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筆者以前發過關於駁殼槍木殼如何佩掛的小文,話題是從一部電視劇中賀子珍攜帶的駁殼槍說起的。劇中的賀子珍左肩右脅地挎著一支駁殼槍,一條皮腰帶,緊緊地扎住那好看的細腰,也緊緊地將槍的揹帶紮在其中。那槍揹帶調整的很短,被牢牢捆紮住的駁殼槍的槍盒幾乎捱到了腰帶上。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1

沒能找到賀子珍那張劇照,找到這《狼毒花》的劇照,反正就是這麼個背法。

筆者剛剛當兵時,我們很多新兵背五四式手槍,也喜歡把槍揹帶調整到最短,再用腰帶緊緊地扎住。因為這樣的背法,比長長的吊在屁股上顯得精幹、利索。但盒子炮這樣背挎是錯誤的,它的致命之處在於:

第一,槍揹帶調整的太短,不方便抽槍。因為駁殼槍槍身特別長,達300毫米以上,所以,槍揹帶的長度應調整到當右大臂伸直或略彎曲時剛好方便地握住槍柄,然後彎曲大臂,才能把那長達300多毫米的手槍從盒套中抽出。二戰時德軍一般將手槍置於腰帶左前側,美國兵習慣將手槍斜挎到屁股上或固定在右大腿部,也都是為了右大臂伸直時方便握住槍柄抽槍的。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2

看上圖,這是舊中國兩名警察(或商會武裝人員)背駁殼槍,看到他們的槍揹帶的長度沒有?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3

這是解放初期我軍三名官兵的照相,駁殼槍槍揹帶的長度也是同樣。

十七年老電影中,片中背駁殼槍的鏡頭也很能說明史實,比如: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4

這是1955年出品的電影《董存瑞》中的截圖,由老藝人張瑩飾演的趙連長,看他的盒子炮那揹帶的長度,和今天的戲子背駁殼槍也是不一樣。

像電視劇中賀子珍那樣的攜槍法,她要想握住緊挨著腰帶的槍柄,大臂就已經彎到差不多極限了,她還能再怎麼彎曲大臂才能將那300多毫米的駁殼槍從木盒子裡抽出來呢?而且她的槍還是採取的左肩右脅的方式背挎的,而且那槍揹帶又讓皮帶給緊緊地束縛住紋絲動不了。我真為她擔心,這要是遇到白狗子,人家哪怕就是遠在一百米以外衝過來活捉了她,她的槍也未必能抽的出來。至於像《狼毒花》中那幾個男戲子那樣把槍揹帶調整的那麼短,還要用九龍帶(駁殼槍子彈袋)把駁殼槍的揹帶死死的箍住,遇敵時要想快速抽出槍來,就更是休想。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5

第二,槍揹帶被腰帶甚至九龍帶捆住,無法起到盒子的作用。盒子槍那大大的木盒子除了用於藏槍,還有一個功能,是用來結合到槍的握柄上作槍托使用的。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6

如果將其用腰帶捆紮,勢必就得先解下腰帶才能移動槍盒套,這就徒增了不必要的麻煩,而若是還要捆紮到九龍帶裡面,那要是想在敵人逼近時把它取到手,就等死後再說吧。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7

上圖是一隊國軍的手槍兵正在進行瞄準訓練,所有駁殼槍全部駁接了木頭盒子做抵肩瞄準。

我至今仍然牢牢記得我們那位解放戰爭時期入伍的老團長親自到警衛排給我們說的一句話:“不管你身上捆了多少條帶子,槍的帶子都得置於所有帶子的最外側,手槍是近戰武器,就更是必須這樣不可。”

對於五四式,用腰帶捆住槍揹帶影響並不大。團長是戰爭年代過來的,他說的手槍揹帶必須置於最外側,應該是用駁殼槍養成的習慣。因為要考慮用那木頭盒子作槍托使用,駁殼槍的揹帶還就必須得置於最外側。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8

上圖系東北抗聯第四軍軍長李延祿等合影,除李本人外,其他每人一支盒子炮,全部置於九龍帶和其他帶子的最外側,而不是像狼毒花那樣把盒子炮的揹帶緊緊地箍在裡面。

1958年拍攝的影片《糧食》中,有一場漢奸內訌的戲。由方輝飾演的偽軍小隊長在用腰帶打過漢奸四禿子後,重新將腰帶系回到腰間。此時,他的身上已經斜背了一支盒子炮,如果圖省事,那麼他只要將腰帶直接紮在身上、把盒子槍的揹帶也紮在裡面就行了,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撩開盒子炮的揹帶,將腰帶紮在了盒子炮的揹帶裡面。使盒子炮的揹帶置於腰帶的外側。這是一個下意識的動作,這也是經過長期軍事養成後的動作。就這麼一個並非特寫的小動作,老藝人那種可貴的敬業精神淋漓盡現。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9

什麼事都不能絕對化、極端化,極少數老照片中,特別是到了解放戰爭以後的老照片中,有的警衛戰士也將槍揹帶紮在腰帶裡,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想一個原因,是如果不考慮駁殼槍木頭盒子的槍托作用,只要將揹帶放得足夠長,抽槍應該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另一個原因,那就仍然是年輕人照相時耍酷。

