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行的


巴菲特: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行的

“煩死了,煩死了!”一坐到餐桌前,女兒蘇茜就不停地向巴菲特抱怨。蘇茜在奧馬哈經營了一家針織品商店,創業之初,事務繁雜,她感到非常厭煩。其實,蘇茜性格開朗,工作起來也認真負責,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曾怠慢。只是整天忙得暈頭轉向,她恨不得再多長出幾隻手來,牢騷也多了。

她那滿腹的牢騷總是惹得公司裡的同伴很不開心,大家甚至會有意地迴避她——確切地說,是迴避她的牢騷。慢慢地,蘇茜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她感到苦惱又委屈。

巴菲特往牛排上灑了厚厚的一層鹽,慢條斯理地對蘇茜講,很多人都會同情她,但並不是同情她每天付出的辛苦的勞動,而是為她感到遺憾——她不僅不懂得反省,而且還在繼續抱怨生活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像蘇茜一樣陷入了抱怨的“陷阱”,但靜下心來想一想,你所抱怨的事情真得有那麼嚴重嗎?生活的現實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但一經各人“心態”詮釋後,便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事實、環境和世界。心態改變,則事實就會改變;心中是什麼,則世界就是什麼。心裡裝著哀愁,眼裡看到的就全是黑暗,心裡裝著牢騷,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很不順眼。

巴菲特: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行的

所以,如果想做一個快樂的人,就要能掌控自己的思想,開始按照自己的規劃生活。你需要非常高的門檻,才能容許自己表達哀傷、痛苦,或者不滿。當下次發牢騷之前,請先問問你自己,這件事情是否已經重要到了值得你去抱怨的程度?

心情的顏色會影響世界的顏色。如果一個人,對生活抱一種達觀的態度,就不會稍有不如意,就自怨自艾,只看到生活中不完美的一面。在我們的身邊,大部分終日抱怨的人,實際上並不是遭受了多大的不幸,而是內心素質存在著某種缺陷,從而導致對生活的認識存在偏差。如果你一個星期抱怨十次以上,那麼你可能已經陷入慣性的抱怨狀態,這樣對你和你身邊的人都沒有任何好處。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從早晨睜開眼就開始抱怨了。如果誰都沒有招惹他,那麼他就會下意識地抱怨自然,抱怨天氣:天這麼悶,怎麼不下雨呢?夏天就應該有夏天的樣子,不下雨算是什麼夏天?下了雨,他又會說,這鬼天氣,出門路滑,路上堵車……天氣就像是他的一塊心病。

其實很多時候,抱怨或批評講出來的並非都是不滿的事情,有時候僅僅是一種下意識地心理反應,當它不經思索脫口而出時,就成為一件令人厭煩的事情。面對生活,除了抗議、抱怨,其實我們還有其他方法。如果你心中有負面想法和煩人的事情,而這些又是你不需要的,那麼你就應該把它們從自心中排除,這些負面思緒會發生是因為你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讓它指引著你,佔據你的心。

巴菲特: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行的

你是否知道行動的“吸引力法則”?就像你的想法能夠帶來現實的變化一樣,你的每一個行動也會招致不同的後果,比如當你大聲喊“痛”的時候,傷害就會出現;如果你一直抱怨,就會遇到更多想要抱怨的事情。

行動的“吸引力法則”讓一些人遠離了抱怨,當他們不再注意傷害、不再隨意喊“痛”的時候,人生就如春天開凍的河流,瞬間煥發了生機和光彩。但更多的人,依然沉浸於抱怨中,似乎無休無止的牢騷和埋怨能夠釋放他們心中的憤懣,甚至能帶來快樂。

巴菲特的大兒子霍華德對此深有體會。13歲時,他參加了一場由教會贊助的為青少年舉辦的“襪子跳”舞會。對於那個年紀的男孩子們來說,女孩像磁鐵一樣,既充滿吸引力但又令人心生畏懼。那時候霍華德就已經長得又圓又胖,他雖然心裡很想接近那些正在跳舞的可愛的女孩,但是卻沒有勇氣,當好朋友再一次試圖慫恿他走過去和那些女孩說話時,彼得開始抱怨:“就算我過去和她們講話,她們也不會理我。我太胖了,我講話氣喘,走路會流汗,如果和我跳舞,搞不好還會暈倒……”

正當他喋喋不休地數落自己的缺點時,另一個好友從背後走來,拍了他一下。那個好友喊了一聲:“胖哥!”其實這本來沒有什麼,因為平時他就是這樣稱呼霍華德的,但是當時霍華德正在抱怨肥胖帶給自己的困擾,於是便產生了這樣的效果:霍華德的朋友們紛紛譴責那個叫他“胖哥”的男孩,而他自己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巴菲特: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行的

