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蘇聯是二戰的發起國?

暴風城花園


方圓論壇觀點

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的實際掌控者希特勒和斯大林。他們兩人就屬於“倆饅頭踩一腳,沒一個好餅”。希特勒和斯大林兩個人的野心一個比一個大。說實話二戰時期德國發起二戰我個人事很理解的。畢竟一戰後英法兩國剝削德國太甚了。可以說一戰之後就已經預示了二戰的爆發。所以說德國為了反抗而發起戰爭也可以說的通。但蘇聯發起戰爭完全是為了自己的野心。斯拉夫人對於土地有一種病態般的執著。所以斯大林發動戰爭完全是出於野心使然。


在二戰之前蘇聯確實擔心過自身遭到德國的侵略。所以蘇聯當時積極主動的聯繫英國和法國。希望可以和英法兩國一起制裁德國把危險消滅於萌芽之中。而今英國之所以扶持德國崛起就是想用德國去抑制蘇聯的擴張。畢竟蘇聯的顏色革命在歐洲國家看來看去比德國更加的可怕。所以英法兩國並沒有同意和蘇聯一起制裁德國。但也沒有拒絕。就那麼一直拖著蘇聯。後來斯大林算是看出了英法兩國不懷好意。所以蘇聯也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蘇聯打算在蘇聯的西部也就是東歐地區建立防線以應對隨時可能的戰爭。



不久之後蘇聯就發動對東歐地區國家的侵略戰爭。名義上還打著建立統一防禦戰線的名義。而這場戰爭就是所謂的“東方戰線”。而這個被蘇聯標榜為建立防禦戰線的行為實際上就是蘇聯在侵略東歐國家。而在歷史上這段時期被定義為二戰初期。所以說蘇聯是二戰的發起國也沒什麼毛病。


而蘇聯的東方戰線計劃實際上就是和德國同步進行的侵略戰爭。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寇松線以東和以南的領土,並獲得漢科半島租借權。在波蘭方面又和德國同流合汙瓜分了波蘭。如此一來單純說德國是二戰的發動者恐怕有點太過於牽強了。之所以蘇聯擺脫了戰爭發起者的名聲就是因為後來蘇聯沒有爭奪德國,所以搖身一變成從一個侵略者變成了正義的人守衛者。這正是應了那句話“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原本斯大林和希特勒瓜分了波蘭之後就開始各自發展擴張了。斯大林眼睜睜的看著德國回到西歐地區和法國英國死磕。原本斯大林打算在德國和英法的交戰陷入膠著狀態的時候蘇聯再趁機出兵佔領整個東歐地區。然後等德國和英法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在吞併西歐。但斯大林的計劃是挺好的。但是他低估了德國也高估了法國和英國。法國的快速戰敗徹底打亂了斯大林的計劃。而希特勒的快速發動對蘇作戰又打的斯大林一臉問號。這個時候蘇聯才意識到的德國是如此強大。所以蘇聯也從一個侵略者開始轉變成抵抗侵略者的角色了。所以說蘇聯是戰爭的發起者也沒有任何毛病。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眾所周知,意大利在二戰的時候,先是加入軸心國,後是加入了同盟國,蘇聯實際上是另一個意大利,如果沒有蘇聯的幫助,德國根本發動不了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俄國十月革命爆發,蘇俄新政府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後,退出了戰爭。蘇俄新政府的做法引發了協約國成員的不滿,於是他們遭到了各國干擾軍的襲擾。雖然蘇俄新政府成功打退了所有的干擾軍,蘇聯正式成立,但是他們依然被各國排擠,這對於蘇聯的發展非常不利。

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的軍事工業發展緩慢,直到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時候,蘇聯才得以從西方國家那裡買到好的設備。這個時間段內,德國同樣處於受困期,《凡爾賽條約》不允許他們發展重型武器。雖然被限制了,但是德國沒有放棄發展軍事工業,他們看準了蘇聯急切求發展的心理,與蘇聯直接私下展開了合作。

德國在二戰初期之所以能夠展示出強大的戰鬥力,除了他們的坦克機械部隊外,空軍的空中火力壓制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德國在航空領域的發展離不開蘇聯的幫助。德國專家設計的戰鬥機、運輸機和轟炸機由蘇聯來製造並進行試飛實驗,這不僅讓德國的航空領域得以繼續發展,還使德國專家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與蘇聯之間的私下合作被停止了,但是兩國之間的關係依然不差,這也促使兩國在二戰爆發前夕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明面上只是蘇德兩國之間互相不攻擊對方,實際上蘇聯此後對德國提供了許多戰爭上的援助。

