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怎麼培養拉球意識?

pengulu


乒乓球如何培養拉球意識?

這的確是很多業餘球友解不開的疙瘩。換句話說就是如何學會拉弧圈球。什麼是弧圈球?就是強烈上旋或側上旋的球。如何判定拉出的球在強烈旋轉?就是球有一個明顯的半圓飛行軌跡,且落地後仍在快速旋轉。

好了,言歸正傳。先談一談業餘球友中會拉弧圈球的人為什麼那麼少?最多的只是會拉一個小上旋。這是什麼原因?是弧圈球的技術太難學了嗎?非也。對這個問題本人觀察了三十多年,也想了三十多年。記得2000年時本人到一個科研單位的乒乓球室去打球,和一個該單位老員工對練,當時我順手拉了一個側拐弧圈球,沒想到對方高喊:弧圈,弧圈!於是經常喊我去打球。那個時侯會拉弧圈球的人是鳳毛麟角,到了如今業餘球友中仍然不多。為什麼?最近幾年本人在一所大學的業餘球友中專門教他們拉弧圈,無論我怎樣示範,怎樣在實戰中拉高吊和側弧,各位始終學不會。我又要問:為什麼?而我為什麼會?尤其是當今傳媒發達,要想在手機上看世界級的高手拉弧圈球,那是分分鐘的事。但很多球友就是學不會。原因何在?我真的不忍心說出真正的原因,那就是被教壞了!(且聽下回分解)好,咱們接著聊。剛才之所以停頓了一下,就是為了看一下各位是否關注這個話題,如果不感興趣,立馬打住。現在點擊量已過萬,說明各位很關注這個事,因此本人更不敢怠慢,更要推心置腹地和各位好好聊一聊。

我發現有很多業餘球友在學習正手攻球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大臂夾緊,只收小臂,手腕同時上翹,下肢和腰腹基本不用力。這就是所謂的要求動作要小。並被要求不可用大力,唯有這樣才有利於動作定型。"動作定型"實際上是一個含混不清的概念,甚至是狹隘錯誤的論調。剛才這個正手動作可以理解為正手快帶,連快點都不是。當手腕上翹時,擊球的效果實際上是一個滑板。打直線或者反手位的正手斜線滑板。照此練的結果是:擊球缺少弧線,發不了大力,沒有全身協調發力的鞭打效果。因此也學不了弧圈球。(待續)如今在乒乓球的教學中“鞭打效果"被多次提到,並且也成為練習正手攻球的最佳效果。(反手也一樣)我們在看乒乓球大賽時,雙方球員上場後,先在球檯上對打幾個球,這時他們的動作就是前面提到的只收小臂。這幾個動作實際上是試球,找到球的特性。之後開始退臺一步,放開手腳拉打。這時的動作才是真正的正手攻。而我們的業餘球友卻把前面的試球動作當成了正手攻的標準動作來練,其結果是啥也沒練著。那麼什麼是正手攻的標準動作呢?要不要定型呢?在什麼是正手攻的標準(正確)動作問題上,在國家隊已無須過問。此問題只在業餘球友和初學者中有意義。簡單的說就是讓全身之力通過球拍有效的將球擊出。這首先就是要放鬆,兩腳站立要大於肩寬,肘關節和手腕都應放鬆,要充分引拍,在球來時讓持拍手在身體的三點鐘位略前位置(而不是身體正前方)迎球合擊。實際上就是一個人體轉動帶手臂擊球的過程。手腕在觸球瞬間突然固定,但不可用手腕加力帶。由此找到鞭打的效果和手感。乒乓球的最大魅力就在於旋轉,而弧圈球正是把旋轉發揮到了極致。許昕之所以被稱為人民藝術家,就是因為許昕把弧圈球拉到了藝術家的高度。那麼弧圈球究竟應該怎麼拉呢?許昕就是最好的樣板,且還是直板。簡言之,重心大低,手臂伸直,充分引拍,用球拍兜住球,用全身之力帶之。就如同擲鐵餅的動作和手感。那麼如此瀟灑的弧圈是否就定型了呢?非也。真正學到的是對球的旋轉的感知和隨心所欲的發力打(拉)。總之一句話:協調發力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除了擺短,能讓每一板擊球達到速度和旋轉的最大化。那麼最後就要回到本文的主題了:如何提高拉球意識?實際上就是正手拉球意識。這裡要強調,首先要學會拉高吊弧圈以及前沖和側捌弧圈,如果不會,提高拉球意識則沒意義。我們看到很多世界高手在接發球時,多站在反手位角上,讓出正手位的大片空檔。其意識就是搶拉正手位的球。來球如果是下旋且出臺,即可正手拉高吊弧圈。波爾就是拉第一板高吊弧圈的高手。且拉球的下降期,這樣來球旋轉已下降,容易拉起同時拉過網的弧線也低,對手不易反拍之。反手同樣也可以拉高吊弧圈,朱雨玲就經常來一板反手高吊。如今反手擰拉也已成為趨勢,把下旋球拉成上旋球,之後正手全臺拉衝。許昕已表演的淋漓盡致。總之提高正手拉球意識必須得建立在會拉弧圈球的基礎之上。願各位都成為會拉弧圈球的高手。謝謝!



江城老水775


拋開預判談意識都是扯淡,不接受任何的反駁。看到這個問題反映出提問者是個初學者。那麼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有發球的時候才能有主觀意識,其餘任何情況下都是先做預判然後分主觀意識和肌肉記憶(俗稱下意識)。

下面我就具體說一下。發球的時候是主觀意識這個大家都能理解,哪麼其餘的任何情況下為什麼都要先預判呢?預判是什麼呢?其實預判就是預先判斷對手的動作。只有通過分析對手的動作,判斷出乒乓球飛行方向、旋轉和落點,才能有主觀意識的決定,用什麼樣的技術來處理這個球,只有這樣上臺率才會增加。

如果沒有了預判,不管什麼球,過來我先拉一板,哪麼上臺率就會非常的低,藉助網絡名言就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0-5.

想了解更多更詳細的乒乓球知識,記住下面圖片的名字,關注並私聊我。


槓精學體育


首先還是要搞清攻球和拉球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就以正手攻球為例,攻球是以撞擊為主,拉球是在撞擊的基礎上增加了摩擦,也就是說,攻球是拉球的基礎。而拉球需要有更大的引拍空間,因此,在視覺上要比攻球的動作大一些,所以有很多教練說,拉球是攻球的放大版。

明白這些道理之後,練拉球就有思路了:首先必須要練好攻球,把球打實,要培養用身體擊球的意識,直到把球打出質量和效果來,然後再去練拉球。拉球的引拍空間會加大,攻球不用退臺,而拉球時可能要退臺半步;攻球時小臂收縮的角度可能只有90度,而拉球則需要至少150度,甚至是180度,有些高手甚至大於180度。引拍的距離越長,在加速度一定的情況下,你擊球時的速度就會越快,產生的瞬間摩擦力就會越強,再加上你的撞擊力度,那麼擊出去的球質量可想而知。

剛開始練拉球時可能會打不到球,或者會產生幹磨球不往前走的現象,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從攻球向拉球轉變的過程中,由於引拍空間和小臂收縮角度的變化發生節奏的變化,俗話說就是點還沒有對上。這需要每一個人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重新找到自己的擊球點,逐步體會在撞擊的基礎上增加摩擦的效果,直到打出高質量的弧圈球來。


榮澄聊乒乓


基本功 實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