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

,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有熊國

有熊國,為黃帝時期的方國,位於新鄭姬水(今河南新鄭),是上古時期居住在有熊地區(今河南新鄭)的華夏集團建立的氏族部落,後世稱有熊國。有熊開國始於少典,傳至黃帝,相繼打敗蚩尤與炎帝,遂成為華夏共祖,史載黃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根據戰國以來的文獻記載,特別是漢晉以來的相關史志,都記有河南新鄭為有熊之墟(即故有熊國),而又與新鄭境內的有關傳說和考古資料相印證,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

典籍記載

戰國,《世本·卷一帝系篇》:“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戰國,《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宇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傳說中的有熊在新鄭一帶具茨山(大隗山)位於新鄭西南,與新密、禹州交界襄城(之野)位於禹州東南,距新鄭不過幾十公里。另襄城有首山

,為早期天下八大名山之一,亦為傳說中的黃帝採銅(鑄鼎)之地。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篇》:“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鬚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七十餘人。”明萬曆四十六年《襄城縣誌》:“首山,在縣治南五里,橫亙九里。《史記》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又云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湖。莊周曰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見童子而問道焉,即此山也。

”清,蔣廷錫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橫亙九里。《史記》稱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國,皆黃帝所嘗遊,首山其一也。”

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集解》:“皇甫謐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名,又以為號。’

漢,戴德《大戴禮記》:“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按:《史記》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卷七)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於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魏,酈道元《水經注》:“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後晉·劉昫《舊唐書·天文志》:“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並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山東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洛邑負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宏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佔。”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宋,《路史·國名記》:“少典,有熊之開國,今鄭之新鄭。

黃帝在“五方五帝”學說中的對應

五方上帝,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稱為五帝、五方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

等。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五方天帝是古代中國神話及古籍記載中的人物。五方天帝及屬神分別指東方天帝,屬神句芒;南方天帝,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屬神蓐收;北方天帝,屬神禺強(據說字“玄冥”);中央天帝,屬神后土。他們的命名之義和他們分處的方位或季節是密切相關的。

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六輅祭祀: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其中,昊天上帝為自然上帝,即蒼天;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也稱玄帝),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五帝有先天五帝後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天神、天上之帝,即東方天帝、南方天帝、西方天帝、北方天帝、中央天帝後天五帝天下之帝,為華夏上古五位聖王賢君,即伏羲(太昊)、炎帝(神農)、黃帝(軒轅)、少昊(玄囂)、顓頊(乾荒)。人們相信其死後亦成為神,輔佐昊天上帝和先天五帝統治五方。先天五帝在儒教和道教信仰中有不同的稱呼。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依中華傳統,祭祀五方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宗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種規則等級的祭祀,《隋書·禮儀》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五方上帝緊隨昊天上帝並列為大祀。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稱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稱天。《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史記·封禪書》:“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經通義》:“天皇大帝亦曰太一。”鄭玄雲:“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即五方上帝為昊天上帝佐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五方上帝分別配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黃,

白帝少昊金德、青帝太昊木德、玄帝顓頊水德、赤帝火德、黃帝土德。五方上帝又稱五行帝,又皆為人帝,故又稱五行人帝。

習俗

依中華傳統,祭祀五方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宗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種規則等級的祭祀,《隋書·禮儀》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五方上帝的緊隨昊天上帝並列為大祀

五帝屬於大祀,祭祀內容包括作為主祭的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從祀官、各自從祀星、三辰、四方七宿等一起組合祭祀的儀式,一年一次,五帝祭祀內容,合計如下:

上帝:東郊青帝 配帝:伏羲 從祀官:勾芒 從祀星:歲星 另有從祀:三辰、東方七宿

上帝:南郊赤帝 配帝:神農 從祀官:祝融 從祀星:熒惑 另有從祀:三辰、南方七宿

上帝:中郊黃帝 配帝:軒轅 從祀官:后土 從祀星:鎮星 無從祀

上帝:西郊白帝 配帝:少昊 從祀官:蓐收 從祀星:太白 另有從祀:三辰、西方七宿

上帝:北郊黑帝 配帝:顓頊 從祀官:禺強 從祀星:辰星 另有從祀:三辰、北方七宿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另,南宋道教學者金允中在論述五老君的存在時,以道教氣說加以解釋。他說:“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於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是為五嶽之帝。……下至於物,為金木水火土,於事為帝,於人為五臟,皆此五氣也”。故“以理言之,莫若隨五氣之所寓而稱,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嶽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臟神君,豈不通理而易行。

道教以五老天君對應儒教的五大天帝。五老天君:

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青帝;

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赤帝;

中央元靈始老天君,號黃帝;

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白帝;

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黑帝.

