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

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真正的教育不是什麼都管,也不是什麼都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還有一個詞叫:喚醒!

要想自己的孩子日後能比其他孩子更出色,能比別人更自信,那麼,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否則,傻傻"裝聰明",只會一味的害了你的孩子。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不要對你的孩子"哭窮"

不少父母喜歡跟孩子"哭窮",本就富裕的家長覺得"哭窮"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而經濟狀況不好的家長"哭窮",是希望能讓孩子知道家裡的不易,讓孩子知道節儉和懂事。

在不少父母看來,這招很好使。但事實上,如何呢?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1、哭窮,讓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慾望

韓劇《山茶花開時》的女主東柏,開了家酒屋,獨自撫養8歲的兒子弼久。

弼久的棒球打得很好,學校組織去青島參加夏令營,需要48萬韓元(約合人民2800元),他擔心媽媽支付不起,就說不想去,還說只有鄉巴佬才會去,也沒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

後來媽媽知道了,問他為什麼不告訴她夏令營的事,弼久說:“家裡沒錢啊,你經常說想做個飽死鬼都沒有錢。”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雖是單親媽媽,但開酒屋的媽媽是負擔得起弼久的學費的,然而媽媽說的“沒有錢”,弼久卻牢牢地記在心上了。

看似懂事的背後,卻以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和感受為代價。

這也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家長,在孩子需要花錢時,經常這樣“教育”孩子:

“你就知道買買買,爸媽賺錢那麼辛苦,怎麼這麼不懂事?!”

“為了給你讀書,你知道我們賺錢有多辛苦嗎?”

“不要跟人家比,他們傢什麼條件,我們什麼條件,比不起。”

“家裡窮,你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多賺錢,才不枉我們那麼辛苦供你讀書。”


所有這些用一句話表達就是:我們很窮,沒錢,你要懂事。

這就是影響了我們很多人一生的“哭窮式教育”。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2、向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

很多父母對孩子哭窮,並不是因為真的窮,而是因為擔心。

他們擔心不向孩子哭窮,孩子花錢就會大手大腳,不懂節約;擔心孩子不懂父母賺錢不容易,長大後不會努力工作;擔心孩子不努力學習,攀比炫富。

教育孩子不浪費,要節儉當然沒有錯,但以哭窮的方式,帶著威脅逼迫的味道,顯然讓教育變了味。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沒錢、窮、比不起、不懂事,這些話會像病毒一樣進入孩子體內,紮根繁殖,慢慢變異成:自卑、沒用、我很差、我不值得、我配不上......

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從不敢表達自己的慾望和要求

;他們慎小慎微,極力討好領導同事;他們異常“慷慨”,為成全別人過度犧牲自己。

如此看來,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投進病毒。讓人遺憾的是,看到孩子這些表現,很多家長卻認為孩子懂事,有教養。卻不知道,孩子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網上有個問題:父母經常對你哭窮是什麼體驗?

網友作出了回答: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在家長的哭窮下,很多孩子變得自卑敏感,恐懼膽小,他們默默承受著由父母刻意製造的貧窮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和羞恥感。

3、哭窮,讓孩子充滿愧疚與自責

我從小就在父母的哭窮聲中長大。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我們家會吃了上頓沒下頓,也特別擔心交不起學費。

我穿的衣服,大多是鄰居哥哥姐姐們的舊衣服,偶爾有新衣服,都是媽媽買的最廉價的地攤貨。

稍微貴一點的零食,從來不敢跟父母說我想吃。每次交學費,我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才怯生生地問媽媽要,而媽媽總會哀怨地跟我說:

“這個月又沒賺到什麼錢,你一學期的學費就要這麼多,還有住宿費伙食費,書都快讀不起了!”

“要不是你們幾姐妹要花那麼多錢,我們家不至於那麼窮。”

“你知道我們為給你讀書,掙錢有多辛苦嗎?”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其實爸爸開了一家小工廠,雖然不富裕,但並沒有媽媽說的那麼窮。媽媽卻認為,只有不停地提醒我們家裡窮,才讓我們懂得父母的不易,讓我們學會感恩。

但被要求的感恩,讓我充滿了愧疚與自責。每次拿著媽媽給的錢,我都覺得異常沉重,無比內疚,卻又止不住的委屈和憤怒。

長大後,在花錢這個問題上,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買便宜的,認為買便宜的,便是節約。

即使能負擔得起,我也從來只敢買打折的衣服,偶爾買件好的,都內疚半天。也不敢進行投資,內心總陷入沒錢的恐慌中。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4 、視野和心胸變得狹窄

我們的父母,成長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他們習慣對孩子哭窮,也許潛意識裡也想讓孩子嚐嚐他們當年各種痛苦的味道。

