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 “兒子,如果你這次考試能考一百分的話,爸爸就獎勵給你最新款的玩具。”
  • “女兒,以後你只要幫媽媽拖一次地,就能得到十塊錢。”……

這種獎勵,到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沒有好處呢?

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我的朋友小劉是一位顧家的好母親,由於家庭情況的關係,她和丈夫商議之後選擇了讓丈夫外出工作,自己則在家做家務、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每次她在家做家務做得太過疲憊時,就會鼓勵兒子參與進來。因為她的兒子才剛剛小學一年級,學習任務也並不繁重,她想讓兒子也能夠學著做一些家務、幫助爸爸媽媽分擔一些任務,這樣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但是,她卻在產生了這個良好的想法後,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實施。她對兒子說:“寶貝兒子,如果你能夠擦乾淨一個房間的話,就可以得到五元錢。”果不其然的是,兒子非常開心地拿著抹布去擦房間了。事後,小劉也真的兌現承諾,給了兒子五元錢。但讓她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後來,小劉每次想讓孩子做些什麼的時候,兒子就會問她:“那你給我多少錢呢?”

這種糟糕的結果發生的原因完全是有跡可循的,就在小劉試著用物質性的獎勵來提高孩子的品質時,就已經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不要進入“盲目獎勵孩子”的誤區,實際上,高獎勵會引起孩子的認知失調。“認知失調”的理論最早由著名的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他說:“每個人的行為和做事的態度其實是統一的,一旦有些行為或態度不一致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當出現這種失調的情況之後,可能就會出現心裡緊張和不適感,這會促使個體去改變態度、改變行為或者改變認知來尋求自身的平衡。”

拿小劉的例子來說,孩子本身對於打掃房間並沒有什麼熱情,但是家長獎勵的金錢會讓孩子出現失調的感覺。孩子自然而然地把“打掃房間”和“得到金錢獎勵”掛鉤,那麼,一旦孩子沒有得到獎勵,就會破壞這種平衡,終將適得其反。不僅沒能培養孩子懂得分擔父母工作的好品質,還讓孩子變成了一個“沒有利益不做事”的人,最終觸發了“德西效應”。

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德西效應與我們所說的“高獎勵”制度有什麼關係嗎?

德西效應是由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一次有趣的實驗後總結出來的心理學現象。在實驗中,德西博士選擇了一些智力相當的學生,並把他們分成兩組,給他們同樣的數學題目要求解答。第一組的學生每完成一道難題就可以獲得一美元的獎勵,而第二組的同學則什麼也得不到。當然,第二組的同學對於所謂的“獎勵制度”也並不知情。

結果就是,在休息的時間段,第一組的同學都很快對數學題目失去了興趣,而第二組總是有學生還在孜孜不倦地鑽研題目。由此,德西博士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個結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德西效應”。

在瞭解了德西效應之後,我們應當明白,作為家長,如果外在的激勵方式運用不當,很有可能會降低這件事情對於孩子本身的吸引力。小劉只是對於自己的寶寶在家務方面採用了“獎勵制度”,那麼有的家長因為孩子學習時間長就獎勵孩子呢?他們的孩子難道沒有可能因為外在的獎勵而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嗎?我想,無論是誰,都沒辦法否認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不是嗎?

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看到這裡,也許有的家長就會提問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恰當、有效地激勵孩子呢?”下面,就讓我來為各位家長朋友說明一下激勵過程中應當遵守的幾個原則。

激勵過程中應當遵守的幾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弱化外部激勵與取得成就之間的聯繫

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好,歸根結底還是成就了孩子自己。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學習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了自己”這個觀念,激勵孩子自覺主動地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積極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孩子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前途著想的正確做法。

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第二個原則,變換獎勵原則,幫助孩子找到內驅動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本傑明·布魯姆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理論:那些優秀的社會人士所具備的源源不斷的堅持精神背後,是“動機”和“奮鬥目標”。也就是說,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應當明白自己做這件事的緣由以及想要達到的目標。

而這個道理不正好適用於我們的孩子嗎?雖然孩子的年齡還小,但是有些事情是他需要去探索的,比如學習、比如勞動。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我們應當幫助孩子理解這件事情的意義。就好像學習好不僅僅代表著成績好,更代表著這個學生是一個聰明伶俐、勤奮刻苦的好孩子;同理,一個喜歡勞動的孩子呢,不僅僅是擦了擦桌子這麼簡單,而是集體貼他人、有責任心為一體的小朋友。

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第三個原則,獎勵可以有,但是要適度

在經濟社會發展、教育觀念不斷進步的今天,許多家庭都會存在著寵溺孩子的現象。富人可以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把孩子慣得無法無天,而經濟水平跟不上的家庭,也有時會為了孩子的喜愛而用為物質方式去獎勵孩子。其實,這種情況不僅無法帶給孩子良好的“成就感”——因為自己的獎勵是父母花了很大的代價得來的,還會給家庭帶來比較大的經濟負擔,更有甚者,可能會造成孩子嬌氣、愛面子的不良品質。

第四個原則,避免胡亂獎勵

一個人為什麼會需要獎勵與肯定呢?是因為這個人在自己完成了這件事情之後,對於自己完成的結果並不夠自信。那麼,當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某件事情之後,我們可以真誠地表揚他的獨立自主、稱讚他的想象力豐富。只是,當孩子已經把同樣的事情做過許多遍之後,我們應當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和更高的標準來客觀評價這件事,問問孩子:“這件事還有沒有其他的做法?”這樣一來,在肯定孩子的基礎上,還能夠激發孩子的進一步思考,從而發掘出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家長不懂德西效應,盲目獎勵孩子,教育不僅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說了這麼多,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從中受益,反思一下自己的獎勵制度到底有沒有陷入“德西效應”的誤區,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相信爸爸媽媽們在瞭解了“德西效應”之後,一定能夠成為孩子前進道路上的指路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