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貢獻”——為清王朝打製一副棺材

由於火爆脾氣,慈禧太后一時衝動地同時向十一個列強宣戰,讓各列強找到了欲撕裂中國的託詞,八國聯軍趁機發動了侵略戰爭。

這一場戰爭,清政府註定是會慘敗的。慈禧帶著光緒和少數王公大臣遠逃西安。雖然在西安安定了下來,但她仍然惶恐不安,怕列強把她作為“戰爭犯”的“禍首”列入黑名單。

但是以李鴻章和奕劻為全權代表與列強所簽訂的議和條約,令慈禧“非常滿意”, 列強並沒有打算扶植光緒帝。透過現象看本質 ,慈禧這一點還是很拿手的——列強看重的是自己的家產 至於是誰來管理這個家產 列強並不想過多的操這份閒心 。這樣,她仍然可以回京執政,享受“老佛爺”的尊榮。

在從西安返京的路上,她想了很多很多:老天爺保佑!這次大難不死。但是希望別再來這樣的一兩次的“長途旅行”,否則,我這一把老骨頭非散架不可,回京後是該好好籌謀一下未來了。

想想我堂堂中國,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上朝天國” 。可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能管我大清帝國的除了天,現在又多了列強。內心不好受啊! 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回到京城,她細究原因,對!落後就要捱打!落後是內因,捱打是結果。別人打的再怎麼狠,也是外傷,敷上藥,纏上紗布,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但是,制度落後,內部危機重重,這是內傷。內傷更容易催命。醫治內傷的最佳良藥就是去弊迎新,新陳代謝,這樣才能去腐生肌,生命力旺盛。

於是她“振作”了起來,決心弄出一點名堂,為大清留下一點“遺產”,為自己的一生劃上一個滿意的句號。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貢獻”——為清王朝打製一副棺材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她做了哪些吧!

施新政,慈禧“補天”

為了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為了應付嚴重的國內危機,為了更好地維護封建統治,1901年初,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高調宣佈“變法” ,推行“新政”。

為此,清政府還在4月份特地成立了一個“督辦政務處”,作為規劃“新政”的機構,命奕劻、李鴻章(只幹了三個月就因病去世,後由袁世凱補任)、榮祿等6人為督辦政務大臣。5月,又增派瞿鴻機、劉坤一、張之洞為參贊,總攬“新政”各項事宜。

大臣們接到“變法”的諭旨後,積極響應,紛紛陳述自己的觀點,要為富國強兵獻計獻策。1901年~1905年之間,清政府陸續頒佈了一些“新政”措施,主要包括在經濟、文化、軍事三個方面。

經濟方面——拋棄以前重農抑商的老觀念,鼓勵發展工商業,頒佈一些有關獎勵商業和實業的法律法規。大有“商紳”取代“士紳”的傳統地位之勢。

文化方面——興學堂、派遣留學生、廢科舉。將同文館併入京師大學堂,令各省辦大學堂,府設中學堂,縣設小學堂,並多設豢養學堂。那時,留學是個時髦的事兒,有些人還選擇自費。1906年,中國正式廢除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軍事方面——改革軍制,逐步淘汰舊式軍隊,仿照西法編練新軍。清政府於1903年在中央成立“練兵處”,總管全國練兵事宜,編練新軍也成為“新政”的核心內容。

但是,清政府的所謂“新政”舉措,不過是權宜之計。表面上看,“新政”和戊戌變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性質完全不同。連慈禧自己都說,所謂“新政”,不過是“琴瑟之改弦”,封建主義的根本是不能變的。因此,“新政”只是換湯不換藥,頂多算是洋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罷了。

預備立憲,慈禧為清政府打製一副棺材

“新政”作為一塊遮羞布,連自己都騙不過,自然無法遏止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了。於是,清政府又使出第二個殺手鐧——拉攏立憲派,預備立憲。為什麼清廷認為“立憲”是殺手鐧呢?因為“榜樣”就在眼前。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最成功的國家,因實行君主立憲制而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日俄戰爭,清廷看得更真切,那是發生在自家院子裡的戰爭,弱小的日本居然戰勝了更為強大的俄國。他們把這歸因於日本是實行君主立憲制。

