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到底能不能打?家长要知道最后的结论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有一句俗语叫“打是亲,骂是爱”,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常都是从爸妈的棍棒底下走出来的,小时候聚在一起的时候都说:“爸/妈真坏,老是打我,要是我以后有了孩子一定会好好对他的。”

但是,直到我们这一代人慢慢长大,做了父亲母亲,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现在有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妈妈会用打、骂这一招来管教孩子,要么就是对孩子怒吼,每次孩子犯了错,就总是骂声、打声、哭声交织在家里,很是不和谐。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骨感的现实:直到现在,打孩子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到底能不能打?家长要知道最后的结论

我国某媒体与法律界联合调查的报告中显示:在我国家庭,打骂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三分之二的儿童挨过打。30.6%的孩子表示在家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也高达57.3%,从未挨过打的仅占9.1%;此外,在家中经常被骂的受访者也有很多。

存在,不能代表其合理。我们现在需要明白:打孩子其实是不对的。在新的千禧之年,我们必须对这种过时的教育方法“Say NO”。原因其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不能虐待儿童,打孩子对孩子造成了身体伤害,也是以虐待罪论处的。其二,经常被打的孩子,他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层面,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到底能不能打?家长要知道最后的结论

长期被打的孩子,会产生怎样的畸形心理?

1. 失去自我,挫败畏缩

孩子会因为你的打骂变得非常恐惧与害怕,慢慢将“自我”放在一个很低的层级,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就会变得畏缩。当大人用更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他只会累积更多的恐惧与挫败经验。而让他没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还有个可能性,就是孩子会隔绝、麻痺自己的感受,告诉自己“我不在意、我没有感觉。”,因为只有不那么痛苦,才有可能活下来,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出了社会就变得胆小怕事,任人摆布,最终只会挤压自己的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会罹患抑郁症,走上结束自己生命的道路,而这,不是在贩卖焦虑。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到底能不能打?家长要知道最后的结论

2. 崇拜强权,认同暴力

我们都听说过那种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吧?施暴的孩子们在采访时往往会说这么一句话:“谁谁谁在我小时候也是这么对我的”。而这个谁就是曾经殴打过他,对他造成过心理伤害的人,而这个人往往是不会管教的父母。打骂孩子,即便孩子现在还没有行为问题,他在日后如果也具有了一定的权力,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因为他学到的是:“我不需要尊重别人,只要我够强壮,我就可以让别人听我的话。”

而这与最开始想要教孩子“乖一点”、“不要闯祸”的目的,往往是背道而驰。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到底能不能打?家长要知道最后的结论

身为家长,应该如何管教孩子?

1.明确自己对孩子的不快,并敦促改正

我这里说的,绝对不是那种:“我是为了你好,才会打你/骂你。”这种以爱当做糖衣的处罚。而是当我们气到想打孩子的当下,往往都有一个“希望孩子更好”的原因,只不过我们经常情绪没有控制好,把这种诉求用暴力的方式诉诸于孩子。

我们其实可以直接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关心,例如孩子说出去玩,你给他设置了十点钟的门禁,孩子却十一点才回家,此刻你已经在家焦急地等待了一个小时了,打电话给孩子,他也没有接,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气得打孩子两下了。

但我们不妨对他说:“我对你很生气,因为你超过约定的时间回家一个小时,让我感觉你并不重视我们的约定,而且我会非常担心你的安危,我对不尊重约定的人感到很失望,我希望你能改正。”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到底能不能打?家长要知道最后的结论

2.如果实在无法控制,不要在失控的情况下打孩子

如果自己真的气到不行,手已经快挥起来的时候,请先深呼吸,长舒一口气,然后暂时离开冲突的现场(就像电视剧里看见的,人物一生气就会离开气得离屋而去),然后问自己以下自己问题:“我是在发洩情绪?还是真的要教他?”、“我究竟想让孩子学到什么?”、“如果我打了他,他会听我的话吗?”通常问过自己之后,就更有机会能够说出:“我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行为已经造成别人困扰,对你自己也没好处。”,或者是上文所说的训导了。

如果你认为,必须对孩子有一些威慑作用,请务必,用较轻的力度,轻轻拍打他的非重要部位,头、肚子是绝对不可以下手的地方,我们可以拍两下孩子的肩膀,稍微用力捏两下,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会感受到我们的不开心,还会有种“糟糕,我好像真的做错事了”的愧疚感。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到底能不能打?家长要知道最后的结论

所谓“育儿先育己”,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必须先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小孩子,被这样的方法教育,我会开心吗?我会服气吗?

对于长期在权威管教文化底下长大的人,在身为人父人母时,往往选择沿用过去的习惯,用高压、权威的方式管教孩子,觉得这样比较“容易”。但转念一想,小时候我们又何尝不对这种高压的管教方法感到害怕、感到厌烦?对于这种教育理念,我们是时候应该反思了,千万不要“屠龙者终成恶龙”,通过一些微小的改变,我们就可以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