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唯心为什么错?颠覆常识的感知模式让你茅塞顿开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解读与补充》(28)

《什么是感知模式?》

人们总是无法理解感知模式是什么,至多将感知理解为一种认识方法。人们对感知模式的错解是从感知行为开始的,感知被作为人的基本行为,感知被认为是人与事物发生关联的过程。这些理解其实也没有错,但却不是感知的根本意义,感知的本质是一种模式,是主体与客体关联互动的方式。感知论告诉人,人无法不感知,生命其实就是在感知。如果人不再感知了,那就是已经死亡,死亡后的人是被感知体,是一堆有多种成份的物质。但人活着,人的驱体是物质,但驱体的功能是感知,感知就是人的生命,在感知就是有生命。生命的实质是什么?就是人在履行感知模式,人在感知着一切。


唯物唯心为什么错?颠覆常识的感知模式让你茅塞顿开


感知既是行为,更是本质。人们认可感知行为,却不懂得感知本质。感知是存在的方式,这本来并不费解,但人们往往不明白方式指什么。感知方式指的是存在的基本模式,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呈现是以感知的方式存在的,人必经通过感知过程才知道事物的存在,而事物表达的方式就只有感知的方式。事物表现出来的形、声、色、嗅、识让人感知到了,事实就存在了,事实就是被感知到的事物。这里,人们的疑问立即产生,那些看不见的细菌、分子、粒子,那些听不见的超声波、那些分不清楚的颜色、那些嗅不到的气味、那些不能凭直观让人感受到的事物是怎么存在的?难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人能够感觉到的?从唯物主义的理论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只能认识到极为有限的一部分,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都是我们认识不到的,难道我们没有认识它们,它们就不存在了吗?这个道理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却没道理,那些被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事物,无论是直观认识到的,还是通过工具,或经过计算等多种方法认识到的,仍然是感知模式下产物,仍然有形、声、色、嗅、识的表征,我们至今没有发现一种脱离感知表征的物质存在。如果理论上假设有这种物质存在,那将跟人毫无关系,叫做非感知存在。因为,物质必然有感知表征,即能被人感知才能存在,否则,不能称为存在。我们用感知到物质的感知表征去假设没被感知到的事物的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是一种无意义的想象。我们只能拥有感知到或能够感知到的一切,我们不能妄想那些永远感知不到的一切。那一切与我们无关,因为它们在感知模式以外,属于别种模式的存在,感知论把它们归纳为非感知存在。


唯物唯心为什么错?颠覆常识的感知模式让你茅塞顿开


人类只能在感知模式下生存,感知到的为存在,未感知到和永远不能感知到的为不存在。其实这个逻辑一点也不复杂,感知论指出: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感知而存在的,不是它们先存在后被感知的,人们一直将这个关系弄反,以至于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我们习惯于做这样的思维:是先有存在还是先有感知?结果造成唯物观先有存在,唯心观先有感知,在这极简单的逻辑问题上争执了数千年。这种争执源于人从未建立过整体思维,在这种分离式认识的基础上争执先后是荒谬的,感知论指出,感知运动中的感知体与被感知体没有先后,也不会分离,将二者分开进行单独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唯物与唯心都错得离谱,所以永远不会有输赢的结论。


唯物唯心为什么错?颠覆常识的感知模式让你茅塞顿开


感知模式就是整体性存在,感知与被感知彼此绝不可分离开来,存在就好比化合物一样,将水分成氢与氧就不再是水了,如果我们追究水的合成中氢与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有意义吗?所以,可以这样说,存在就是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的一种“化合”结果,两者互动得出了事实世界,而我们非要找出是感知在前还是被感知在前岂不荒唐吗?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