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美盟軍一定要開闢第二戰場,而不是跟蘇聯一起在西線作戰呢?

貓嬸陛下


各軍種、兵種間的聯合作戰尚讓軍人們頭疼,更不談政治體制、國情不同且勾心鬥角的跨國間聯盟聯合作戰了。

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多次要求英國開闢第二戰場,吸引東線德軍西防。當丘吉爾表示41年底前不可能實現時,9月斯大林建議用船載25-30個英國師登陸阿爾罕格爾斯克,被拒絕。

1942年7月蘇軍南線大潰敗,斯大林向美國提議派15-20個師經西伯利亞鐵路支援蘇聯,甚至可由美國軍官指揮蘇聯紅軍,被羅斯福否決。8月美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提交一份在高加索成立一支美軍航空隊文件,被羅斯福壓制未予理睬。

整個二戰,英、美除派200餘名工程、技術人員保障租借物資的分發和培訓外,44年3月蘇美在波爾塔瓦地區建立“169特別基地”實施英、美要求的穿梭轟炸。


歷史扒糞機


我是冬雨AK,我來回答

首先為何一定要開闢第二戰場

其實要按照英美的本意,第二戰場開闢的越晚越好,不開闢才是最完美的,這樣就可以讓蘇德拼個你死我亡,最大限度的消耗蘇聯的實力。但不開闢第二戰場吧!萬一蘇聯扛不住德國的進攻被攻陷,德軍就可以從東線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自己,到那時候,自己登陸地歐洲的希望基本落空了!!

二百多萬德軍侵入蘇聯,蘇聯打的很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壓力很大。所以,早在1941—1942年間蘇聯就多次強烈要求英美盟國儘快開闢第二戰場,以緩解自己的壓力!而英美以種種藉口拖延,直到德國敗局已定之後才決定開闢第二戰場。

為何不跟蘇聯一起在西線作戰

這還用問嗎?放著英國這個西線反攻基地不用,派遣遠征軍到東線和蘇軍一起對抗德軍,這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嗎?!多此一舉啊,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東西夾擊,讓德軍處於兩線作戰,效果不是更好嗎?!況且,蘇聯會允許上百萬英美軍隊進入自己的國土嗎?

(圖片來源自網絡)


冬雨AK


英美開闢第二戰場,主要是根據當年的戰爭局勢需要去做的。

首先就是當時的二戰態勢。蘇聯已經在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扭轉且戰且退的受挫局勢,並且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已經在東線掌握了戰略進攻主動權,德軍轉入了戰略防守,攻守態勢轉變了。而蘇聯當時承受了巨大的傷亡和壓力。德國在北非和日本在太平洋都已經沒有了主動權,因此英美在衡量局勢後認為有必要開闢第二戰場夾擊德軍,最終英美在德黑蘭會里決定1944年5月實施西歐登陸作戰計劃。



其次就是蘇聯的強烈要求。蘇聯在1941年到1942年之間,承受了比英美更慘烈單位傷亡,但是代價卻只是改變了蘇德戰場攻守局面。此時英美對蘇聯的援助還無法讓蘇聯可以一口氣反攻德軍。因此斯大林極力要求英美在西線登陸牽制德軍。丘吉爾在同斯大林會晤時,就說過英軍首先從北非登陸,再入西歐 斯大林聽完大為惱火。


其實英美更多的想讓蘇德雙方拼的你死我活,同時英美對於德軍的態度比蘇聯更為緩和。甚至做好了同蘇聯可能發生衝突的準備。蘇聯未嘗不知道英美的想法,但是局勢日漸明朗,蘇聯一路反攻最終可能推進到大西洋海岸,整個歐洲都可能置於紅軍攻勢中,因此英美也在1944年實施諾曼底登陸了。

英美開闢第二戰場,是有著非凡意義的。只不過偉大意義的同時也暗流湧動罷了。


靜聽竹林風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蘇聯盼望已久的在歐洲西部開闢打擊德國法西斯的第二戰場終於實現。第二戰場的開闢,為儘早打敗德意法西斯的侵略、結束戰爭做出了貢獻。

第二戰場是蘇德戰爭爆發後才提出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英國和美國都表示會給予俄國人民一切援助,三大國之間和戰略合作由此開始。為找到一個最好的戰略方案,斯大林提出了“第二戰場”的概念。

