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系列」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愛恨情仇

很早就有計劃寫一個關於讀《史記》的系列文章,希望能在閱讀《史記》的過程中不斷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除了領略《史記》的魅力外,也能更加辯證地看待歷史,那麼與諸君共賞。

《史記》開篇第一本紀,即華夏始祖黃帝本紀,這位傳說中的華夏祖先,據考證,在戰國之前的史料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最早記載黃帝的應該是《尚書》,之後影響力最大,相對全面的首推《史記》,隨著《史記》的傳播,黃帝便成了大家所認可的祖先。

「讀史記系列」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愛恨情仇

我們就先從《史記•黃帝本紀》結尾處的「贊曰」開始讀起。《黃帝本紀》並不是只記述了黃帝,還包括了上古五帝的事兒,太史公最後曰,學者們說的五帝,實際上五帝的時代已經十分遙遠了。司馬遷從《尚書》中翻找的關於上古五帝的記述,也只是講了堯以來的政事資料,關於黃帝卻沒有任何記錄,而當初孔子撰述《五帝德》以及《帝系姓》,因為儒家弟子們認為不是孔夫子的聖人之間,很少傳習。為此,司馬遷走訪各地,聽各地的百姓們講黃帝、堯、舜的典故,但關於風俗教化的內容不盡相同。

總體上而言,司馬遷比較認可《尚書》的記載,《春秋》、《國語》的闡述也很清楚,只是因為當時的學者極少涉及這個領域而缺乏相應認知。他把《黃帝本紀》作為《史記》的開篇,是認可上古黃帝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完全荒誕無稽。

除了參考以前人的著述,比如殘缺的《尚書》、《春秋》、《國語》以及孔子的《五帝德》和《帝系姓》之外,司馬遷治史之嚴謹,還體現在他走遍名山大川,聽民間百姓父老長者,講述流傳下來的故事,然後相互印證,最後分析辨別後才寫了出來。

「讀史記系列」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愛恨情仇

《史記•黃帝本紀》開篇介紹了黃帝的身世,即少典之子,姓公孫,名叫軒轅。而關於黃帝的父親少典,司馬公卻沒有提及,可見關於少典(有熊氏)之前的伏羲,燧人氏,司馬遷是沒有當成信史的。

接下來關於黃帝的這個人的本事,記述就略為誇張了,“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一串排比句式關於皇帝本人的記述,文才極好。雖然“生而神靈”並不是指黃帝生出來就是個神的意思,而是指黃帝生下來就有一種超乎尋常的靈異之處,也就是與眾不同。大致上在中國古代的書籍中,關於一些有大成就的人物,特別是開國帝王之類的,難免會有諸如此類的“神異”之處。黃帝作為華夏始祖,這麼記述也不算什麼大問題,畢竟黃帝對於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太過於遙遠了。

介紹黃帝這個人的聰明伶俐、異於常人是為接下來其終結亂世做的鋪墊。作為有熊氏部落的首領,他生存的時期裡,神農氏衰弱,也就是炎帝的部落,各地的諸侯相互攻伐,而炎帝的實力不足以平定暴亂。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炎帝應該是類似於部落聯盟盟主一般的存在,而司馬公說的“諸侯”應該指的是當時的大小部落,畢竟那個遙遠的時期,還不存在分封制,社會狀態剛剛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

「讀史記系列」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愛恨情仇

而年輕的軒轅黃帝“習用干戈”,操練自己的部落的小子們,征服了周圍大大小小的部落,從而以黃帝部落為核心,組建了新的部落聯盟。當時蚩尤的部落最殘暴,沒有哪個部落幹得過。而在軒轅黃帝崛起的過程中,炎帝就去侵犯凌辱其他部落,那些部落就跑來投靠軒轅。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個部落聯盟的衰落,後另外一個新興部落的崛起。關於炎帝神農氏,司馬公沒有詳細的記述,他在史記中充分打了醬油,成為了黃帝崛起的反襯,表現也比較不堪,由此也給黃帝的崛起奠定了輿論基礎。