以上“五老”與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相對應。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由上可知,

五方五帝

中“中央為土”,黃帝因有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對應五嶽則是中嶽嵩山新鄭就在嵩山東南,即是傳說中的有熊所在,也黃帝的建都之地,與五方五帝五行五嶽所對應的關係是相合的。

黃帝在天文中的對應

後晉·劉昫《舊唐書·天文志》載:

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並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山東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洛邑負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宏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

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佔。”

河南地區對應的星宮分野如下圖所示: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對應星象圖: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由上可以看出,天象中“柳、七星、張與鶉火”對應河南的地方分野,星象中“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與歷史記載中的嵩山東南的

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同樣相合。

總結:

新鄭位於嵩山東南,即是傳說中的有熊所在,也黃帝的建都之地

五方五帝中“中央為土”,黃帝因有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中央之土”在九州中的對應,則是中州、中土;對應五嶽則是中嶽嵩山;對應天象分野,則是“柳、七星、張與鶉火”,而“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亦可以與

黃帝有熊在新鄭的說法相對應。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究其緣由,無外乎黃帝地望本就在新鄭周邊;前人在總結五方五帝,劃分九州中土,對應五嶽嵩山、天象分野時,參照了早期“

黃帝地望位於土中(新鄭)”的說法

因此,在歷史記載及傳說中,黃帝有熊在新鄭並非偶然。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另外,新鄭周邊有很多關於黃帝的傳說,如黃帝宮、力牧臺、風后嶺、大鴻寨、常先口、嫘祖洞、嫫母祠、少典祠、大隗山、具茨山等地名遺留;另具茨山主峰風后頂,為黃帝成年時期活動的主要場所,有黃帝祠、黃帝避暑宮、御花園、幽勝宮、力牧峰等遺蹟;周邊則有西平西陵氏、方山方雷氏、平逢山有嬌氏、“帝之密都”青要山、又有又有采首山之銅(襄城),鑄鼎荊山(靈寶)、黃帝訪大隗於具茨之山

黃帝迷失襄城之野,而問道於牧童、黃帝嘗遊太室、黃帝巡遊河洛,龜書赤文成字象軒、黃帝問道廣成子(崆峒)、黃帝駐蹕鈞天台,大奏鈞天之樂等傳說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在考古上,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對應龍山文化,而

最早開啟龍山文化的正是興起於豫西一帶的廟底溝二期文化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約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逐漸走向衰落(神農氏世衰)大汶口文化(東夷)屈家嶺文化(三苗)興起,開始進入中原一帶;約

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龍山文化的前身)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興起於豫西一帶,後向東發展與西進的大汶口文化(東夷)和北上的屈家嶺文化(三苗)發生碰撞,最早開啟中原龍山文化的到來,即為傳說中的涿鹿之戰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黃帝地望在豫西一帶蚩尤九黎(或九夷)所屬的東夷地望在魯西、蘇皖北部;神農氏地望有二,一在山西太行山東南兩側高平、長治傳說為其出生地,周邊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傳說也最多,河南西北也是炎帝神農氏後裔共工氏的所在地),二在淮河中下游地區或南方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後遷魯(曲阜);又說湖南或湖北隨州為炎帝神農氏出生地、河南拓城為炎帝朱襄氏所在,另言炎帝神農氏與蚩尤都是“牛首人身”的傳說與南方少數民族圖騰一致;或雲蚩尤為姜姓、炎帝,二者亦有關聯,因此後世多把炎帝神農氏地望歸於中原東南或南方一帶)。

黃帝有熊在新鄭:黃帝與“五方五帝”和“天文”中的對應關係

《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古時空桑、青丘、三座蚩尤冢,皆在魯西豫東之間,涿鹿之戰應該發生在蘇皖沿魯西、豫東到山西東南一帶;與蚩尤興起於魯西、蘇皖北部,向西擴張與興起於豫西一帶的黃帝發生戰爭相合。

《世本》

《史記》

《周禮》

《大戴禮記》

《帝王世紀》

《續漢書·郡國志》

《水經注》

《括地誌》

《隋書》

《通典·州郡七》

《舊唐書·天文志》

《路史·國名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