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氏(公元1835年至公元1908年),她活著為家族謀富貴,死後被啃親族們不擇手段地利用炒作,發揮著最後一點剩餘價值,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變成了侍女、親戚、情人們的搖錢樹。她是歷史上被妖魔化程度最高的女人,人生每一步都被後人戴著有色眼鏡和放大鏡觀察。

她生活的年代離現在不過100多年光陰,但是身世依然撲朔迷離。名字不詳,連父母都考證出好幾個。正史說,她出身鑲藍旗葉赫部,就是皇太極老孃的那個部落,被努爾哈赤給滅了。她爹惠徵,最高職務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她娘富察氏。近年有山西的學者考證說葉赫那拉其實是山西長治市一個貧下中農家庭出身的漢族姑娘,原名王小謙。因為家徒四壁,她被當牲口一樣賣來賣去最後進入正在潞安府做知府的惠徵家做丫環,改名玉蘭。後來富察氏發現她每個腳的腳底都有一顆痔,是皇后標記,就收為乾女兒養起來待價而沽。這一說法列出了一堆證據做支撐,但是說服力不夠強。我們以正史的說法為準。

清朝後宮是鐵打的硬盤流水的兵。每隔三年,皇帝都要選一次秀女,挑一批新鮮血液進來盤活後宮的深潭。宮女在宮中五到十年如果沒受到寵幸就會被送回家找對象嫁人。清朝對待宮女還比較有人文關懷。出宮時可以得到幾十兩銀子作為青春損失費。秀女是從二十四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中選出。前朝選秀有的比較看重容貌,以至於像王娡(漢武帝之母)這種已婚已育的都混了進去。清朝選秀比較嚴格,更注重品行和門第。在選秀女時,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從這點來看,葉赫那拉不可能是漢女,惠徵有幾個腦袋敢弄個漢女進宮?然後要著旗裝,由皇帝和太后親自挑選。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清宮選秀)

葉赫那拉參加了1852年咸豐皇帝的選秀,被封為懿貴人。清朝後宮的等級制度與前朝差不多,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宮女。只要入選秀女,進宮就是貴人,而且是五等貴人。這個結果說明,那拉氏的整體素質應該是過硬的,容貌身材和氣質應該都相當好。慈禧是為數不多留有照片的清朝王后,估計很多人都看過,老年時期的照片可以說相當幻滅。但這不足為憑,任憑再美麗的容顏最後也必將是年老色衰。五等貴人又說明那拉氏家的出身不夠高貴。滿人入關沒多久,已經被漢人的門閥出身觀念給毒害至深了。秀女的門第直接影響她們在後宮的地位。有一份清廷的封秀女內幕這樣寫:公爵、將軍家庭出身的秀女封為妃,知府、員外郎出身的封為嬪。葉赫那拉作為一個地方官員的女兒,只能從最低的貴人奮鬥。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那拉氏入宮後住進了長春宮。她自己曾說“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美得被全體人員嫉妒砸板磚,說明慈禧的容貌應該不會差。《十葉野聞》這樣描述咸豐帝迷戀那拉氏“當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者,彷彿似之。”當年李隆基迷戀楊貴妃也不過如此。而且,《清稗類鈔》說她“有機智,遇事輒先意承旨,深嬖之。”《慈禧外紀》說“以己之聰明智慧,遂蒙帝寵。”說明她不僅長得迷人,而且心思細膩,善察上意。揣摩上意是門技術活兒,不是人人都學得會。

咸豐帝非常好色,在太平天國起義鬧得轟轟烈烈時,他“置不顧,方寄情聲色以自娛,暇輒攜妃嬪遊行園中”。除了三宮六院,他還讓太監挑些年輕貌美的漢族女子安置在圓明園,經常以打更值夜班的名義跑去圓明園。“文宗漁色,於圓明園隅,暗藏春色,謂之四春,世競傳之”。其中四個得寵又美貌如花的,他給起了很香豔的名號—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羅春。而且咸豐帝還是個藝術愛好者,喜歡看戲,有時還親自粉墨登場。