讓孩子痛苦著他們的痛苦,自卑著他們的自卑。把孩子製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所以即使現在物質充沛了,父母依然見縫插針地對孩子哭窮。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也許他們哭的不是窮,是窮的感受。

父母向孩子哭窮的時候,通常眉眼低垂,或語重心長,或哀怨無奈,或憂心忡忡,或恨鐵不成鋼。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好、我沒有、我不配......這或許就是父母當年對生活,對自己的感受。

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內心是否富足,與物質多少無關,而與父母對待生活和自我的態度有關。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不要有佔小便宜的心理

1、愛佔小便宜的孩子難以擁有高格局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一位濟南的孕婦,帶著自己的大女兒在直飲水處,直接用飲水桶接水,旁邊有位看車的大爺看不過去了,就過來勸阻孕婦。

結果這位孕媽媽不聽勸阻,反而動手捶打老人,並抓傷了來勸架的路人。

在泉城濟南,這樣的直飲水處還有很多,大多數飲水者都是比較有素質的,但是也不乏一些和這位孕婦一樣的人,帶著大桶小桶接直飲水運回家,甚至有人明明住的很遠,也要“千里迢迢”來接這免費的水,就是為了佔那點小便宜。

看似這位孕媽媽好像確實佔到了便宜,省了好幾塊的水錢,可是想想站在她身邊目睹了一切的小女孩,我們不禁為這個孩子的未來和她腹中的寶寶感到擔憂。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父母是離孩子最近的榜樣,對孩子來講,父母的思維和格局就奠定了他們未來的發展。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曾說,價格上的便宜,不是真正的便宜。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比單純的“省錢”重要得多。

小便宜可能讓人一時沾沾自喜,可是這種靠侵佔外圍人或集體利益得來的便宜,既不光彩也不持久,而這樣的言行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更是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會從小毀了孩子的“大氣”。

從長遠來看,這並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相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從小可能就輸掉了格局。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2、愛佔小便宜的孩子更容易失去機遇

愛佔小便宜的人很多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更看重眼前利益,不善於從長遠角度看待事情。說的難聽一點,就是“鼠目寸光”。

很多人會用貧窮給自己做掩飾,但殊不知,越是隻看眼前利益,就越貧窮,永遠也難以跳出思維的坑。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前兩年,朋友的同學想要開個小吃店。他看中了市區的A和B兩個地方的店面。

只是A處的租金要比B處貴了近一倍,但地段要比B處繁華許多,屬於人流量非常密集的地方,而他要開的店性質也偏向短平快,很適合A處。

不過,朋友說B處的租金要便宜近一倍,本著不冒險的原則,朋友的同學沒有聽周圍人建議還是選擇了B處。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當時很多人都勸他再考慮一下再做決定,而朋友的同學始終本著“省錢”的心理,依然選擇了B處,還說之後如果賺到錢了,再去A處開一家。別人自然也不好再說什麼。

結果開張三個多月,生意一直比較慘淡。他又想要回到A處去盤店。可是此時的A處租金又漲了,不僅如此,還一店難求。

而且就在他看中的A店附近,開了一家和他店鋪一樣的店。生意火的不得了。雖然租金比他貴一倍多,但是營業額是他的N倍。他悔得腸子都青了。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朋友和我說,這個同學吧,沒什麼大缺點,就是平時有點摳,還愛佔點小便宜。這次他開店失利,一是選址問題,二是在經營上,太摳唆。

別人用10塊錢的材料,他貪便宜非要用5塊的,用戶體驗你說能一樣嗎?

一個人的視野、格局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決定了他人生的走向。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孩子的教育任重道遠,家長們一定不能鬆懈!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如果從小不教育孩子是非對錯,孩子的觀念裡這一部分就會缺失,孩子就會離正確的路越走越遠,終有一天,會鑄成大錯。

那麼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呢?

想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就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有什麼樣的習慣,孩子就會有模有樣的學習,所以說家長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父母是孩子是啟蒙老師,習慣成自然。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家長千萬不能心軟,孩子將來有出息,還會感謝你當年的"無情"。

3歲半到6歲時,是孩子建立規則感的關鍵時期。家長應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幫助孩子形成基礎的規則意識。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出現了不當行為,要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一定代價,比如適當剝奪或者延滿足一次他最在乎的東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

通過規則感的建立,孩子讓他知道,做了錯事,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對孩子的規則意識的灌輸,是先從公眾場合不大聲喧譁,坐地鐵乖乖安檢,等餐需排隊這些小事開始的。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父母在這2件事上,必須要“剋制”,傻傻“裝聰明”只是在害孩子

3-6歲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幼兒園,很多父母還是重視孩子知識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培養。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想讓孩子長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慣養成的關鍵期,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