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民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初初交错的大时代,一批学贯中西的文人巨匠横空出世。

每每看到他们的老照片,就想起《无问西东》中那句:“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民国之后,再没看到那样纯净、安然的群像。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民国群像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民国群像


除了这些温润款款、学识渊博的君子,我们对他们伴侣也有着极大的好奇。

跌宕起伏的大时代里,出身官宦或世家,得天独厚的她们,几乎都接受了传统国学与西方理念的滋养。

无论在选择伴侣还是家庭生活中,她们都保持真实、坦然的自我。

现在看来那不仅仅是独立,更是深厚的学识带来清醒的理智与判断力。

1、面对选择,从心而行


印象最深的是“合肥四姐妹”。

大姐张元和嫁了昆曲名伶顾传玠 ,二姐张允和嫁给贫寒出身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妹张兆和嫁给湘西才子沈从文,小妹张充和嫁给了德国犹太知识分子傅汉思。

学者夫婿是张家姐妹不约而同的选择,虽然对这四段婚姻,世人各有评论。

但四姐妹选择时,世家闺秀那种独特的、无所畏惧的坦然,很迷人。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张兆和与沈从文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张充和与傅汉思

还有郭婉莹,记得《上海的金枝玉叶》里提到,不喜欢那个只会和她谈丝袜结实不结实的富家子弟艾尔博德,只因“no fun”。

后来,她毅然选择了“a lot of fun”的清华穷书生吴毓骧。

吴家的人说起来,都觉得他们“雅致而不实用”的少爷,高攀了大名鼎鼎的郭家四小姐。

但郭婉莹,从不这样说。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郭婉莹全家福


南京望族之后杨步伟,从小便以“反骨”闻名。

19岁时,自己写退婚信,休掉从小指腹为婚的夫婿。

很喜欢这个爽直的大小姐,那封退婚信被她写的太可爱、太实在:“日后难得翁姑之意,反贻父母之羞,既有懊悔于将来,不如挽回于现在。”

父亲被气得大骂,这位大小姐依然毫无退缩。

在祖父的支持下,最终成功退婚。

于32岁高龄自由恋爱,嫁给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杨步伟与赵元任


最佩服闺秀们这份“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的爽直与洒脱。

世代大家不仅只是家境殷实,祖辈们的学识深厚的,思维与格局远超过身处的时代。

而且书香世家的传承,历代都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给这些女孩带来长期养尊处优后的强大安全感与自信。

她们的情感选择,带着自己对人生深深的期许,带着自我肯定的骄傲与自尊。

一种先于时代的独立与自由,是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2、面对逆境,坚强乐观


严幼韵,与宋氏三姐妹齐名的“严氏三姐妹”中的小妹。

嫁给青年外交官杨光泩后,随夫婿远赴马尼拉。

杨光泩被日本人杀害后,作为总领事夫人,这位出身富贵家族、从未吃过苦的上海名媛严幼韵,带领一众外交官妻儿,开始自力更生的生活。

她们种菜做鞋,养鸡养猪,后来还学做酱油和肥皂。

潜心养育子女之余,还弹钢琴,以解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刚韧乐观,令人掩卷惊叹!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严幼韵


还有出身世家的唐筼。

嫁给大才子陈寅洛后,夫妻感情甚笃。

每每离别,善于咏诗的唐筼,经常用诗作向陈寅洛倾诉思念之情。

后来因战乱,两人携家隐居乡间。为了一家老小的身体健壮,唐筼居然开始养羊,还亲自挤奶。

如此能屈能伸、坦然自如,实在佩服!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唐筼与陈寅洛全家福


最喜欢活宝杨步伟。

这位中国第一位女性留美医学者,嫁给赵元任后,贵为校长夫人,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赵元任执教清华期间,杨步伟出资和其他两位教授太太成立了“小桥食社”。

她不仅做得一手好菜,后来研究菜谱,还顺手出了本《中华食谱》。

这本书由胡适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分别撰写前言和序言,至今仍然是美国烹饪界的畅销食谱。

有段时间,家里经济紧张。

杨步伟挺大肚子,居然分期付款买了台缝纫机,开始做手工。

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三太公司(估计是三个教授太太合伙吧),在校内支起摊,把手工卖给美国教授的太太们。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杨步伟与赵元任


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后,便结伴到英国牛津大学读书。

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钱钟书的母亲都曾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杨绛与钱钟书


闺秀们的人生,令人惊异的是,无论身处闺中还是进入婚姻,一直保有种天然浑厚的整体感。

震荡的大时代,婚后的她们都面临过困境。

但那种共同拥有的,由心而来的笃定与坚韧,便是世家望族传承给她们的独特礼物。

落入尘世的她们,依然纯净温良,那些学识自然转化成了应对琐碎生活的睿智。

郭婉莹说过:“生活真的要给予我一些什么,我就收下它们。”如此安然,令人慨叹!

