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深深影響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二十四節氣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的傳統曆法,也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上至風雨雷電,下至芸芸眾生,包羅萬象。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勞動人民通過對太陽、天象的不斷觀察,開創出了節氣這種獨特的歷法。經過不斷地探索、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變得科學和豐富,到距今兩千多年的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並一直沿用至今。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說說二十四節氣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至今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說說二十四節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