那拉氏深諳咸豐帝的喜好。她很努力地鑽研提高自己的藝術才能。據史記載,她的字寫得不錯,臨摹過名家的帖子,能寫行書、草書,還會畫蘭竹。而且,慈禧與眾不同的是,酷愛讀書,“西后先入宮,夏日單衣,方校書卷。”夏天熱得像蒸籠一樣,她還在埋頭苦讀。這在後宮的胭脂堆裡算是佼佼者。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咸豐帝整天吃喝玩樂,政務懶得理。在那拉氏得寵的時候,經常讓她幫忙處理一些公務。“時時披覽各省章奏,通曉大事”,有時候完全交給她代辦,“常命其代筆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 (懿貴妃)僅司朱而已。”歷史又一次重演,這和武則天、劉娥、蕭綽等的經歷多少有幾分雷同。每一個垂簾聽政的女強人都是由她們的老公創造參政的機會。據《慈禧外紀》記載,就是她勸說咸豐帝“用曾國藩,節制各師,借給湘軍糧餉,無有缺乏。”啟用漢族大臣去鎮壓漢族草根造反,這個以毒攻毒的計策已經洩露出那拉氏的政治手腕何等高明。又嫵媚又能幹,引起了咸豐帝的警覺。歷史上太多這樣的例子,清朝的祖訓是堅決不允許女人干政。這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那拉氏鋒芒露得太過了,咸豐“厭之,嘗從容為孝貞後言妃機詐”。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弄不好會被賜死。但那拉氏命中該有她的天下,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就踩在那個點兒上,她懷孕了。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1856年4月27日,她生了個兒子,取名載淳。兒子的降臨讓她的命運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那拉氏的這個孩子是咸豐唯一的兒子。雖然他對那拉氏的心機隱約感到不安,但母以子貴,她還是被晉封為懿妃,沒過多久再次晉封到懿貴妃,成為後宮的二把手。咸豐掉以輕心了,也許他覺得自己不至於人丁稀少到只有一個兒子,肯定還會有更多的兒子接踵而來,不用擔心接班人的問題。有野史說載淳是那拉氏和奕的私生子,還有說是她狸貓換太子從後宮某氏那裡搶來的。這些都不足信,現在的清宮解密檔案有那拉氏生孩子的詳細記錄,連生前的胎動、用藥回奶等細節都記錄在案。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1860年,英法聯軍6000多人攻打北京,咸豐帝望風而逃,跑得比兔子還快。當年永樂帝遷都北京,就是因為北京的戰略地位重要,他要“天子守國門”,以防外敵入侵。明末亡國之君崇禎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拒絕逃跑,選擇上吊自殺。相比之下,咸豐帝真是個一點氣節沒有的孬種,6000多洋人就把他嚇得亂竄滾回了滿人起源的東三省。他帶領老婆兒子、王公貴族逃之夭夭,還不忘粉飾,說自己是去“巡狩”,到熱河檢查工作。

​解讀末代女王-慈禧太后

到熱河之後,洋人的槍炮打不著他,總該調兵遣將掃除外患了吧。這位黃帝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還在包場看戲,天天鑼鼓喧天,夜夜美女伴隨,活的麻木不仁。要說他此時不想雪恥,那是冤枉了。他是有心無力,沒那個本事沒那個能耐,只能麻醉自己。1861年3月,咸豐帝薨。官方說法是得癆病死,但坊間一直傳言他是自殺。清朝皇族、書法家啟功也持這個說法。自殺不太可信,因為當時的情況不允許他這麼做。一是兒子太小,那拉氏又野心勃勃,城府很深,他不會放心把江山交到他們手裡;二是曾經跟自己爭皇位的恭親王奕正值壯年,智勇雙全,隨時可能把兒子的江山搶過去自己管理。這個節骨眼上弄死自己怕是不甘心。但縱情聲色卻在客觀上加速了他的死亡。

怎麼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死後江山怎麼處理。在嚥氣之前,他確定了一個看似十分完美的權力制衡機制。太子交給肅順,朝政交給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七個大臣,然後給鈕祜祿氏和那拉氏各一個印章,“御賞”和“同道堂”。奕這會兒正在北京和洋人和談,就被踢出局了。其中載垣和端華是鐵帽子王;景壽是駙馬;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是軍機大臣,焦祐瀛是肅順的人。肅順等對政事的處理意見必須加蓋兩個印章才能生效。這個機制讓那拉氏、肅順互相制約,如果運行得好可以讓國家太平。但是如果某一方坐大,那就形同虛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