於是,霍華德更加誇張地抱怨肥胖的體型帶給他的困擾:肥胖使他不能和女孩共舞,使他成為被人嘲笑的對象。看著朋友們同情的眼神,霍華德突然找到了令自己上癮的東西——抱怨能使他亢奮,它能夠使人得到朋友們的關心,同時也給了他正當的理由不用去接近那些女孩。

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他的父親注意到這個問題。巴菲特開玩笑似的對他說:“嘿,我的兒子像一個吸毒者一樣染上了‘抱怨’癮嗎?”霍華德覺得很不好意思,父親說中了他的心事。霍華德嘗試著停止抱怨,果然,不久之後他感覺好了很多。直到成年後他的身材依然壯碩,但是他並沒有再因此感到不自在。

心理學界羅賓·柯瓦斯基說過:“人們肯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卻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很多人都曾像霍華德一樣依賴這些“附帶的好處”,所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抱怨帶來的甜頭。但是,他們遲早都會發現:抱怨的甜頭只是短暫的,因為它除了讓你不思進取地承受著不好的事情,什麼作用也沒有。

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那麼多,對於一個愛抱怨的人來說,他抱怨的主題是沒完沒了的。有時候,人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他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以表示不滿。一旦身邊的人都厭倦了他們的抱怨,他們甚至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己聽。時間久了,抱怨就如一日三餐一樣正常,那些吸收到身體內的多餘的能量就轉化為身體內的脂肪,成為身體和心靈的多餘負擔。

巴菲特: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行的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尤甚。我們可以發現,幾乎在任何一個公司裡,都有“牢騷族”或“抱怨族”。他們每天輪流把“槍口”指向公司裡的任何一個角落,埋怨這個、批評那個,對別人總是指指點點,而且從上到下,很少有人能倖免。他們的眼中處處都能看到毛病,因而處處都能看到或聽到他們的批評、發怒或生氣。

當你和這些抱怨者交流時,你會發現,這些人對工作充滿了抱怨、不滿。要麼就怪環境不夠好,要麼就怪領導者有眼無珠,不識才,總之,牢騷一大堆,積怨滿天飛。殊不知,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抱怨的惡習使他們迷失了方向,矇蔽了自己的眼睛,他們從未想過自己的不足,而只對尋找不利因素興趣十足,認識這才自己不順的關鍵,從而使自己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在自己的抱怨聲中不斷退步。

本來他們可能只是想發洩一下,但後來卻一發不可收拾。他們理直氣壯地數落別人如何對不起他們,自己如何受到不公平待遇等,牢騷越講越多,使得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是別人所作所為下的犧牲品。不停抱怨的“牢騷族”,他們的抱怨只會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終究受害最大的還是自己。

巴菲特: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行的

事實上,你很難找到一個成功人士會經常大發牢騷、抱怨不停,憤憤然,因為成功人士都明白這樣的道理:與其抱怨,不如想辦法去適應或者改變目前的窘境。總是對自己的工作和環境抱怨不休,只知道享受好的工作環境,要高薪和高位,卻抱著消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這樣的員工很難擔當大任,永遠不可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得到進步和發展。

因此,當你覺得自己缺少機會或者是職業道路不順暢時,不要抱怨環境,而應該問問自己是否承擔了工作的責任,想想自己有沒有盡到最大程度的努力。

巴菲特曾經在多個場合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一名員工,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應當選擇不抱怨的態度,應該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爭取進步。把不抱怨的態度融入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中,你才能不斷進步,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受到領導者的青睞

一個人是否能夠讓自己不斷進步,完全取決於自己。如果永遠對現狀不滿,以抱怨的態度去做事,根本就不能做出重要的成績。抱怨的人很少積極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他們永遠忙於指責別人的不足,卻從不自檢下自己的失誤。任何一個聰明人都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一個人一旦被怨恨充滿了內心,不再反思自己,而是每天怨天尤人,渾渾噩噩,這隻會自毀前程。如果希望改變自己的處境,自己能夠取得不斷的進步,那麼首先從不抱怨開始吧。

對生命充滿了感恩、從來不抱怨的人,從生活中品嚐到的甜蜜肯定比我們用抱怨換來的要多,也比我們從抱怨中得到的甜頭更真實。當我們艱難地品嚐過抱怨時得到的一絲甜頭之後,便會迅速地墜落到苦澀味道的包裹之中,而那些用熱情和樂觀感受生活的人,不管在怎樣的困境中,都能得到永恆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