波蘭軍隊實力排名世界前六,德國突襲波蘭前,希特勒非常擔心德軍的“閃擊戰”未必能夠成功,這個時候蘇聯出兵為德軍提供了幫助。在蘇德兩軍的夾擊下,波蘭僅一個月就淪陷了,雖然這樣做對蘇聯也有好處,但是蘇聯不出手的話,德軍將在波蘭戰場上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至少他們的石油儲備會“亮紅燈”。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敗於石油燃料不足,這個到二戰前夕還沒有得到解決。德軍的參謀部預計單是1939年就需要消耗掉900萬噸的燃料,而德軍佔領的奧地利和摩拉維亞只能提供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加上德國煤轉油的技術,勉強達到了需求量的三分之一。這個時候,德國與北美國家的石油貿易已經被英法兩國聯手切斷,希特勒逼迫羅馬尼亞簽訂石油貿易協議後,每個月從羅馬尼亞購買至少13萬噸的石油,可是依然達不到需求量,蘇聯又出手幫忙了。

1939年這一年中,蘇聯為德軍提供了90萬噸的石油,希特勒一直在努力讓蘇德的石油貿易量達到每年200萬噸。除了石油外,當英法聯手限制德國購買物資的時候,蘇聯為德國代購了許多物資。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向德國提供了316萬麥子、79.3萬噸燕麥、10.1萬噸棉花、94.2萬噸木材、86.5萬噸汽油以及大量礦物質。

毫不客氣地說,如果蘇聯不提供幫助的話,希特勒根本無法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蘇聯不提供糧食和石油的話,希特勒即便發動了戰爭,德軍也無法持續太長時間,他們的攻勢會被英法聯軍以多種方式快速遏制住,完全不會演變成世界性大戰。蘇聯雖然只對波蘭和芬蘭出過手,但是他們確實可以被看為德國的盟友,說他們是二戰的發起國之一,真的不過分!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蘇聯本來就是二戰元兇,這毫無疑問!

從北到南咱看看蘇聯二戰前期乾的好事:以大欺小悍然進攻芬蘭,吞併了芬蘭十分之一最富庶最重要的領土,包括把芬蘭的北冰洋海岸線全部割走;在德國進攻波蘭吸引了西方國家注意力時用卑鄙的手段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同時在波蘭即將亡國時趁火打劫,毫不客氣的拿走了整個東波蘭,在歐洲歷史上第四次瓜分了波蘭;慾壑難填的現代沙皇斯大林對這些並不滿足,利用德國進攻西歐雙方自顧不暇的有利時機,再次仗勢欺人利用下三濫的手段攫取了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那和比薩拉比亞!




這一下讓希特勒徹底看清了蘇俄帝國的貪婪本性,明白了自己那點有限的胡蘿蔔根本滿足不了新沙皇的海量胃口,堅定了希特勒與蘇聯決裂的決心,直接導致了後面的雙魔對決。蘇聯在二戰前的所做所為僅次於納粹德國,而且貪心更大,所以毫不客氣的說蘇聯就是打贏了的納粹,是名符其實的二戰發起國!


天佑我中華龍河鄉韻


關於這個問題,斯大林表示:“我沒有,我不是,別亂說啊!”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將61個國家和地區捲入戰爭,造成了9000萬人傷亡,5萬億美元的巨大損失,還深刻改變了國際格局,徹底摧毀了英國主導的殖民體系,開啟了美蘇兩極格局對峙的局面。

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700萬人,傷亡4600萬人的巨大代價,而戰後的蘇聯也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雖然傷亡最為慘重,但蘇聯顯然也是獲利最多的。因此有人認為,蘇聯也和德國一樣,是二戰的主要發起國之一,只不過蘇聯所屬的反法西斯陣營最終獲勝,掩蓋了蘇聯的罪行。

真的是這樣嗎?看起來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在二戰爆發前的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就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劃定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而在德國橫掃西歐的過程中,蘇聯也大舉侵略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羅馬尼亞等國,建立所謂的“東方戰線”,相比於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行徑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蘇聯也應該算作二戰的策源地。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雖然蘇聯在二戰中兩頭下注,左右逢源,但二戰的性質以及蘇聯的定位註定了它不會是二戰的發起者。靜夜史認為:

1、二戰本質上資本主義世界資源的再分配

根據教科書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反法西斯戰爭反抗法西斯陣營的正義戰爭,充滿著替天行道的光輝。

但法西斯模式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組織形式,本質上即使反人類,也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沒什麼不同。這種模式的最終確立,在於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強烈衝擊,正是在市場基本失靈,社會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才異軍突起,成功主宰德國。而從希特勒的救市方案來看,德國確實在短時間內起死回生,當時的納粹得到了德國幾乎所有民眾的支持,尤其是容克大資本家,否則希特勒也不可能穩坐釣魚臺。

如果按照當時希特勒的統治方式,委員長的南京國民政府絕對也算得上是法西斯政權,因為統治方式是一樣的集權和恐怖,而且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還和納粹德國關係很好。

所以,單純地將法西斯作為二戰的原罪是極其偏頗的。如果反法西斯陣營從一開始就迅速站隊,同仇敵愾,德日意三國軸心也不會為患全球。只有在美國於1941年12月7日被日本襲擊了珍珠港,美國才迅速站隊,並於1942年發起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結成。

所以靜夜史認為,二戰和一戰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都是資本主義世界內部資源再分配,勢力再洗牌的過程。

