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专注怎么办?帮孩子学会深度工作,爸妈再也不发愁!

每对爸妈,都希望自家孩子特别专注。但专注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你心目中的专注孩子,可能是这样的:

上课专心听讲,回家专心致志地完成作业,不分神、不走神、做事时不三心二意,不会家里稍有风吹草动就跑出来看看“咋回事”。

但这样真的就够了吗?其实,爸爸妈妈们常常并不了解,孩子真正的专注,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表象上,专注的孩子的最大特征是:

擅长深度工作。


什么是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多本畅销学习著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在他的新书《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中,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

他为“深度工作”下的定义是: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和“深度工作”相对的,是“浮浅工作”: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此类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一个低效率、工作质量和速度都不高的人,常常让把自己淹没在耗费大量时间的、碎片式的浮浅工作中,而一个高效率、在工作质量和速度上都达到精英层次的人,他会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定深度工作时间,让自己某一段时间,调动全部脑力,沉浸于深度工作中。

卡尔·纽波特列举了很多在科学研究、写作、商业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人士如何擅长深度工作,其实,这几乎是每个有高质量产出的人,都会主动采取的工作方式。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叫“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写自己如何沉浸于于专心致志写作的深度工作状态(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地称这种状态为“深度工作”)。他说:“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就得有一年多(两年,有时甚至三年)的时间钻进书房,独自伏案埋头苦写。清晨起床,每天五到六小时集中心力执笔写稿。像这样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脑袋势必会进入过热状态(还真有过头皮发热的情况),甚至会老半天都朦胧不清。”在这样五六个小时的深度工作之后,村上春树才会停下来,结束一天的工作:“到了下午我就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他还跑步,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


会深度工作的孩子是什么样?

卡尔·纽波特是将“深度工作”放在成人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的背景下来讨论的,但对于孩子来说,深度工作能力同样重要。会不会深度工作,几乎是在学业表现上差异巨大的孩子之间,最显著的区别。

比如说上课。会深度工作的孩子,几乎是上课铃一响,马上就能入进入状态,一边跟随老师的讲述,一边开动脑筋,全神贯注地投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而那些不会专心听课的孩子,则还处在浮浅工作的状态:

他可能会看看黑板,再看看老师今天穿了什么,看看课本,再看看旁边同学在干什么,记记笔记,再在笔记本边上画个卡通小人。这样边听边玩,一堂课也就过去了。

两个类型的孩子都上了四十五分钟课,但状态不同,从这堂课上获得的收获自然也天壤之别。

比如说写作业。有的孩子是放学一回家,就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写作业,但是写一会儿,就玩会儿玩具,再写一会儿,又出来吃点东西,然后像大人看到的那样,磨磨蹭蹭地写上好几个小时,效率又低,作业品质又不高。

有的孩子并没有那么早开始写,他们先休息够了,玩够了,才开始写,但只要开始写作业了,就不再四处走动,也不东张西望,直到写玩,一直都保持“深度工作”的状态,结果自然是写得又快又好。

可能每个老师,都熟悉这样的故事:

班里有个特别勤奋的孩子,每天都早早起床,别人还没开始早读,她已经学习了一个小时,白天上课,更是一刻不停地学习,甚至连课间休息,都在学习。到了考试复习阶段,更是把能挤出来的每一分钟,都用到学习上,恨不得觉都不睡了。

看到这里,爸爸妈妈们可能就羡慕了:我的孩子,咋就不能如此勤奋呢?

且慢羡慕。这样的故事的结果通常是,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那几个孩子,从来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甚至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他们提前好几天,就会进入放松阶段,不再紧锣密鼓地复习了。

差异在哪里呢?就在会不会“深度工作”。

会学习的孩子,只花很短的时间,但全神贯注,效率极高,而不会学习的孩子,却只是简单地在花时间。卡尔·纽波特把这种让自己显得很忙碌,或者认为自己很勤奋的现象,叫做“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倾向。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忙碌的人,通常是工作效率最低的人,而工作效率高的人,常常还有大把的时间让自己悠哉悠哉地“游手好闲”。

孩子不专注怎么办?帮孩子学会深度工作,爸妈再也不发愁!

如何让孩子学会深度工作?

