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大争,这个时代是古代比较复杂的年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方式;群雄逐鹿,千头万绪的利益纷争,但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因此,战争中的作战风格最能体现出战国时代的格局特点。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战国时代,不同时期的军队将领,所采取的作战方式是不同的,风格明显差异很大,有些战争是单纯地想开疆拓土,扩大势力范围;有些战争却是以毁灭为目的;还有些战争,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兼并战争,完成统一大业;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战争,都集中地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某一阶段,能够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时代格局的变化。

同时,战国时代的名将都是层出不穷的,各大国家也都投入了大部分的国家精力,去发展军事实力,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各个军事将领的作战风格是什么,并且通过他们的这种作战风格,来透析一下战国时代格局的变化,看一下战国时代不同时期的独特发展特点:

战国初期,军队战争以开疆拓土、争夺人口为目的

首先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各大部队的作战目标主要集中在开疆拓方面,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国家的领土疆域,在获得土地利益的同时,增加国内的常住人口数量,毕竟在那样的年代里,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要依靠人力来进行推动的,所以人口的数量以及土地的多少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一个国家实力的发展程度,所以战国前期基本上都是对于土地和人口的争夺。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在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魏国的吴起和乐羊;吴起,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第一个成名的大将,也是战胜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吴起的出身并不好,人生前半段的经历也是非常坎坷的,他因为在原本的国家仕途不得意而进入魏国,获得了魏文侯的赏识与魏国的李悝一同进行了一场变法。

吴起打造魏武卒,攻城120座,将秦国赶回崤山以西

在那场变法当中,吴起主要的精力投入在了军事方面,为魏国训练出了一支魏武卒,这支军队,在吴起的带领之下更是百战百胜;吴起就是带领着由他训练出来的魏武卒为魏国开疆拓土。

在那一历史时期,吴起一共为魏国打下了一百二十多座城市,可以说是极大的拓宽了魏国的领土疆域面积.我们从战国时代的领土划分上来看,当时秦国是位居崤山以西的,我们所熟知的函谷关在那个时段是在魏国的掌控之中的,也就是说,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领土之地绝大部分都已经被魏国所占据。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除此之外,位居它南方的楚国以及位居东方的齐国,都在这场开疆拓土的战争当中深受其害;魏国本身在瓜分晋国的时候所得的领土疆域并不大,但经过了吴起和李悝的变法,魏国的军事实力陡然上升,而吴起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军事资源和发展空间,则选择了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拉开实力上的差距。

乐羊辅助魏国吞并中山国

乐羊也是魏国的一位大将,可能这个人本身并不是十分出名,但那位让诸葛亮自比的乐毅却几乎是人尽皆知,而乐羊则是乐毅的先祖,此人曾经为魏国打下了中山国,增加了魏国的可支配资源,让魏国的战略地位上升了一大等级。

所以,我们综合上述两位将军的战斗风格可以看到,他们进行的作战基本上以侵占国土为主要的目的,最根本的目标和着力点,在于将其他国家的领土和人口划归国有,并且让其融入本国的发展当中,以提供更多的发展资源来为国家实力的提升作贡献,这能够很好地印证战国初期的时代发展特点。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战国初期,很多战争不存在太大的破坏性

在战国初期,各大诸侯国才刚刚正式的脱离周朝的控制,甚至在那一时期,还有诸侯国一直沿用周朝遗留下来的封爵名称,还按照公、侯、伯等的称呼自居,国家实力以发展为主,以奠定发展的基础为主要的着力点,所以他们所发动的战争,更多的不存在太大的破坏性,只是希望能够以此来提升发展的空间。

与此同时,战国初期的时候是各大诸侯国的变法进行阶段,一个国家的变法肯定不是单纯的内部发展就能够提供支持的,其需要顺畅的内部统治,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外界环境,同时需要大量的资源进行支撑。所以说掳掠资源是那个时候的战争所必须要达到的目的,为的就是给国内的变法提供保障。

战国中期,战争不仅以攻城略地为目标,更具有破坏性

而到了战国中期,军事将领的作战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他们不在单纯的以攻城略地为主要目标,而是在进行具有较大破坏性的军事斗争,通过削弱对手的实力来拉开与本身国家发展的差距,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秦国的名将白起身上。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白起下手稳、准、狠,擅长歼灭战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也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人尽皆知的一位名将,他的作战特点就是稳准狠,最擅长的作战方式是歼灭战,讲究的是等量围困一战聚歼,我们从后世的一些军事战争当中可以看到,所谓背水一战,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是如果一个军队在进行比拼的时候失去了所有的退路,那么就会激发士兵求生的斗志,在此情况之下就会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所以一般来讲,在进行几乎同等水平的作战的时候,军队的同时都会有意留出一条求生的通道来方便更多的歼灭敌军;可白起却反方向而为之,他喜欢的就是打歼灭战,通过高质量的防御壁垒以及出色的战场控制,在等量围困且不留后路的情况之下全歼敌军,不仅是战则必胜,而且几乎能够一战聚歼,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士兵战死沙场,在军队的人数上面就有了削弱。

白起打仗,城池俱毁

同时,白起在着力与打击军队人数的同时,对于城池领土的破坏性也是非常大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场火烧夷陵的战争,在那场战争当中死亡人数不计其数,城池的破坏性也是异常之大,让受害的国家很长的一段时间无法缓和过来,国内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遏制。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因此,在白起统兵作战的时候,主要的打击点在于削弱军队数量以及破坏城池结构,以削弱敌方势力来拉开斗争差距的主要手段,这也能够与战国中期的时代特点相吻合,在战国中期的时候,各大诸侯国已经基本发展成型,国家的变法也几乎都进入了尾声,实力有了一个明显的衡量标准。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实力相对均衡,通过变法、战争拉开差距