開闢第二戰場可以說是蘇聯的當務之急。當時德國以550萬人的兵力向蘇聯全面進攻,並推進蘇聯腹地600公里。正處於生死攸關時刻的蘇聯,迫切希望英國能在歐陸西面打擊德國,以此緩解蘇聯戰場的巨大壓力。 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爾的信函中提出了這一看法,要求儘快開闢第二戰場。

蘇聯構想的第二戰場戰略是在法國北部開闢戰場,可牽制德國約60個師,從戰略上可改善蘇聯的軍事形勢;從盟國的長遠利益出發,它能起到儘快打敗法西斯德國的效果,因為它對德國心臟地區構成威脅,並還可改善英國的軍事形勢。因此,依照蘇聯的概念,第二戰場就是在法國北部的戰場。以至於在隨之而來的幾年中,蘇聯認為盟國空軍轟炸德國、英美海軍在大西洋同德國海軍作戰,以及盟軍在北非、西西里島和意大利進行的戰役,實質上都不是第二戰場。

此時的蘇聯一方面在頑強的抵抗德軍的猖狂入侵和進攻,另一方面,急切的等待著盟軍第二戰場的開闢。 面對蘇聯不斷緊逼的要求,丘吉爾的回應極盡“外交”之能事。一方面,對蘇聯的要求深表理解,並表示儘可實施。同時又在不同的時間提出各種理由儘量拖延。不是條件不具備就是缺乏空軍力量等。

從軍事地理看,地中海不是徹底打敗德國的最佳戰場。從意大利和巴爾幹進攻,離開德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中心都很遠。意大利到德國邊境有1200公里的路程,巴爾幹則有1700公里。而從法國東北通往柏林和德國其他最重要經濟中心的路程總共只有600- 700公里。巴爾幹也不適合於突入德國,阿爾卑斯山隔斷了通往法西斯帝國邊界的道路,“早在蘇沃洛夫時代就發現了這個缺點;”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的稠密道路網能夠保障部隊順利機動。因此,地中海戰場不可能發揮第二戰場的作用。

至於盟軍1944年6月實施諾曼底登陸,一方面是蘇軍完全擋住了德軍進攻和長期外交交涉的結果,而另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在1944年冬季戰局中,蘇聯武裝力量在大約2200公里戰線上的進攻徹底粉碎了德軍指揮部企圖穩定第聶伯河陣線和保持戰線遠離德國邊境的計劃。蘇軍為恢復國境線奠定了基礎,並把軍事行動轉到蘇聯的境外。蘇軍向縱深挺進了220-450公里,擊潰了敵軍172個師和7個旅,其中30個師和6個旅被全部殲滅,德軍損失達100多萬。德軍指揮部不得不從德國和西歐其他國家中調遣了40個師又4個旅在蘇德戰場上重新部署,這同時也為美英軍隊攻入法國西北部創造了有利條件。


榮華之武器堂


這個問題的意思應該是為何英美盟友要開闢西線戰場(第二戰場),而不是選擇和蘇聯一起在東線進行作戰!實際上蘇聯和德國對抗的戰場是東線戰場,英美盟友開闢的第二戰場才是西線戰場。

在軍事作戰方面,單線作戰永遠比雙線作戰要容易,壓力要小。如果當時的英美盟軍選擇和蘇聯一起在東線作戰,那麼對於當時的德軍就輕鬆多了,只需要在東線作戰,從容迎戰就行,不需要照顧西線情況,也就是德國的戰略後方,那麼二戰的歷史被改寫都很有可能。

讓德軍不得不進行雙線作戰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雙線作戰的德國,需要把有限的兵力分到至少兩個方向,這無形當中就削弱了東線或者西線的德軍戰鬥力,無論是英美盟友還是蘇聯軍隊來說,壓力都減輕了,德國處於嚴重不利的曲面。

當英美盟軍開始在西線進行登陸時候,就有效減少了蘇聯東線戰場那邊的壓力,使得東線蘇聯可以獲得喘息並且組織戰略反擊。反過來又可以分擔英美盟軍西線作戰作戰的壓力。實際上當時的蘇聯,在德軍強大的進攻下,越來越難以維持,蘇聯情況極為不利,蘇聯多次請求美國開闢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分擔蘇聯的壓力。