有網友提出一個問題,即為什麼老照片中,駁殼槍採取左肩右脅的方式背掛,槍的握柄朝前?是的,這也是困擾了我多年的問題。是不是照片印反了?還真不是。這樣的照片很多,比如: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10

請注意看他們的駁殼槍,都背挎於右脅,槍柄都是朝前的。而從二人衣服雙襟的朝向可知,這照片不是鏡像,沒有印反。

請回看圖2那兩個舊警察(或商會武裝)的照片,右邊那個,右挎的駁殼槍槍柄也是朝前的。而通過照片中顯現的牌匾中的漢字可知,這照片同樣也沒有印反。

前邊那張抗聯四軍人員的合影中,右挎的盒子槍槍柄也全是朝前的。

原來,當年的步兵操典,就是這麼規範的。編寫於民國二十六年七月的《步兵輕兵器教練》中規定:

“掛槍之法,先以手槍裝於木盒內,木盒裝於皮套中,兩手握皮帶掛左肩斜懸於右脅下,木柄向前,木盒後端垂於彈袋下約三指許(為便於操作,皮帶不可太短),木盒貼於右胯骨上,木柄之槍繩,掛於頸部,右臂穿於繩內。”

還不僅僅是操典這樣規範,駁殼槍那木盒子的設計,背在右脅的話,槍柄也只能朝前,沒辦法朝後。請看: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11

這是德國原裝的盒子炮,看看它槍盒上揹帶的設計,你若將它左肩右脅的背在身上,它的槍柄不朝前朝哪?所以說,當你左肩右脅背挎駁殼槍時,槍柄朝前還是朝後,由不得你,那是槍套設計上的原因。

好長時間我搞不明白,槍挎右脅,槍柄朝前,抽槍多彆扭哇!這是為什麼呢?

直到後來,筆者看望一位髦耋老者,雖早知其起義人員的身份,交談中,竟第一次得知老人家曾經在趙壽山38軍手槍隊當過兵,便把這一問題向他提出,沒想到老人思路出奇的清晰。他告訴我,之所以在左肩右脅時要將盒子炮的握柄朝前,是為了左手很快的抓握。

我不解,於是又問:這是專門為左撇子設計的?

老人說,不是。沒有專門為左撇子設計的槍。

那為什麼要方便用左手抓握呢?老人告訴我,駁殼槍的正規打法,是必須要與槍盒結合在一起,做卡賓槍使用的。槍掛在右脅,握柄朝前,藉助右手的前送,左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抓住槍柄,抽出,而右手在前送時已經抓住了木盒的頸部,左右手共同動作,就能更快的完成木盒與駁殼槍的結合。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12

握柄朝後就不能這樣做嗎?也能,但那樣就必須右手先把槍抽出,然後再交給左手,右手再去抓握木盒。或者在右手前送的時候將全槍扭轉180度,以方便左手抓握。或者用右手握槍,左手抓握木殼實現結合,但仍然要將木殼扭轉180度。反正不管怎樣做,都會比槍柄朝前彆扭,完成同樣的結合可能就要慢那麼零點幾秒,而需要用駁殼槍射擊時,往往敵情已經十分嚴重,就是0.1秒,也要爭取。

真的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老人家的一席話,解開了困擾我幾十年的謎團。

老人所說僅是孤證,迄今還沒能找到其他資料給予印證,而且老人所說與國軍的駁殼槍教範並不一致。但考慮老人所說乃戰技細節,與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個人功過等並不相干,沒有造假的必要,所以筆者選擇基本相信。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13

不過又一個謎團出來了,即還有很多駁殼槍的槍盒(如上圖),與上面討論的正相反,即當你左肩右脅背挎時,它的槍柄不朝前,而是和皮製槍套、五四式槍套一樣,朝後,而且這也絕不是少數。

請回看圖4《董存瑞》劇照中趙連長的駁殼槍,左肩右脅,槍柄就是朝後的。

再回看圖3,圖中兩名解放軍戰士揹著的駁殼槍,是右肩左脅的背挎,如果是左肩右脅,那麼他們的槍柄,也同樣就只能朝後。

再次強調,當左肩右脅背挎駁殼槍時,槍柄朝前還是朝後,由不得個人選擇,那是槍套的原因。比如這支木殼: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14

請注意看上圖與圖11有怎樣的不同。就和圖11中那支木殼你沒辦法在左肩右脅背掛時讓它槍柄朝後一樣,這支木殼你也沒辦法在左肩右脅時讓它槍柄朝前。

請看這張老照片:

駁殼槍左肩右脅佩掛,槍柄朝前為哪般?

圖15

照片中兩名背挎駁殼槍的紅軍(抗聯)戰士很有意思,即左邊的戰士右挎駁殼槍,槍柄朝前,而右邊的戰士左挎駁殼槍,槍柄也朝前。顯然,這兩人背挎的駁殼槍,其槍盒揹帶的設計是截然相反的。即右邊那個戰士,如果他左肩右脅的背挎駁殼槍,那麼他的槍柄就也只能朝後,而不是朝前。

難道這樣的木質槍盒就不需要與駁殼槍結合作槍托使用?亦或是改變為以照顧單手使用為主?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