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專注怎麼辦?幫孩子學會深度工作,爸媽再也不發愁!

每對爸媽,都希望自家孩子特別專注。但專注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你心目中的專注孩子,可能是這樣的:

上課專心聽講,回家專心致志地完成作業,不分神、不走神、做事時不三心二意,不會家裡稍有風吹草動就跑出來看看“咋回事”。

但這樣真的就夠了嗎?其實,爸爸媽媽們常常並不瞭解,孩子真正的專注,並不僅僅體現在這些表象上,專注的孩子的最大特徵是:

擅長深度工作。


什麼是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多本暢銷學習著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在他的新書《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中,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

他為“深度工作”下的定義是: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和“深度工作”相對的,是“浮淺工作”: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展開。此類工作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一個低效率、工作質量和速度都不高的人,常常讓把自己淹沒在耗費大量時間的、碎片式的浮淺工作中,而一個高效率、在工作質量和速度上都達到精英層次的人,他會有意識地為自己規定深度工作時間,讓自己某一段時間,調動全部腦力,沉浸於深度工作中。

卡爾·紐波特列舉了很多在科學研究、寫作、商業等領域卓有成就的人士如何擅長深度工作,其實,這幾乎是每個有高質量產出的人,都會主動採取的工作方式。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自傳性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專門有一個章節,叫“徹底的個人體力勞動”,寫自己如何沉浸於於專心致志寫作的深度工作狀態(雖然他並沒有明確地稱這種狀態為“深度工作”)。他說:“要寫一部長篇小說,就得有一年多(兩年,有時甚至三年)的時間鑽進書房,獨自伏案埋頭苦寫。清晨起床,每天五到六小時集中心力執筆寫稿。像這樣絞盡腦汁冥思苦想,腦袋勢必會進入過熱狀態(還真有過頭皮發熱的情況),甚至會老半天都朦朧不清。”在這樣五六個小時的深度工作之後,村上春樹才會停下來,結束一天的工作:“到了下午我就睡睡午覺,聽聽音樂,讀讀無害的書。”他還跑步,參加世界各地的馬拉松。


會深度工作的孩子是什麼樣?

卡爾·紐波特是將“深度工作”放在成人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的背景下來討論的,但對於孩子來說,深度工作能力同樣重要。會不會深度工作,幾乎是在學業表現上差異巨大的孩子之間,最顯著的區別。

比如說上課。會深度工作的孩子,幾乎是上課鈴一響,馬上就能入進入狀態,一邊跟隨老師的講述,一邊開動腦筋,全神貫注地投入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而那些不會專心聽課的孩子,則還處在浮淺工作的狀態:

他可能會看看黑板,再看看老師今天穿了什麼,看看課本,再看看旁邊同學在幹什麼,記記筆記,再在筆記本邊上畫個卡通小人。這樣邊聽邊玩,一堂課也就過去了。

兩個類型的孩子都上了四十五分鐘課,但狀態不同,從這堂課上獲得的收穫自然也天壤之別。

比如說寫作業。有的孩子是放學一回家,就按照爸爸媽媽的要求寫作業,但是寫一會兒,就玩會兒玩具,再寫一會兒,又出來吃點東西,然後像大人看到的那樣,磨磨蹭蹭地寫上好幾個小時,效率又低,作業品質又不高。

有的孩子並沒有那麼早開始寫,他們先休息夠了,玩夠了,才開始寫,但只要開始寫作業了,就不再四處走動,也不東張西望,直到寫玩,一直都保持“深度工作”的狀態,結果自然是寫得又快又好。

可能每個老師,都熟悉這樣的故事:

班裡有個特別勤奮的孩子,每天都早早起床,別人還沒開始早讀,她已經學習了一個小時,白天上課,更是一刻不停地學習,甚至連課間休息,都在學習。到了考試複習階段,更是把能擠出來的每一分鐘,都用到學習上,恨不得覺都不睡了。

看到這裡,爸爸媽媽們可能就羨慕了:我的孩子,咋就不能如此勤奮呢?

且慢羨慕。這樣的故事的結果通常是,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而班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那幾個孩子,從來不需要花這麼多時間,甚至到了期中、期末考試的複習階段,他們提前好幾天,就會進入放鬆階段,不再緊鑼密鼓地複習了。

差異在哪裡呢?就在會不會“深度工作”。

會學習的孩子,只花很短的時間,但全神貫注,效率極高,而不會學習的孩子,卻只是簡單地在花時間。卡爾·紐波特把這種讓自己顯得很忙碌,或者認為自己很勤奮的現象,叫做“忙碌代表生產能力”:在工作中,對於生產能力和價值沒有明確的指標時,很多知識工作者都會採用工業時代關於生產能力的指標:以可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就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忙——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傾向。一個顯著的事實是:忙碌的人,通常是工作效率最低的人,而工作效率高的人,常常還有大把的時間讓自己悠哉悠哉地“遊手好閒”。

孩子不專注怎麼辦?幫孩子學會深度工作,爸媽再也不發愁!

如何讓孩子學會深度工作?

