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低級錯誤”讓你屢陷職場衝突和人際危機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


員工辦砸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作為上司的你馬上在心裡嘀咕“這個人怎麼沒有責任心!”


丈夫不接受自己的中肯建議,妻子隨口就抱怨“你總是這麼頑固,聽不進別人的!”


掛號時遇到一個人插隊,你忍不住道“怎麼不講社會公德呢!”


孩子隱瞞了考試不及格,父母生氣地斥責“從小你就不誠實!”


……



一種低級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類似話語有個共同點:假定人們僅僅出於性格、品質問題做出某種行為。


大量研究表明,人類並不能像自認為的那樣對別人的行為進行全面客觀的歸因分析,而是很容易貿然得出負面的結論:


員工沒能完成工作是跨部門溝通需要上級親自出面……


你咄咄逼人的口吻讓丈夫根本無法聽進你的話……


一名母親插隊是因為孩子在急救,她驚慌地沒注意到自己的位置……


孩子不敢坦白考試成績是因為上次沒考好捱了打……


但我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些重要潛在因素,直接得出“這個人總是這樣”“他就是這種人”的簡單結論。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判斷他人行為時採用的是“品質分析法”而非“環境分析法”。我們傾向性地認為,別人之所以會做出某種行動(尤其是我們不喜歡的行為),是因為其根本的個性和喜好使然(即本人的品質問題),而非因為情境壓力使然(即環境)。



基本歸因錯誤的危害和雙重標準


這個“低級錯誤”讓你屢陷職場衝突和人際危機


“基本歸因錯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偏見、誤解、衝突、懷疑、憤怒、指責等足以給雙方關係造成巨大傷害的認知和情緒,而且基本堵塞了問題解決之道。


我們低估情境因素,看不到別人行為的其他深層次原因,就放棄了探究一切可能性,心安理得地認為和自己打交道的對象是個不堪的傢伙,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這些傢伙心懷不滿。


熟不知,雖然尚未開口,衝突的基調早在你認定“對方就是這樣的人,對方有錯”的那一瞬間奠定了。接下來的溝通,帶著先入之見和不滿情緒的你難以保持理智和客觀,會不斷虛構對方的不良動機,甚至在心裡把對方描述成不可理喻的怪物,當然隨之引爆的就是對方的防禦和反抗心理機制。


比如當女朋友在心裡說“約會遲到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我,看他來了我怎麼教訓他!”時,可以預見等待男朋友的是一場暴風雨般的爭吵和兩敗俱傷的結果。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在觀察分析他人時更容易看到對方的外在行為本身,低估情境因素。但我們在思考自己的行為方式時,卻總能覺察到左右我們選擇的潛質因素。


因此,我們在判斷問題時很容易形成“雙重標準”:認為別人做壞事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壞人,而我們做了壞事則是因為身不由己。當自己犯錯時,我們力圖表明自己的意圖是單純善良的,頂多是好心辦壞事、是無奈之舉。與此相反,當對方傷害了我們或是給我們製造了麻煩時,我們會在腦中不自覺地虛構他們邪惡的本質,粗暴對待他們的錯誤行為。


為何自己作為評價者和當事人時對問題的歸因有如此偏差?


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最重要的推導任務之一就是尋找事件的原因、解釋事情為何發生。而以某個人的特質來解釋這個人的行為,遠比認識可能影響這個人行為的條件環境因素容易得多。因為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很容易被觀察,而社會環境、社會角色、情境壓力等外部條件則相對複雜得多。當我們分析別人時,總是傾向於做盡可能少的認知性工作,所以直接依賴於頭腦捷徑給別人“貼標籤”最省事,給別人“定型分類”最能給我們一個確定的解釋。


就像研究“窮人為什麼窮”,在分析窮人貧困的原因時,一些人傾向於認為一個人的生活狀況與自己的努力奮鬥有很大關係,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經濟狀況不好時可能會想“為什麼你不勤奮一點兒呢!”窮人窮的原因真的是天生懶惰和不願意付出嗎?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經過長期的親身體驗和深度思考,得出這樣的結論:窮人真的很難擺脫貧窮的生活:因為沒錢只能租住偏遠的房子,因為住得遠就要耗費大量時間在毫無意義的通勤上,造成沒有時間接受培訓找更好的工作……現實環境的限制對人成長髮展的禁錮約束遠遠比我們想象的

大得多。



如何避免“基本歸因錯誤”


想讓自己跳出“基本歸因錯誤”的陷阱,要從以下三方面修煉自己:


1、給對方一個積極的角色定位


你在心裡認定對方的角色是什麼,決定了你對他的態度和說話行為模式。為了營造安全和諧的溝通氛圍,你首先要改變對方在你心裡的角色定位。例如:


將要接待一個投訴的顧客,你把他定義為“給我製造麻煩的人”還是“能幫助我們提升服務的人”帶來的溝通結果肯定不同。


2、還原事實,探求真相


努力尋求和補充造成對方行為的更多可能性,不草率下結論,說“這個人到底有什麼毛病”而是思考“還有哪些影響力因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不孤立地看待行為本身,而是分析外部條件如何在影響人,詢問自己“是否在某些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出現某種不佳行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面對下屬工作不得力,除了分析員工本身的原因,一定還會反問自己是否在該提供資源提供方法時缺席了。


3、分清猜測和事實,避免主觀臆斷


錯誤想法有個共同之處就是缺乏完整性,而這些想法很多時候是不良情緒的衍生物。把對方當做正常人看,多問一下“一個理智而正常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做”。自己一旦產生了對他人不良評價的感受,就應當問問自己:這種感受是否正確?拒絕相信不假思索的想法是正確的想法,敢於質疑自己的情緒(情緒是真實的),以及情緒背後的想法是否準確。


相信知道了“基本歸因錯誤”這一人性的普遍侷限性以及由此導致的諸多危害,我們如果能儘量避免此類低級錯誤,不管是當領導管理下屬、作為普通員工與同事合作,還是在與身邊的親人相處,包括在育兒路上與孩子溝通,我們都會收穫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更加高效滿意的事情結果,因為“看見”對方的困難和不容易就是最好的理解。



我是但懷依,世界500強央企HR+企業大學培訓師背景,“性格知心”系統研發者、中國大陸獨家講師, 美國培訓認證協會(AACTP)國際註冊培訓師(ICT),國家“生涯規劃師”認證,解決職場定位、適應、發展、轉型、平衡、跳槽、能力、人脈等典型問題。 曾經服務的客戶包括:戴爾中國西部區域、天府軟件園、芯原股份、迅遊科技等大型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