英美等國盟友也明白,如果不迅速開闢第二戰場,那麼德國在擊敗蘇聯以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歐洲英國等國,甚至未來還要攻擊美洲的美國,到時候整個歐洲大陸都在德國的控制之下,英美盟友想要再進入歐洲戰場,難度就很大了,所以必須開闢第二戰場,也就是西線戰場。

再者就是雖然英美盟友直接從蘇聯那邊登陸作戰,看似要方便一下,沒有德軍的阻礙,但是蘇聯的地理環境惡劣。當時的挪威等國已經被德國控制,英美盟友想要從蘇聯登陸,只能從北極登陸,這樣的難度可想而知,可能都不需要德國的阻擊,英美美軍在登陸之前就已經損失不少了。

並且當時的條件更適合英美盟友在西線登陸作戰,唯一值得英美考慮的就是在歐洲西部哪裡作為登陸點,開闢第二戰場,盟軍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選擇在諾曼底登陸,後面的結果顯而易見,德國兩面受敵,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最後德國戰敗!


資訊所長


在第2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確實盟軍開闢了第2戰場,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的目的,就是從東西兩線夾擊德軍,讓德軍腹背受敵,這是抗擊德軍的最佳方案,假如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而是盟軍進入蘇聯領土對德作戰,那麼盟軍就要走很大的彎路,同時也不會讓德軍兩面受敵,這對盟軍作戰不利。

其實在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上,還有政治上的角逐,因為這關係到戰後的各國利益,而在開闢第二戰場的地點上,斯大林和丘吉爾就有了矛盾,斯大林提出盟軍應該在法國北部登陸,這樣盟軍和蘇軍就可以對德國形成夾擊之勢,讓德軍分兵兩線,首尾不得相顧。而丘吉爾則主張應該在地中海開闢第二戰場,他說德國的版圖就像一個巨大的鱷魚,而地中海地區正是鱷魚柔軟的腹部,其實這裡面丘吉爾是有私心的,因為如果盟軍在地中海地區登陸,蘇軍只進入東歐就可以了,餘下的歐洲國家仍然在英國的控制之下,二戰勝利以後,蘇聯也就無權干涉歐洲的事,而如果盟軍在法國登陸,盟軍和蘇軍距離柏林的距離差不多,雙方都需要進入德國境內,這樣蘇聯就會日後插手歐洲事務,這是丘吉爾所不願意看到的,最後還在羅斯福的撮合下達成一致的共識,盟軍在法國登陸。

可以說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於蘇軍來說能夠緩解很大的壓力,因為當時德軍約有80%的兵力在蘇聯作戰,蘇聯面對的壓力很大,而第二戰場的開闢無疑對蘇軍來說是很有利的,同時對於美國來說,也可以以此為契機插手歐洲事務。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歐洲第2戰場的開闢,也是蘇聯和英法的無奈之舉,她們面對德軍顯得非常疲憊,如果他們有能力擺平歐洲的事物,他們也不想讓美國插手,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一方面加速了第2次大戰的勝利步伐,而另一方面,也把美國推向了稱霸世界的頂峰,而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只能望洋興嘆。


驕然


米英蘇三國之間的問題就不少,都到東線的話,誰聽誰的呀,這三個國家都想當老大的,所以指揮不行,另外開劈了西線讓德軍二頭都不能相顧,只有東線的話德軍到是方便多了!


samruanqiqi


斯大林要求的,“蘇聯已經單獨抵抗法西斯很長時間了”,要求羅斯福儘早兌現承諾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東線的壓力。


照影吹笙


英美聯軍之所以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是想趕緊跟蘇聯搶奪二戰的勝利果實/如果他們再不下手的話,整個歐洲就成了蘇聯的天下了,那樣對美英的利益可就是大大的不利/


Gjfwxws123


峨眉山下山摘桃子唄,美英從來不是好鳥,當初慕尼黑陰謀就是想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拼個兩敗俱傷,好撿便宜,結果失算了,德國揮師西進,法國投降,英國狼狽撤退。

等傷疤好了,又忘了疼,又琢磨著算計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