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10年,房子會“爛大街”嗎?央媒:還有15%空間,2億人要買房

我們的房子,到底有沒有“過剩”?

有人覺得,最近10年以來,房子已經夠多了。

如果把大量的安置房、回遷房、小產權房、農村老房、宿舍、集體產權房都算上,這些沒房本的房子,體量可能是商品房市場的3倍以上。

有機構研究表明,中國目前存量居住用房至少有4億套(商品住宅+小產權房=1億+3億=4億),足夠滿足16億人口的居住。

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曾發文指出,房地產盛宴已到尾聲,以70城二手房指數為例,2009年到2011年,指數從130漲到了140,2013年-2014年末,指數從140漲到了150,2015年中到2019年,從150漲到了180。

他認為,經過了這幾波連續上漲,當前我國絕大部分城市房價收入比都在15倍以上,尤其是小城市面臨人口淨流出、二手房市場缺乏的壓力,房子本來在2014年就已經過剩了。

但是,有人覺得房子還遠遠不夠。

下個10年,房子會“爛大街”嗎?央媒:還有15%空間,2億人要買房

最典型的表現,是大城市裡的供需矛盾異常突出,即便有嚴厲的社保、個稅的限購門檻,還有嚴格的房貸利率、限貸的規定,照樣摁不住水漲船高的房價。

經濟學家任澤平曾發佈報告指出:分省看,全國近60%的城鎮住宅存量集中在山東、江蘇、廣東等10個省。鄂浙蘇等7省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超過35平方米,而滬粵津3省不到27平方米。從城鎮套戶比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為1.03、1.10、1.11、1.09,黔青雲等5省套戶比超過1.15,滬粵2省低於1.0。

顯然,城市層級越高,湧入的人口越密集,類似珠三角這樣人口密度極高的區域,房子的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

簡單一句話總結:房子多的地方沒人住,人多的地方房子少。

那麼,下個10年,房子會“爛大街”嗎?

我們先從宏觀層面計算一下有多少房子會蓋出來。

恆大研究院夏磊曾發文預測,未來10年,全國自住房需求年均高達11.7億平。

其中,2021-2025、2026-2030年年均分別為11.6億平和11.0億平,相當於2013和2015年全國商品住房銷售面積。

下個10年,房子會“爛大街”嗎?央媒:還有15%空間,2億人要買房

城鎮常住人口增長需求中,99.8%來自於快速城鎮化階段下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僅0.2%來自於城鎮常住人口自然增長。

這樣算來,下個10年,房地產銷售面積將近120億平米,以100平米一套房來計算,相當於會賣掉1.2億套房子。

1.2億套房子是什麼概念?

經濟學家李迅雷曾說過,我們現在每年進城人口大概在2000萬左右,流動人口的規模已經進入“存量時代”。

每年2000萬人的住房需求,10年就是2億人,按4口之家1套房來計算,他們只需要5000萬套房子就夠住了。

也就是說,從明年算起,1.2億套房子蓋出來,5000萬套是提供居住的,未來10年剩下7000萬套房純屬“多餘”。

顯然,宏觀上計算的話,房子肯定會“爛大街”。

但是,有些城市的房子,依然會是“稀缺品”。

正如上文所說,大城市的住房供需矛盾幾乎沒有辦法解決,中心城區已經沒有供地空間,附著其上的教育、醫療資源只要不消失,購買力依然會源源不斷的從全國其他地方湧入。

在2月份,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20個省份的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數據發現,長江中游、西南、河南等地人口密集,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

下個10年,房子會“爛大街”嗎?央媒:還有15%空間,2億人要買房

從跨省外出人口的流向上看,仍然主要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廣東最多,其次是北京、浙江、江蘇和上海,分別佔跨省外出人口的17.9%、14.7%、14.3%、12.0%和8.1%,外出到這五個省份的人口占到整個出省人口的67.0%。

以珠三角為例,數據顯示,深圳外來常住人口為847.97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65.1%;東莞外來常住人口607萬人,佔全市人口的72.4%。

這樣的趨勢,顯然會在以後得到強化,人口往高層級城市流入的趨勢不會改變。

對於滬蘇寧杭、廣深莞佛等城市來說,想要滿足這麼多流動人口的居住需求,依然是一大難題,也就是說,在這些城市房子依然不會“爛大街”。

央媒《經濟日報》在3月19日發文指出:2019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60.6%。與發達國家普遍75%以上的城鎮化率相比,我國還有15%的發展空間。

這意味著,我國仍有約2億城鎮人口增量,這些都是潛在購房需求。

筆者認為,15%的房地產發展空間,以及2億人還要買房的需求,必然會造就樓市大幅分化的“後果”。

如果你在人口流出地常年居住,要準備迎接房子越來越多,甚至賣不動的現實。

如果你打算在大城市裡擁有一席之地,還是早做打算為好,對剛需來說,下個10年,房子的“稀缺度”依然難以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