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脊柱微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作用效果


中國古代“脊柱微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作用效果

  中國古代脊柱微調手法是沈國權教授[1]在對傳統手法體系進行反覆系統研究後,充分吸收國外按脊療法與矯形內科的手法精髓。該手法將脊柱作為軀體結構的中心,治療中除了調整產生症狀的病變局部,還重視調整人體脊柱的力線[2]。

  頸椎是靠內源性穩定和外源性穩定兩部分來維持穩定性的,其中內源性穩定是通過椎體、椎間盤、椎體相連的韌帶以及其他附件來維持靜力平衡的,外源性穩定是通過進行肌肉調節控制來對動力平衡進行維持[3]。

  脊髓型的頸椎病是由於頸椎的退行性變來引發的對脊髓產生的外在性的壓迫或者是由於供血的減少而導致的脊髓功能性障礙,脊柱微調手法能夠讓患者的創傷得到減少同時可以讓頸椎的生理弧度得到恢復,進而使得患者頸部的肌肉痙攣得到解除,讓神經根的充血性水腫得到減輕,同時讓椎間盤的壓力得到緩解。有的研究顯示[4-5],脊柱微調手法能夠讓椎動脈型的頸椎病的相關頸椎動脈痙攣的指數、寰樞關節位移指數以及臨床症狀得到顯著的改善。有的報道顯示脊柱微調手法對神經根型的頸椎病進行治療的總體臨床有效率能夠達到98%。脊柱微調手法對神經根型的頸椎病進行治療的重點是對患者頸椎的矢狀面的位移進行糾正同時對矢狀面的失穩也進行糾正,進而使得頸椎的頸髓曲度以及頸椎的生理弧度進行改善甚至是恢復,讓應力得到重新的分佈,讓頸椎內在的平衡性得到良好的恢復,同時可以對患者的神經、脊髓的供血以及張力的異常進行適當的改善,讓由於炎症所導致的神經刺激和脊髓刺激得到有效的緩解。有的研究發現頸性眩暈發病的主要位置是椎動脈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當患者的頭部轉向對側小於45度的時候,血液的流量就會相應的減少大約10%,並且患者的頭部回覆到院裡的中立位置的精準程度要顯著的低於正常人,患有頸椎病的患者其本體覺敏感性會發生改變,這也是頸椎病患者經常產生眩暈的一個重要原因[6]。通過對頸源性的頭痛進行研究顯示,頸源性的頭疼的產生酮頸椎,特別是上頸椎的結構十分不穩定、應力較為集中、活動的範圍大等,進而致使患者頸部的軟組織產生痙攣、損壞或者是無菌性的炎症,甚至會累及到患者的枕大神經、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

  有的研究顯示[7-8],接受了頸椎短槓桿手法進行治療的患者的自發性的頸椎疼痛痙攣得到明顯的控制,還能夠感受到感覺以及運動障礙的平面顯著的下降。有一項對頸髓受到損傷造成後遺症的患者進行頸椎短槓桿手法治療或者是交感神經的封閉手術進行治療的調查顯示,治療後患者的肢體協調性、膀胱的功能性、疼痛痙攣的自發控制性等與治療前相比都有顯著的提高。

2中國古代脊柱微調手法治療腰椎及相關病變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機理有兩個主要方面[9]:一是傳統的認知,主要有自身免疫學說、機械性壓迫學說以及化學性神經根炎症學說;二是神經多源性卡壓 。當今在臨床當中最為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存在年齡較高、身體較弱、耐受能力差、病情非常複雜等情況,同時還會伴隨著骨質疏鬆以及骨質增生等症狀的產生,甚至會形成骨橋,大部分的患者的腰椎會產生滑脫的現象,有的患者其他部分的腰椎節段發生顯著的失穩現象,有的患者椎體以及其附件會產生良性的腫瘤或者是類風溼關節炎,進而讓患者的骨質應力降低,還有部分患者在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症狀手術之後又再次的復發,這些患者在治療過程當中都非常的棘手[10]。而中國古代脊柱微調手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施力的可控制性較大,可以通過對患者腰椎的最小階段相應的被動運動的幅度進行控制而讓患者腰椎間盤的受壓力度和神經根之間的相對的位置發生變化,進而達到神經根得到減壓或者是神經根得到減張的效果,達到了治療的目的,同時患者在治療過程當中發生意外損傷的概率會大大的降低。

3總結與展望

  脊椎病實質是脊椎本身錯位、骨位異常、相關組織壓迫相鄰神經血管所致,在臨床上有一些病人因為脊柱的因素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疼痛,如頭痛、頸痛、背痛、腰痛等,在多種治療中,許多患者首選中醫推拿,一般的中醫推拿手法是一些普及性的手法,對各種疾病都有效,但對脊柱的整復的效用並不明確,所以必須施以脊柱微調手法。其效用單位(功能單位):椎間盤、雙側後關節、椎板連接;椎管容納物和周圍血管、神經等。在過去人們認為僅僅對後關節有效用,現在認為以上組織均有效用,合理應用中國古代脊柱微調手法可收到滿意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韓磊,趙平,王飛等.脊柱微調手法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受累椎體X射線量化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7):2740-2745.

[2]宋學平,史計月,江雙霞等.鉤針鬆解複合硬膜外阻滯聯合脊柱微調手法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J].河北醫藥,2012,34(21):3280-3281.

[3]郭偉,董燕,趙平等.腰椎間盤突出症合併重度抑鬱症1例--整體觀的臨床運用[J].醫學與哲學,2014,(18):72-74.DOI:10.3969/j.issn.1002-0772.2014.18.026.

[4]馮宇,高燕,孫鵬等.螺旋CT三維重建棘突頂線骨性標誌及其在脊柱微調手法診治中的意義[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7):12-14,封三.

[5]張軍,王飛,劉強等.腰椎關節鬆動手法及衝擊手法下力在關節突關節內的傳導特徵[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17):24506-24514.

[6]羊健中,楊堅,沈俊等.脊柱微調手法結合腰腹肌肌力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03(9):45-46.

[7]項小平,丁俊.外用奇正消痛貼膏聯合脊柱微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28):101-102,105.DOI:10.3969/j.issn.1673-7210.2011.28.044.

[8]李大軍,江億平,侯京山等.硬膜外隙注藥與脊柱微調手法及其聯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對比[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8):66.

[9]李大軍,江億平,侯京山等.硬膜外隙注藥與脊柱微調手法及其聯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對比[C].//全軍中醫藥骨傷學術會議論文集.2009:369-370.

[10]沈國權,嚴雋陶.對脊柱推拿"錯位與"整復"理論的思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6(2):26-28.DOI:10.3969/j.issn.1008-861X.2002.0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