所以,关注孩子的专注力、专注程度的爸爸妈妈们,要做的并不是让孩子时时刻刻都“看起来”很忙、很认真、很专注,而是帮助孩子学会在某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进入高质量的“深度工作”的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深度工作呢?真心爸妈有几个建议:


1、帮孩子从小学会“一个人工作”:


深度工作,是一个人的工作,别人没有办法逼迫或者推动他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保持高效率和高质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

靠老师在课堂上看着、靠爸爸妈妈每天陪着写作业、每天督促着复习功课,或者学这学那,孩子一定没有办法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更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擅长“深度工作”、“深度学习”的孩子。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爸爸妈妈需要从小帮孩子学会“一个人工作”,其实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就是从小给孩子“一个人玩儿”的机会。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一个人呆在他自己的房间里,或者家里某个安静的角落,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玩儿玩具,爸爸妈妈就不要去打扰他,孩子没有要求大人陪的时候,也不要去“陪伴”他——孩子想一个人玩的时候,大人去陪伴他,这种陪伴,其实就是打扰,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元凶。

孩子从小经常体验到“一个人玩”的乐趣,长大一点后,自然能学会“一个人”做更多的事: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书,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一个人心无旁骛地听课。


2、帮孩子从小体验长时间工作:


深度工作,还是相对长时间的工作。

对村上春树那样的小说家来说,是每天专注写作五六个小时,这样花上两三年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人玩儿玩具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对小学生、中学生来说,是专心听课四十五分钟、专心写作业一两个小时;对职场上的成人来说,是上午下午各有两三个小时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不被琐碎的电话、会议打扰,更不隔三五分钟看一次手机。

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爸爸妈妈需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帮孩子从小体验长时间的工作:

不把孩子的“日程”用课外班、兴趣班以及各种各样由大人安排的活动,填充得那么满,让孩子有很多机会,可以独自享受两三个小时的空闲,用来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

孩子长时间工作(很多时候是“长时间玩儿”)的时候,大人不要去打断他;

不要担心孩子在不务正业、孩子有没有在浪费时间,他“浪费”在任何一件长时间工作——折纸也好、做拼插模型也好、整理自己的书架也好,只要不是没完没了地打电脑或者手机游戏——都是对他深度工作能力的有益锻炼。


3、帮孩子从小体验“艰巨”工作:


越是艰巨的工作——难度高、耗时长的工作,越需要专注于深度工作的能力。很多孩子见到难题就害怕、作业一多就抓狂,正式因为他们从小缺乏完成“艰巨”工作的体验:

小的时候,一遇到困难一点的事,大人就告诉他:“你不会,你做不了”;

遇到需要花很多时间的事,大人就告诉他:“别弄了,太浪费时间”;

或者,看到孩子做有难度的事,大人马上上去帮忙:“爸爸妈妈跟你一起”。

这些细节,看起来都很“正常”,大人也并没有任何破坏孩子专注力的意图,但实际上,也是孩子缺乏深度工作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真心爸妈的建议是,让孩子从小就适度体验“艰巨”工作,帮孩子习惯于完成难度高、耗时长的工作,并且享受到完成此类工作的乐趣:

比如拼图。拼图需要识别每一小片拼图的外形特征,一个一个找到可以拼接在一起的小片,然后一点点拼接成完成图片,难度无疑高过比较大块的积木玩具,也比简单拼搭的积木,更能锻炼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一个孩子,如果在幼儿园阶段就能专心致志地完成一个幅面稍大、片数稍多的拼图,他的专注力,会比不擅长拼图玩具的孩子强上很多。

比如需要组装的玩具。需要先组装起来才能玩的玩具,对孩子来说,也比拿起来就能玩的玩具,比如毛绒玩具,难度要大,也更能锻炼孩子的能力。所以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为他选择适龄的、需要组装的玩具,并且尽量让孩子自己组装,不要由大人组装好再交给孩子玩,至少也是大人带着孩子一起组装。

再比如像乐高那样的小块拼插玩具,同样也是“艰巨”工作。因为孩子要按照说明图册的指导,识别出不同形状的零件,再一个一个地把他们组合起来,这个过程,既锻炼孩子的细心、耐心,也锻炼孩子的读图能力、按照步骤操作的能力,而且,孩子还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动手完成“艰巨”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卡尔·纽波特认为,深度工作能给人带来深度的满足感。真心爸妈自己的体验是,这种满足感,真的会让人“上瘾”,一旦你有过通过长时间的专注,独自完成一项艰巨工作的体验,就很难再满足于忙忙碌碌地让自己随着“浮浅工作”状态沉浮了,这就像一个体验过成绩名列前茅的成就感的孩子,不会再简单满足于考试及格一样。

所以,为孩子的专注力不足烦恼的爸爸妈妈们,不妨聚焦一下,放下对孩子不专注的各种指责、抱怨、说教,转而去培养孩子的“深度工作”能力。一旦孩子熟悉了深度工作的状态,你再让他习惯于三心二意的工作,孩子自己都会觉得不过瘾、不满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