所以,關注孩子的專注力、專注程度的爸爸媽媽們,要做的並不是讓孩子時時刻刻都“看起來”很忙、很認真、很專注,而是幫助孩子學會在某一段時間,集中注意力,進入高質量的“深度工作”的狀態。

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深度工作呢?真心爸媽有幾個建議:


1、幫孩子從小學會“一個人工作”:


深度工作,是一個人的工作,別人沒有辦法逼迫或者推動他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保持高效率和高質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靠老師在課堂上看著、靠爸爸媽媽每天陪著寫作業、每天督促著複習功課,或者學這學那,孩子一定沒有辦法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更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擅長“深度工作”、“深度學習”的孩子。

所以,要培養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爸爸媽媽需要從小幫孩子學會“一個人工作”,其實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就是從小給孩子“一個人玩兒”的機會。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一個人呆在他自己的房間裡,或者家裡某個安靜的角落,一個人專心致志地玩兒玩具,爸爸媽媽就不要去打擾他,孩子沒有要求大人陪的時候,也不要去“陪伴”他——孩子想一個人玩的時候,大人去陪伴他,這種陪伴,其實就是打擾,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元兇。

孩子從小經常體驗到“一個人玩”的樂趣,長大一點後,自然能學會“一個人”做更多的事: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書,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寫作業,一個人心無旁騖地聽課。


2、幫孩子從小體驗長時間工作:


深度工作,還是相對長時間的工作。

對村上春樹那樣的小說家來說,是每天專注寫作五六個小時,這樣花上兩三年寫出一部長篇小說;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人玩兒玩具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對小學生、中學生來說,是專心聽課四十五分鐘、專心寫作業一兩個小時;對職場上的成人來說,是上午下午各有兩三個小時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不被瑣碎的電話、會議打擾,更不隔三五分鐘看一次手機。

所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培養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爸爸媽媽需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幫孩子從小體驗長時間的工作:

不把孩子的“日程”用課外班、興趣班以及各種各樣由大人安排的活動,填充得那麼滿,讓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獨自享受兩三個小時的空閒,用來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

孩子長時間工作(很多時候是“長時間玩兒”)的時候,大人不要去打斷他;

不要擔心孩子在不務正業、孩子有沒有在浪費時間,他“浪費”在任何一件長時間工作——摺紙也好、做拼插模型也好、整理自己的書架也好,只要不是沒完沒了地打電腦或者手機遊戲——都是對他深度工作能力的有益鍛鍊。


3、幫孩子從小體驗“艱鉅”工作:


越是艱鉅的工作——難度高、耗時長的工作,越需要專注於深度工作的能力。很多孩子見到難題就害怕、作業一多就抓狂,正式因為他們從小缺乏完成“艱鉅”工作的體驗:

小的時候,一遇到困難一點的事,大人就告訴他:“你不會,你做不了”;

遇到需要花很多時間的事,大人就告訴他:“別弄了,太浪費時間”;

或者,看到孩子做有難度的事,大人馬上上去幫忙:“爸爸媽媽跟你一起”。

這些細節,看起來都很“正常”,大人也並沒有任何破壞孩子專注力的意圖,但實際上,也是孩子缺乏深度工作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真心爸媽的建議是,讓孩子從小就適度體驗“艱鉅”工作,幫孩子習慣於完成難度高、耗時長的工作,並且享受到完成此類工作的樂趣:

比如拼圖。拼圖需要識別每一小片拼圖的外形特徵,一個一個找到可以拼接在一起的小片,然後一點點拼接成完成圖片,難度無疑高過比較大塊的積木玩具,也比簡單拼搭的積木,更能鍛鍊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一個孩子,如果在幼兒園階段就能專心致志地完成一個幅面稍大、片數稍多的拼圖,他的專注力,會比不擅長拼圖玩具的孩子強上很多。

比如需要組裝的玩具。需要先組裝起來才能玩的玩具,對孩子來說,也比拿起來就能玩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難度要大,也更能鍛鍊孩子的能力。所以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為他選擇適齡的、需要組裝的玩具,並且儘量讓孩子自己組裝,不要由大人組裝好再交給孩子玩,至少也是大人帶著孩子一起組裝。

再比如像樂高那樣的小塊拼插玩具,同樣也是“艱鉅”工作。因為孩子要按照說明圖冊的指導,識別出不同形狀的零件,再一個一個地把他們組合起來,這個過程,既鍛鍊孩子的細心、耐心,也鍛鍊孩子的讀圖能力、按照步驟操作的能力,而且,孩子還可以充分體驗到自己動手完成“艱鉅”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卡爾·紐波特認為,深度工作能給人帶來深度的滿足感。真心爸媽自己的體驗是,這種滿足感,真的會讓人“上癮”,一旦你有過通過長時間的專注,獨自完成一項艱鉅工作的體驗,就很難再滿足於忙忙碌碌地讓自己隨著“浮淺工作”狀態沉浮了,這就像一個體驗過成績名列前茅的成就感的孩子,不會再簡單滿足於考試及格一樣。

所以,為孩子的專注力不足煩惱的爸爸媽媽們,不妨聚焦一下,放下對孩子不專注的各種指責、抱怨、說教,轉而去培養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一旦孩子熟悉了深度工作的狀態,你再讓他習慣於三心二意的工作,孩子自己都會覺得不過癮、不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