於是,慈禧在權衡得失後,接受一些大臣提出的更改政體的建議,並派人出國考察憲政。考察的大臣經由歐美及日本回來後,大讚君主立憲方案,稱其可“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彌”。慈禧一聽,嘴角裂到了耳背。經過御前會議的籌劃,擬出了“預備仿行憲政”諭旨。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貢獻”——為清王朝打製一副棺材

諭旨指出:立憲要堅持“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的原則,但因為“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立馬實施,恐怕老百姓消化不了,所以先從改革官制入手。

但根據中央官制的改革方案任命的軍機大臣和各部尚書的名單,卻是滿族7人,漢族4人,蒙古族1人。陸軍部更是清一色的滿族。這違背了當初滿漢平列的承諾,漢族官僚大為不滿,以名單不能代表中國人民的大多數為理由而加以反對。

這樣,統治集團內部開始亂成了一鍋粥,各省的官紳也紛紛發動了要求立即召開國會的請願活動。清迋很無奈:大家別急嘛!有事好商量。現在還是“預備” ,給我們一個“準備過程”,好嗎?於是保證“以九年為限”召開國會,並擬定了一份《欽定憲法大綱》。其內容共計二十三條如下:

君上大權

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

三,欽定頒行法律及發文 議案之權。……

四,召集、開閉、停展及解散議會之權。……

五,設官制祿及黜陟百司之攻。……

六,統率陸海軍及編定軍制之權。……

七,宣戰、講和、訂立條約及派遣使臣與受使臣之權。

八,宣告戒嚴之權。

……………………………………

十四,……

臣民權利義務

一,臣民中有合於法律命令所定資格者,得為文武官員及議員。

二,……

三,……

……………………

九,臣民有遵守國家法律之義務。

我們現在來分析這“十九信條”,“君上大權”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清朝萬歲,皇權神聖”。“臣民權利義務”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要聽話”。憲法的內容是參照《大日本帝國憲法》制定的,刪去了限制君權的條款,剩下的都是自己喜歡的。

《欽定憲法大綱》頒佈不久,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於11月中旬兩天內先後歸天。三歲的溥儀繼位,改1909年為

宣統元年。由他的父親載灃攝政。

由於“君主立憲制”並不適合中國國情。首先,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專制的王朝,它緊握“君主至上”不放。而“君主立憲制”則是以憲法至上。清王朝始終要以滿族至上,而“君主立憲制”要求各民族平等。以及其它諸多不適宜,註定了“君主立憲制”在中國必然失敗。

這樣,立憲派發動了大規模的請願活動,要求召開國會,組成內閣,但被清政府以“時間不夠”為由加以拒絕。第二次請願要求又被清迋以“國民素質不高”為由加以拒絕。

第三次請願活動後,清廷已找不到搪塞的藉口了,便宣佈“立憲期限由九年改為五年”。即1911年成立內閣,1913年召開國會。

可哪知1911年組成的內閣,更加凸現了“尊皇重滿”。十三個內閣成員中,滿族有八個(其中五個還是皇族),被人稱為“皇族內閣”。

這讓立憲派氣炸了,這不是把我們當猴耍嗎?於是紛紛要求重新組閣。此時,清迋也光火了:開什麼國際玩笑?這朝堂是我們滿人開的?還是你們漢人開的?

由於“君主立憲制”與清王朝的專制水火不相容。立憲派認為革命黨提出的“共和民主制” 更適合當前的中國國情,便紛紛轉投入到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隊伍中。

一年多後,溥儀被迫退位,宣告著中國的封建王朝統治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貢獻”——為清王朝打製一副棺材

(末代皇帝:宣統皇帝溥儀)

慈禧沒有想到的是:由她一手操辦的立憲運動,她本意是想“皇權永固”,卻由於不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僅僅經過了三年多的時間證明,它恰恰是清王朝的一副棺材。

而清王朝的這副棺材,就是慈禧親手打製的。她真的是為大清王朝作出了最後的貢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