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低级错误”让你屡陷职场冲突和人际危机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员工办砸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作为上司的你马上在心里嘀咕“这个人怎么没有责任心!”


丈夫不接受自己的中肯建议,妻子随口就抱怨“你总是这么顽固,听不进别人的!”


挂号时遇到一个人插队,你忍不住道“怎么不讲社会公德呢!”


孩子隐瞒了考试不及格,父母生气地斥责“从小你就不诚实!”


……



一种低级错误——“基本归因错误”


类似话语有个共同点:假定人们仅仅出于性格、品质问题做出某种行为。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并不能像自认为的那样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归因分析,而是很容易贸然得出负面的结论:


员工没能完成工作是跨部门沟通需要上级亲自出面……


你咄咄逼人的口吻让丈夫根本无法听进你的话……


一名母亲插队是因为孩子在急救,她惊慌地没注意到自己的位置……


孩子不敢坦白考试成绩是因为上次没考好挨了打……


但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重要潜在因素,直接得出“这个人总是这样”“他就是这种人”的简单结论。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判断他人行为时采用的是“品质分析法”而非“环境分析法”。我们倾向性地认为,别人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动(尤其是我们不喜欢的行为),是因为其根本的个性和喜好使然(即本人的品质问题),而非因为情境压力使然(即环境)。



基本归因错误的危害和双重标准


这个“低级错误”让你屡陷职场冲突和人际危机


“基本归因错误”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偏见、误解、冲突、怀疑、愤怒、指责等足以给双方关系造成巨大伤害的认知和情绪,而且基本堵塞了问题解决之道。


我们低估情境因素,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其他深层次原因,就放弃了探究一切可能性,心安理得地认为和自己打交道的对象是个不堪的家伙,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这些家伙心怀不满。


熟不知,虽然尚未开口,冲突的基调早在你认定“对方就是这样的人,对方有错”的那一瞬间奠定了。接下来的沟通,带着先入之见和不满情绪的你难以保持理智和客观,会不断虚构对方的不良动机,甚至在心里把对方描述成不可理喻的怪物,当然随之引爆的就是对方的防御和反抗心理机制。


比如当女朋友在心里说“约会迟到是因为他根本不在乎我,看他来了我怎么教训他!”时,可以预见等待男朋友的是一场暴风雨般的争吵和两败俱伤的结果。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观察分析他人时更容易看到对方的外在行为本身,低估情境因素。但我们在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时,却总能觉察到左右我们选择的潜质因素。


因此,我们在判断问题时很容易形成“双重标准”:认为别人做坏事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坏人,而我们做了坏事则是因为身不由己。当自己犯错时,我们力图表明自己的意图是单纯善良的,顶多是好心办坏事、是无奈之举。与此相反,当对方伤害了我们或是给我们制造了麻烦时,我们会在脑中不自觉地虚构他们邪恶的本质,粗暴对待他们的错误行为。


为何自己作为评价者和当事人时对问题的归因有如此偏差?


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最重要的推导任务之一就是寻找事件的原因、解释事情为何发生。而以某个人的特质来解释这个人的行为,远比认识可能影响这个人行为的条件环境因素容易得多。因为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容易被观察,而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情境压力等外部条件则相对复杂得多。当我们分析别人时,总是倾向于做尽可能少的认知性工作,所以直接依赖于头脑捷径给别人“贴标签”最省事,给别人“定型分类”最能给我们一个确定的解释。


就像研究“穷人为什么穷”,在分析穷人贫困的原因时,一些人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状况与自己的努力奋斗有很大关系,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经济状况不好时可能会想“为什么你不勤奋一点儿呢!”穷人穷的原因真的是天生懒惰和不愿意付出吗?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经过长期的亲身体验和深度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穷人真的很难摆脱贫穷的生活:因为没钱只能租住偏远的房子,因为住得远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在毫无意义的通勤上,造成没有时间接受培训找更好的工作……现实环境的限制对人成长发展的禁锢约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

大得多。



如何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想让自己跳出“基本归因错误”的陷阱,要从以下三方面修炼自己:


1、给对方一个积极的角色定位


你在心里认定对方的角色是什么,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和说话行为模式。为了营造安全和谐的沟通氛围,你首先要改变对方在你心里的角色定位。例如:


将要接待一个投诉的顾客,你把他定义为“给我制造麻烦的人”还是“能帮助我们提升服务的人”带来的沟通结果肯定不同。


2、还原事实,探求真相


努力寻求和补充造成对方行为的更多可能性,不草率下结论,说“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毛病”而是思考“还有哪些影响力因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不孤立地看待行为本身,而是分析外部条件如何在影响人,询问自己“是否在某些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某种不佳行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面对下属工作不得力,除了分析员工本身的原因,一定还会反问自己是否在该提供资源提供方法时缺席了。


3、分清猜测和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错误想法有个共同之处就是缺乏完整性,而这些想法很多时候是不良情绪的衍生物。把对方当做正常人看,多问一下“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自己一旦产生了对他人不良评价的感受,就应当问问自己:这种感受是否正确?拒绝相信不假思索的想法是正确的想法,敢于质疑自己的情绪(情绪是真实的),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是否准确。


相信知道了“基本归因错误”这一人性的普遍局限性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危害,我们如果能尽量避免此类低级错误,不管是当领导管理下属、作为普通员工与同事合作,还是在与身边的亲人相处,包括在育儿路上与孩子沟通,我们都会收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加高效满意的事情结果,因为“看见”对方的困难和不容易就是最好的理解。



我是但怀依,世界500强央企HR+企业大学培训师背景,“性格知心”系统研发者、中国大陆独家讲师, 美国培训认证协会(AACTP)国际注册培训师(ICT),国家“生涯规划师”认证,解决职场定位、适应、发展、转型、平衡、跳槽、能力、人脉等典型问题。 曾经服务的客户包括:戴尔中国西部区域、天府软件园、芯原股份、迅游科技等大型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