當炎帝的部落衰落之後,那些曾經賓服他的部落紛紛投入黃帝的部落,新的部落聯盟在黃帝的帶領下發展經濟、恢復生產,實際上是大部分人該種田的種田,其他一部分人脫產搞軍事訓練。而《史記》中黃帝訓練的軍隊比較厲害了,不但是有人類軍團,還有

教熊羆貔貅貙虎這些兇猛的野獸隊伍。果然黃帝是一個“神人”,比之現代的馴獸師還要厲害,能讓這些上古兇獸為自己作戰。

老百姓們在黃帝的指導下順應節氣種田,分種五穀,一下子就把黃帝的部落聯盟經濟提高了一大截,在糧食後勤有了保障後,黃帝決定去爭奪一下天下公主的位子,跟炎帝在阪泉郊野展開激戰,三次戰鬥下來,炎帝屈服,黃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讀史記系列」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愛恨情仇

而然這個時候蚩尤作亂,不聽黃帝的命令,於是黃帝徵集了部落聯盟的軍隊會師一統與蚩尤戰於涿鹿的郊野,擒殺了蚩尤。此後,整個地區的大小部落尊奉軒轅為天子,代替神農氏,被稱之為黃帝。天下凡是有不服氣黃帝的,他就去征伐人家,平推之後,就帶兵離開。黃帝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披荊斬棘,開山鑿路,沒有享受過一天安逸日子。

讀到這裡,我有點納悶。那就是黃帝、蚩尤、以及炎帝三人的關係。首先根據《國語•晉語》中的記載,黃帝和炎帝是親兄弟,都是少典的兒子,而且還是那種同一個父母的親兄弟。他們哥倆長大後,一個在姬水建立了部落,另外一個在姜水擁有了地盤,所以黃帝姓姬、而炎帝為姜。

那麼這哥倆看起來起點是差不多的,都是各自單幹然後成為部落首領,可在《史記》中顯然不是這樣的,一開始炎帝明顯勢力要比小年輕黃帝強,黃帝還沒出頭的時候,他基本上已經是一些部落聯盟的首領了,只是後來可能本部落不給力,導致了各個部落不聽號令,相互征伐,而黃帝部落在這種亂戰局面下走上了崛起之路。最後黃帝還把炎帝打趴下了,然後獨自單挑了不服氣的蚩尤。

「讀史記系列」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愛恨情仇

可在其他的史料記載中,黃帝先是跟炎帝聯合,在逐鹿幹掉了東夷集團的蚩尤,然後兩人又在阪泉決戰,最終皇帝一統兩個部落,成為了天下公主。

如此看起來《史記》的記載就顯得過於推崇黃帝的才能,一路單幹,見誰剛誰,炎帝一直都處於下風,從沒有一點曾經部落聯盟盟主的樣子........

而蚩尤也很奇怪,司馬遷一開始介紹他的時候,說他暴虐,誰都不服,誰也不敢打他,但是在皇帝和炎帝決戰之後,再說蚩尤的時候,卻是這麼一句:“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這句話說得很突兀,也很蹊蹺。蚩尤不是獨立集團麼,怎麼會是“作亂”?

或許這個“作亂”的意思,應該理解為來搞黃帝,挑釁他的威嚴,這樣才能說得通。

《史記》中關於炎帝和黃帝的記載,顯然沒有采用《國語》的說法,即沒有表明黃帝姬姓、炎帝姜姓,更加沒有提及他們倆是兄弟。在介紹這三個人的時候,除了交代了皇帝是少典的兒子,關於炎帝、蚩尤毫無記載,可見司馬遷對於這些神話故事的版本選擇上,偏向於選擇了大家都認同的部分來記載,不認同存在爭議的就沒有寫。

那麼今天的《讀史記》就先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