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愛情是認清生命孤獨的本質後,依然對愛敞開的狀態

成熟的愛情是認清生命孤獨的本質後,依然對愛敞開的狀態

我們需要孤獨,

也需要愛情。


分開時,

我們是獨立的個體,

在一起時,

讓愛成為彼此的能量。


無論你在人生的哪個階段,無論你正在經歷怎樣的世事變遷,對愛的渴望,始終都是我們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柔軟而易感的角落。

今天慕棉為你推薦一本“愛情百科全書”——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

讓我們以這本寫盡世間愛情百態,洞察人間愛情真相的書籍為鏡,一起探索愛情的奧秘吧!

稚嫩之愛:懵懂裡的流光幻影

少年的孤獨是難以言喻的,就像春天裡開始融化的冰,總是帶著一絲凜冽的味道。

因而,青春也總是伴隨著疼痛。

年輕的時候,人們總是一邊急於得到世界的認可,一邊又把這種需求藏起來,非要表現得與眾不同。

質疑父母、質疑權威甚至質疑整個世界。這是青少年認識自我、樹立自我、穩固自我的一種方式。

然而,同時這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他們沒有一刻不在無比地渴望著,渴望這個日漸樹立起來的自我能夠被世界所接納,能夠為他人所愛。

他人對他們的捉摸不透,又常常令他們的孤獨成倍增長。

於是,在這種帶點彆扭的青春懵懂中,踉踉蹌蹌開始的愛情,自然也就常常容易帶點偏執的色彩了。

他們一方面渴望著濃烈到滾燙的愛情來驅散孤獨的陰影,一方面又無法接納愛情有一點點瑕疵和不完美,尤其是那些無法彼此理解的痛。

因而,他們只能在心裡不停憧憬和遐想著更美好、更完整的愛之幻影。於是,真實地看見對方就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這種愛情常常是形式大於內容的。

就像費爾明娜與阿里薩一封又一封的通信和電報一樣,對方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也許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愛上的更多是一種感覺,好奇的、探究的、神秘的、令人想往的,熾烈的,濃郁的,霍亂般的,席捲心靈的悸動,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驚心動魄的愛情就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美妙感。

在這驚濤駭浪的狂潮裡,我們各自在心中編織著關於對方的夢,一如費爾明娜心裡那個阿爾薩也就越加地神秘和迷人了。

正如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說,人們並不瞭解“墜入情網”與“持久的愛”之間的區別。


如果我們沒能夠,

瞭解到這種稚嫩之愛的不成熟,

也沒能夠學習到持續去愛的能力。

那麼這種懵懂的愛的幻影,

也可能困擾我們的一生。

成熟的愛情是認清生命孤獨的本質後,依然對愛敞開的狀態


成長之愛:柴米油鹽裡的修行

對大多數人來說,渴望著一種更踏實的愛,也是生活中必然的渴求,就像費爾明娜會選擇嫁給烏爾比諾醫生。

婚後卻發現,生活日漸無聊而乏味。

這就是中年人的孤獨。因而,人們就越發需要愛,越發渴望通過愛情的生命衝動來消弭這日漸深刻卻又與生俱來的孤獨。

這種愛情,往往內容要大過形式。愛需要被落實在冷天的一碗熱湯,病中的一片藥一杯水,還有共同撫育子女、照顧老人的艱辛,以及共擔風雨時的一個擁抱,共度難關的無聲陪伴裡。

然而生活卻沒有一刻會停息。因而,這樣的愛也特別容易在瑣碎裡失去某種“形式感”或者說“儀式感”。

因而,被孤獨困擾的人們,也越發容易在日漸平庸的生活裡消沉,在日漸瑣碎的相處中失望,愛在哪裡呢?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曾寫過一段話,似乎也同樣適合費爾明娜與烏爾比諾的感情:

那種感情,實際上只是男人的愛撫和生活的安適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應。

大多數女人都把這種反應當做愛情了。

費爾明娜固然不瞭解愛,可阿里薩也在622個肉體的流連之間一次又一次拒絕著孤獨。而烏爾比諾也好不到哪裡去。

終有那麼一刻被孤獨徹底擊中,如同著了魔般地等待著下午五點的來臨,然後奔向林奇女士的臥房。

在匆忙與慌亂中,寬衣解帶顛鸞倒鳳,恐懼可又興奮異常,愧疚可又神魂顛倒,然後,又陷入到更深的空虛與絕望。

而經歷過了這個出軌風波的烏爾比諾夫婦,卻也度過了一個生命的關卡取得了某種成長,迎來了“他們相愛的最美好時期”,不慌不忙,適宜得體。

對於共同戰勝逆境所取得的不可思議的勝利,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瞭然於心,也更心存感激。

當然,生活還將給他們更多致命的考驗,但那已經無關緊要了:他們已經到達了彼岸。

大多數人也是如此。愛情變成婚姻裡的相守,有樸實的呵護,也可能伴隨著或短暫或長期的危機,然而終究他們還是會選擇繼續相守下去,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

