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這3個細節,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再忽視了


生活中的這3個細節,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再忽視了

文 | 雲水禪心 來源 | 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昨天,聽了閨蜜小時候一個故事,挺難過的。

小時候,最親的爺爺生病了,她花了半年時間,希望折滿一千顆星星,帶回老家送給爺爺,他就能好起來。

但還沒來得及回老家給爺爺,有一天,她表弟來家串門,見到星星罐頭,兩眼放光想要。

閨蜜當然不願意,沒想到她表弟又哭又鬧,還去告狀,閨蜜的父親跑過來朝她吼道:“怎麼做姐姐的不懂事,一個破罐頭你就給他吧。”

一邊說一邊把她手上的罐子搶了過去,因為太用力甚至把閨蜜推倒了。

表弟拿到了罐頭,想看星星雨,便跑到頂層,把罐子裡的星星全部揮灑了出去。

閨蜜看著星星落地,灑落一片,心痛到不行,但不敢哭。

自從這件事後,閨蜜變得特別膽小,爸爸只要講話聲音稍大些,她馬上就變得特別安靜,還老做噩夢半夜哭醒,夢到爸爸不要她了。

當閨蜜長大後終於鼓起勇氣和父親聊到這件事情,滿以為會得到父親的道歉。

結果父親不以為然呵呵一笑:“這麼件小事你怎麼還放心上,有必要嗎?”

這件小事一直成為了閨蜜過不去的坎,每每想到就會心痛。

都說成就一個孩子很難,但摧毀一個孩子特別簡單,簡單到你根本沒有意識到你已經摧毀了他了。

生活中的這3個細節,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再忽視了

01

嚇唬孩子,是中國特色

網上曾經誕生了一批“能讓孩子乖乖聽話”的視頻。

有扮演護士模樣的女士拿著巨大的針筒對著鏡頭說:“今天沒有好好吃飯的孩子,到醫院來吃藥、打針!”

更可怕的是,視頻下面還有不少家長的好評:“很有效,熊孩子能乖乖吃飯了。”

這些熟悉的場景勾起了我們小時候恐怖的回憶,頓時感覺想哭。

是呀,中國有多少孩子是被嚇大的。

最常聽到就是——“你再不聽話,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殊不知,長此以往,這些職業在孩子們心中就會被妖魔化,很多孩子本該向他們求助,卻選擇了放棄。

家長還喜歡用

“不要你了”放終極大招,用擊潰孩子安全感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對孩子進行“嚇唬式教育”,看上去能夠迅速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但對孩子的成長往往不利。

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會逐漸崩潰。

表弟小時候,每當他調皮,叔叔就說他是福利院領養來的,不聽話就送回去。

表弟每次聽到這句話就會哭,但會變得非常聽話,生怕被送回“福利院”。

直到長大了,才知道這是父母的“玩笑話”。

而表弟卻因為這句玩笑話,被折磨了十幾年。

對於“嚇唬式教育”,《無條件養育》的作者Alfie·Kohn將它稱為“愛的撤回”

這種暫時的情感拋棄,不是體罰,而是比體罰更冰冷的懲罰。

生活中的這3個細節,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再忽視了

02

沒有回應,家是絕境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視是一種什麼體驗?

有一位答主說:

這種感覺太熟悉,因為從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來都不寒而慄,就像是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實。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

孩子考了95分,高高興興地告訴爸媽,想得到肯定。

爸媽卻更關心班上是否有考100的,責怪孩子為什麼把那5分丟掉了。

爸媽下班回到家,孩子跑到門口迎接,興奮地分享幼兒園發生的趣事,爸媽卻心不在焉,只是刷著手機敷衍地回了幾句。

能夠最深地傷害孩子的方法不是打他罵他,而是壓根不回應、不在意他,也就是我們說的冷暴力。

如果家長不懂孩子,忽視孩子,總是不理會或者錯誤地回應,孩子就會長時間帶著被忽視、不被理解的焦慮和壓抑情緒。

想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那就別理他,別理解他!

歌手陳美玲,是三個斯坦福大學高材生的媽媽,在她的教育秘籍裡,有兩點讓我影響特別深。

一、不因工作忽略孩子

無論多忙,哪怕每天睡前,陪孩子讀讀書講講故事,哪怕只有5分鐘,對孩子來說也是天堂。

二、孩子發問時,永遠不會讓他“等一等”

即使她正在燒菜,當孩子來問她:“媽媽,天為什麼是藍色的?”

她也會第一時間把火關掉,回應孩子:“問得真好,我們一起去找答案吧!”

因為父母的及時回應,既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也給予了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感受到:我是被重視的,我是被愛的,這非常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略。

這種“冷暴力”,比打罵孩子更可怕,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父母的看見和回應,是孩子的幸運,也給予了孩子勇氣,缺乏回應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生活中的這3個細節,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再忽視了

03

語言暴力不攻身,但誅心

摧毀孩子多簡單,除了“恐嚇”“忽視”還有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給他貼負面標籤,然後不斷重複。

時間久了,孩子就直接從自卑到抑鬱,別說取得人生成就了,最終連心態都會崩潰。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更多的是以下這些話:

你同學成績這麼好,你為什麼就這麼沒用,豬腦子。


我知道你就是蠢貨,垃圾!


我看你這輩子算是完蛋了。

在一部僅有2分鐘的教育短片《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中,採訪過6個瀋陽看守所的少年罪犯,他們回憶自己的父母經常用以上這些話罵自己。

結果就是你無意的話,不但深深的像刀一樣扎入了孩子的內心,更把他變成一把傷人的利器,扎向無辜的人。

但這把利器,是父母親手遞過去的。

語言是有能量的,積極的溫暖的語言能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攻擊性、傷害性的語言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著名心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和諧的親子溝通有4個方式

一、觀察。面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首先要問自己,我此刻觀察到什麼了?需做到客觀事實,不主觀判斷。

二、感受。我們要誠實的面對並且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受傷、害怕、氣憤等等。

三、需要。分析自己,是否會因為某種情緒未被滿足而如此,讓自己明白產生以上感受情緒的真正原因。

四、請求。最後就要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你需要向孩子發出明確的請求,希望對方如何做,最終達到順暢溝通的目的。

這種溝通模式能誠實的不帶情緒的表達自己,關切的傾聽孩子,不帶批評指責情緒。

真正愛孩子,其實是要用心體會和聆聽孩子的內在真實需求。

而不是一看到孩子做錯,也不問原因,馬上習慣性的條件反射式反應,開始責罵攻擊。

殊不知這是一種何其任性的不成熟,也會把孩子傷的體無完膚。

溝通是一門技術,有良好溝通的地方才有愛與包容,溝通也是一門學問,這藏著孩子的未來。

生活中的這3個細節,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再忽視了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幾段不太美好的回憶,這往往都來自父母。

摧毀孩子有多簡單,其實比你想象的更簡單,用謾罵來教育孩子,用恐嚇來讓孩子聽話,用敷衍來回應孩子。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孩子的靈魂,讓他逐步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

勿因家長心智的惰性、教育的愚昧、功利的驅迫、生活艱辛等原因,摧殘了孩子的“身與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