与此同时,战国中期的时候又没有一家独大的国家,每个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大,不像战国前期或者战国后期那样,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所以当时每个诸侯国的发展目的就有了两个着力点,其一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国内的发展水平,第二在于拉低敌国发展实力以造成差距。

对于前一点来讲是需要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撑的,这一点不单纯的是通过军事战争就能够进行解决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点要通过进一步的推行改革变法来实现,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战国中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行政发展方针。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而第二点则不是内部的发展可以进行解决的,主要的解决方式只能是通过发动战争来造成对对手的破坏,以此种方式遏制他们的发展,我们总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一个国家受到了很严重的军事打击,他们就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缓和才能够继续的进行发展。

所以拥有强大破坏能力的军事行动能够很好地阻止对手的发展,这是为了改善战国中期实力发展均衡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从白起不以单纯的占领土地为目的战争上面,就可以看到战国中期的发展形势了。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灭国战争是以统一为目的

第三个方面,则是以保护和统一为目的的灭国之战,到了战国后期,发动的战争就没有战国中期那么具有破坏性,重点在于打击国家核心实力上,以行政朝堂的瓦解为基本的落脚点,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战国后期秦国的名将王翦身上。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王翦在战争中,保护城池,保护人口,没有太大的破坏能力

王翦所发动的战争没有太大的破坏能力,同时,王翦带领的战争也没有太大的惊喜点,他几乎都是通过按部就班的方式来一步一步地进行推进,没有像司马错那种轻兵奇袭的惊奇,没有像白起那种歼灭战的惨烈,也没有李牧伏击战的灵巧,就是单纯的通过战场形式进行指挥在两军交战的过程当中侵占领土,同时保护人口、保护城池。

而且在这一时期,也不以单纯的击败为目,是战争与劝降并存的,最重要的是要击垮领导者的统治心理,就如同在消灭齐国的战争中一样,能够达到君主举国而降的局面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王翦统治的战争当中,重大的战场拼杀很少,重大的城池破坏也很少,甚至军队的死伤人数也比战国中期的时候要少了很多,但他往往能够打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根基,控制住一个国家的领导核心,这其实也是战国后期的大趋势的表现。

讨论

到了战国后期,是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它的这种一家独大与战国前期魏国的一家独大,有着根本上的不同,魏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前期成为超级大国,是因为变法给它带来的好处,而且它的强盛不是具有绝对意义的,只是它率先实行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政策而已。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当其他的国家依照着它的脚步进行更加彻底和完善的变法的时候,魏国那种阶段性的优势就不能够再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在魏国几代无能君主的统领之下,它的国家实力迅速的跌入了下去。

但秦国却不同,它的变法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推进,秦孝公的时候完成了变法的基础改善,到了秦惠文王的时候又结合了张仪的连横政策,将变法更进了一步,到了秦宣太后执政的时期,更是更高程度的打压了贵族的权利,最后到了秦王嬴政那一代的时候,秦国对于山东六国已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敌人,它已经拥有了以一敌六的国家优势,这种优势是很难去弥补的。

所以,在那一时代,秦国的统一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时代发展形势,王翦作为一个肩负统一使命的军事将领,眼界自然是与其他的将领不同的,他需要将整个天下当作秦国的土地去看待,也需要将整个天下的臣民当作秦国的子民去看待,所以它带领的战争不能够具有重大的破坏意义,而是需要在战争中对于城池保护姓的战争为根本目的;所以战国后期那种统一局势的形成是王翦作战风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小结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整个战国时代风格的形成,格局的发展是与军事将领的作战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在那样的大争时代里,实力才是王道,在需要实力积累和发展的年代里,攻城略地既是主要目标,也是时代风格,时代的考量。

通过战争,掠夺其他国家的发展资源,可以为本国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还可以通过谋求变法和统治者的改革来改善经济层面的发展;在需要破坏平衡发展的年代里,作战风格就是以具有重大破坏性的战争为主,落脚点在于以战争的手段来遏制对手的发展,并且为本国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而拉开两者的实力差距。

在以统一为目标的时代里,就以保护和归降为主,以打击统治者为主,以从内部瓦解一个国家的统治为主,如此有利于整个天下的统一,有利于单个国家制度的推行。因此,时代的发展与它本身的需求是一致的。

白起出手城池俱毁,王翦却保护城池和人口,背后竟是时代的考量


所以,我们在分析一个时代的发展进程时,需要结合这个时代的具体表现来进行整体的分析,历史过程当中,每一种形式的体现和战争的出现,都是有它特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无论是王翦的保护也好,还是白起的破坏也好,都有着本身的时代性意义,我们并不能通过战争本身而去论证它的利弊。

历史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着存在的必要,虽然我们有的时候觉得历史的发展太过于残忍,觉得像白起那种具有重大破坏性质的战争过于的凶残、过于的不人道,甚至觉得不应该出现在历史进程当中。

但事实上,这种残酷是以人为观察点得出的,我们之所以觉得历史的发展进程残酷,是因为这种残酷往往需要我们人类付出时间、金钱甚至生命去进行承接;但当我们客观的以时代的眼光去分析和判断的时候就会发现,任何一种行为和事件的爆发都与时代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都在推动时代的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转载自网络,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