這種愛情可以緩解孤獨,這就好比是我們不再追求強度很大的隔離層,而是潛心下來劃定了一個圈,然後在裡面打造了一個堡壘。


婚姻裡面我的愛人、孩子、親人、我的家,

於是,

看起來在層層關係的緩衝之中,

孤獨好像被稀釋了。


但,它也無法真的驅散孤獨本身。

是的,

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真正驅散孤獨。

成熟的愛情是認清生命孤獨的本質後,依然對愛敞開的狀態


成熟之愛:愛是孤獨的背影

馬爾克斯早在《百年孤獨》裡就曾說過,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有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而《霍亂時期的愛情》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百年孤獨》的一個延續,關於愛與孤獨的探討的延續。

故事的開篇就是死亡。六十歲的攝影師因不想繼續面對衰老而選擇了自殺。

而處理了這起死亡事件之後,烏爾比諾醫生也幾乎無厘頭地因為解救一隻鸚鵡而死掉了。

這也讓這個愛情故事最開始就蒙上了深沉的底色。

老年人的孤獨,因死亡的迫近而如同日漸冰封的河流。非溫暖長久的爐火,不可減緩一絲一毫。

也許正因如此,寡居的費爾明娜最終又接受了阿里薩的熱情告白,然而卻“分不清是同情還是愛情”。

其實,費爾明娜分不清的也許不止是對阿里薩的感情,更是長久以來對愛的不解。

這一生無論是費爾明娜,阿里薩還是烏爾比諾其實都從未與孤獨正面交鋒過。最終費爾明娜也只是和阿里薩一起退回到了少年之愛裡抗拒著孤獨與死亡。

說到底,誰又愛過誰呢?每個在他們的生命中來來回回的人都不過是幫他們抵禦孤獨的靶子罷了。

而這點也許只有當我們走過了稚嫩之愛的熾熱與迷惘,也走過了成長之愛日漸穩重踏實的深厚之後,再回頭去看才會懂得。

所以,好的故事也並不是塑造完美的關係,或者完美的角色,而是把現實種種揭開來給你看,至於你看到了什麼又明白了什麼,就取決於自己的閱歷與慧根了。


愛與孤獨就像是生命的兩面:

愛是光,孤獨就是陰影,

愛是白天,孤獨就是黑夜。


愛,可以照亮生命、

溫暖生命、柔軟生命。

成熟的愛情是認清生命孤獨的本質後,依然對愛敞開的狀態


然而,驅散孤獨,卻並非愛的本職。而如果我們幻想愛得足夠踏實、穩定,就可以讓孤獨消融瓦解,那麼恐怕我們就會陷入到對愛的無限失望之中。

就像阿里薩與費爾明娜的結局看似浪漫,實則卻是水面上無止境的漂流。無根的愛,何談深入厚重?


孤獨是與生俱來的感受

每個人出生的過程都必然伴隨著自己與母親的疼痛,而生命來到世間的第一件事又是切斷與母親臍帶的連接。

早在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就種下了孤獨的種子,此後人間種種繁華我們都只能獨自感受,只能分享,卻無法共享。

到最後,我們也必然孤獨地走向死亡,可以陪伴,卻無法同行。

所以,我們可以帶著愛出生,也可以帶著愛死去,然而說到底,孤獨,卻也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面目。

然而,我們害怕孤獨,所以我們一次又一次執拗地想把孤獨翻轉,只擁抱另一面愛的溫暖、柔軟與明亮。

然而,這就像執著地想要劈開一個硬幣,只留下其中的一個面一樣的虛妄。

你總是會發現無論用多麼精密的儀器都無法分開它們,因為無論分到多細,只要有一面就一定會有另一面跟著出現。


因為孤獨,

我們會更渴望愛。


但同樣,

如果內心沒有愛的熱忱,

我們也不可能感覺到孤獨。

成熟的愛情是認清生命孤獨的本質後,依然對愛敞開的狀態


而當我們擁抱了愛的時候,孤獨會緩解,但愛的感受必然也會隨之減弱。

這就是成長之愛的困局——日復一日重複的愛裡,孤獨的確變弱了,但我們對愛的感受的閾值也會跟著提高,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愛的濃度降低了。

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這並不是結束,只要我們肯面對孤獨,當愛的感受減弱的時候,孤獨的觸動反而又會帶動我們更輕鬆地感受到愛的美好。

所以,愛並不是消除孤獨的良藥,孤獨也並不是愛的敵人。

本質上它們其實是同一種能量,是生命能量在這個三維世界的二元表達,它們是一種共生的關係。

所以,成熟的愛情指得恰恰是認清生命孤獨的本質,同時對愛敞開的狀態。

背靠孤獨,愛才會更加深邃。有愛溫暖,孤獨才不至走向絕望。這就是愛與孤獨一體兩面的悖論。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以愛情隔絕生命的孤獨的時候,反而也就更可能走向真正的愛情了。

而這與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所說“成熟的愛,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而為一”,又恰好是殊途同歸的。

保留完整性與獨立性,就是對孤獨的認可與默許。

而合而為一則是對愛的敞開與接納。


分開時,

我們是各自獨立的個體,

能面對世間的風風雨雨,

在孤獨中強大。


結合時,我們又融為一體,

能融化親密的洗禮,在愛中完整。


讓愛帶來的不再是傷感與無奈,

而是生命的動力熱能與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