才会控制自己的饮食。

没人可以左右你的选择,除非你自己不想选择,别人告诉你哪本书不能读,首先你要知道这本书到底哪里不适合自己。如果你不知道原因,叔本华的意见就变得毫无价值。

叔本华的这句话,只有一点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应该有取舍。

具体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只有自己可以做出选择,叫别人选择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取舍的价值建立,还是需要亲身的阅读,包括试错。



饼子啃书


叔本华是个哲学家,这些人一般思想深刻,也许在他看来畅销书往往是给普罗大众读的,难以有很深的思想。

这话说的有些道理。能够作为畅销书的,当然不能有太深刻的思想性,否则也不会流行开来。一般来说,只有经典才具有深刻的思想,而“经典”不是由谁封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无数读者阅读后的共识。这样的书从来不可能畅销,也不需要畅销,作者大多是穷一生精力和心血写成的,作者本身也都是每一个时代的大师。

有一点大家要明确,我一再强调,人的智力几乎相等,并不是今天人就比古人智力更强,也不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就比经济不发达的人智力更高。个体能力的差别,主要是专注力集中程度的不同,以及专注方面的不同。也就是说,古代的大师们思想境界并不比今天的大师们差,他们所差的是信息量而已。

一部可以称作经典的书籍,都是不同时代大师写就的思想巨著,作为今天的读者,读这样的书,就是在和人类中的思想巅峰对话。也许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已经不再是今天人们的重点了(比如很多古代思想家都会重视神的重要性),但他们的思考方式与论述过程,一定对今天的人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和开拓思路的作用。

这样的书都会很难读,都需要读者虚心读,这里的“虚心”是要真正的虚心,也就是先把自己对问题的过往看法虚化掉,不占在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去审视性地读书,最好仿佛自己完全不懂这个问题,只是追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慢慢理解体会作者使用的文字背后有没有更深的含义,能不能只是从常识上理解这些文字。因为每一个严肃的作者使用文字都会是很挑剔的,都会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作品严谨周密。而文字又有时代的变迁,很多文字字义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化。

这样的读书当然不可能太快,当然不可能读完就立刻可以使用,当然无法通过读书迅速改变读者的命运或者马上变现,但这样的读书却可以从底层改变读者的思想结构,可以提高读者辨别纷乱世界的思想境界,可以最大范围的打开读者的视野。“视野”本来是指眼睛看到的范围,但今天,所有人的视野如果依然停留在眼睛看到的范围,那就有些太浅薄了。所以几年前有个老师辞职信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个人觉得这说明了思想的浅薄,没有脱离动物用视觉观察环境的最初级方式。这并不是对那个人的侮辱与不敬,这只是所谓的“事实陈述”而已。


何处是家乡


个人观点是开卷有益,什么书读起来都或多或少能有所收获,只是经典书籍对于我们的成长帮助会更大些。

判断经典好书的方式有很多,我简单介绍几点:

1.挑选再版次数多的书籍,再版越多证明越受欢迎,市场是检验一本书是否是好书的最好方式。

2.选择知名出版社的书籍,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大出版社的书籍,质量比较有保障。

3.选择行业内知名人士推荐的书籍,有专家为其宣传,通常都很不错。


GiGi咩爱写作


通俗文学确实予人受益不多。可关键是学术名著太晦涩难懂了。所以受众很少。


夜色阑珊6844


这得问叔本华才好。至于什么书值得读,那就从读叔本华的书起始吧,我想他的书肯定销售不畅,也不符合大众化灵魂的需求。就当是追忆,安慰下他孤独的心灵吧!畅销的灵魂虽大众,但若能读出来一个别样的自己,就是本自的圣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