我想在她们心里,那些困难可能不叫吃苦,只是人生别样的际遇。

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更令人尊重!

3、从不放弃,自我成长


严幼韵与三个女儿在纽约定居后,立刻申请工作。后来,成为联合国首批雇员,从事礼宾工作。她干得极为出色,后来,成为联合国一名杰出的外交官员。她一直工作,直到1959年10月正式退休。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严幼韵


1925年,赵元任去了清华当教授,杨步伟与胡适等人商量成立了一家诊查所,为穷人做计划生育的事。她喜欢写作,一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一个女人的自传》、《杂记赵家》等书。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杨步伟


贵为上海滩金枝玉叶的郭家四小姐,十年运动后期,便进入外贸公司做英文顾问,整整工作了十年。

退休后,郭婉莹告诉儿孙,要用工作时的照片做遗照。因为,“这张照片,表现出我正在工作。”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郭婉莹


2003年,杨绛于93岁高龄依然出版了个人的散文和随笔,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杨绛

做学问的男人,往往都拙于世俗。

面对具体的生活,也许是意不在此,总显得格外笨拙。幸好,有她们。

照顾家庭、种菜洗衣、管家育儿之余,她们做外交官、做英文顾问,著书立作......

婚前那个胸有理想、爱娇的少女,并未轻易将自我搁置。

她们的工作、成就,虽说无法与研究大学问、有着大成就的夫婿相比,但那背后所投入的个人意志,还有自主选择的人生尊严,更令人敬佩。

4、尊重他人,克制礼让

唐筼生孩子之后,身体很差,于是请了保姆王妈帮做家务。抗战爆发后,他们一家逃到香港。家里非常困难。一年春节,家里买了肉。唐筼告诉孩子们:王妈很辛苦,过年了,你们少吃一点肉,让王妈多吃几块。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唐筼


郭婉莹对家里的佣人,一直态度温和,照顾有加。和她相处多年,已经像亲密家人的男佣回忆,曾经不小心打碎碗,被其他佣人告状。而少奶会说:要是碗都不会碎,要碗铺子干什么呢?没人的时候,才对他说,一次少拿一些,小心一点。那种温柔的懂得,他永远不会忘记。

写回忆录时,郭婉莹没有提那场令她失去至亲爱人的十年浩劫,只有一句解释:外国人不会懂得这些事的。国外的亲戚回来,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谈了一些。然后耸耸肩,摊开双手说:“你看,我就这样过来了,我好好地过来了。”

孙女回忆起郭婉莹,说奶奶是个直到八十岁还依然爱美的小女孩,经常对她说,“人一辈子一定会遇到许多事,一定不要怕,什么也不用怕。”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郭婉莹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成了“牛鬼神蛇”,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进来的人都大吃一惊。杨绛把便池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看书。后来有人提到这些,杨绛也只是淡淡的说:那时看书没人打扰,倒也自在。

民国风月:闺秀们的婚姻

杨绛


想起《无问西东》里的话: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世事动荡的时代里,她们宛如西方油画里的地母,自有种含而不露的博大与庄严。

她们对他人天然的体恤和理解,是人之初的良善。

更欣赏她们看尽人情世故、世间冷暖之后的克制与无言。

我想,根本不能用隐忍来形容。她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不屑被别人说成是隐忍。

那是世代祖辈们留给她们的、深入骨血的高贵。

那些遥远的风情云月,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如此喜欢民国时期,那些遥远的风情云月,一直在红尘中流传。

我想,老照片里温良娴静的她们,也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原因吧。

随着花开花落,是她们让粗粝的现代人体会到“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韵味。

而她们的故事,更令人惊叹,原来真有大家闺秀这样的存在。

胸有世传学识的她们,并没有活成书呆子。面对人生困境没有怨怼,而是坚韧聪慧地保护自己的家,过好自己的人生,有勇有仁。

陈寅恪曾为爱妻题诗:“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

金婚纪念日那天,杨步伟写到:“吵吵闹闹五十年,人人都说好姻缘。元任欠我今生业,颠倒阴阳再团圆。”赵元任幽默回诗:“阴阳颠倒又团圆,犹似当年蜜蜜甜。男女平权新世纪,同偕造福为人间。”

每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都是一个个珍贵的、鲜活的灵魂,这样的女性,难忘并令人珍惜!

她们最后的生活,如同好莱坞电影的大结局,美好而圆满。

而我,还是最喜欢杨步伟自传里的那句:最要紧的,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