一戰後被英法壓制的德國,在東山再起後繼續挑戰英國主導的殖民體系,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非法西斯國家也紛紛捲入戰爭。而美國作為旁觀者,在最有利的時刻加入戰爭,成為資本主義直接最終的勝利者。

既然是資本主義內部“狗咬狗”的戰爭,那麼走上共產主義路線的蘇聯從本質上就不可能成為二戰的發起者。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迅速完成工業化,而完成工業化的目的,是為下一步向外輸出共產主義革命做準備。儘管蘇聯的做法毫無疑問也會得罪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引發全球範圍內的戰爭,但這和二戰的本質截然不同。

2、蘇聯確實還沒有準備好

作為蘇聯的執牛耳者,斯大林在繼承列寧的遺志後,雖然沒有按照列寧的既定路線走下去,但這位務實的無產主義者早已將蘇聯的未來規劃地井井頭條。

用十年時間實現工業化只是萬里長征的一小步。雖然1937年蘇聯綜合國力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但這對於斯大林而言遠遠不夠,因為他的目標是將共產主義革命推向全世界。

列寧在世時,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經過多次完善,從理想化逐漸走向務實路線的列寧確信共產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國成功,甚至是落後的資本主義國家,比如俄國。而後俄國支持全球範圍內的民族建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然後和蘇俄一起組成世界範圍內的共產主義聯盟,也就是蘇聯。

但務實的斯大林一直認為,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革命是必然過程,但首先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基礎,比如強大的工業國蘇聯。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得不到強力支持的無產階級革命必然失敗,典型例子如1920年的蘇波戰爭。

所以,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反其道而行之,率先發展蘇聯,並強化“大俄羅斯”主義,將“各蘇維埃政權平等加入蘇聯”的宗旨演變成“各加盟國成為俄羅斯的附庸”,蘇聯這個事實上的大號俄羅斯綜合國力迅速膨脹。

為了實現工業化,斯大林創立了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推行農業集體化,強化對民眾的控制。為了更好地貫徹領袖意志,斯大林發起腥風血雨的“大清洗”運動,數十萬優秀的黨政軍幹部被處決,雖然此舉無異於自毀長城,但從長遠來看,這對於蘇聯強大以及無產階級革命輸出意義重大。

但是時間不等人,雖然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讓蘇聯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和人才,使蘇聯因禍得福。但法西斯也隨即崛起,蘇聯的戰爭風險驟然增加。

在德國迅速膨脹的情況下,憂心忡忡的斯大林首先想到的聯合英法扼殺納粹德國,但英法醉心於綏靖政策,幻想“禍水東引”,無奈的蘇聯最終與德國達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暫時保證了邊境安全。

而後,在德國閃擊波蘭,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而後蘇聯於1939年11月發動蘇芬戰爭,付出巨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和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強佔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搶佔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通過構築所謂的“東方戰線”,斯大林將蘇聯國界線平均向西推進了200公里,並修建了“巴普洛夫”防線這樣的國防工事。殊不知這讓蘇聯剛好落入了希特勒精心構築的全套,因為大量蘇軍被置於德軍的閃擊範圍之內。

1941年6月22日,550萬軸心國軍隊閃擊蘇聯,蘇軍一潰千里,瀕臨亡國。

所以,作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本質上和軸心國發動的二戰是兩碼事,所以蘇聯不是二戰發起國。

而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戰爭,之所以沒有早於或同時在二戰發起,是因為斯大林確實還沒有準備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聯是二戰的發起國?對此,我只能說我們學的歷史不是這樣定義的,蘇聯是正兒八經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之一,而且是主要的作戰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傑出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而真正的二戰發起國是三個軸心國家——納粹德國、日本軍國主義和意大利法西斯。



以上介紹的材料是不是很像歷史教科書啊?對!歷史就是勝利者寫的,如果不深究的話,蘇聯就是正義的反法西斯國家;美國也是正義的拯救全世界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這樣惡貫滿盈的世界殖民帝國都是正義的象徵。

但是真正深究起來,蘇聯雖然不是真正的二戰發起國,但已經相差不大了。因為歷史書定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及全過程都和蘇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具體解析:

1、1939年,納粹德國和蘇聯共同瓜分波蘭。



二戰爆發的真正標誌是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發動對波蘭的突襲,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波蘭就徹底被打敗,全境都被佔領。實際上,打波蘭的國家不僅有納粹德國,還有蘇聯。

蘇聯看到波蘭被納粹德國迅速打的丟盔卸甲,認為報仇以及背後捅刀子的機會來了,所以在9月17日,也出兵攻打波蘭。最終波蘭在蘇聯和納粹德國的夾擊之下迅速滅亡,10月6日,波蘭就被納粹德國和蘇聯瓜分。

可以說,二戰的爆發的標誌戰爭,是納粹德國和蘇聯共同發起的。蘇聯是無論如何都逃不了干係的。

2、1940年,蘇聯發動入侵芬蘭的戰爭(冬季戰爭),並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納粹德國在突襲波蘭成功後,英國法國已經對德國宣戰,第2年(1940年)納粹德國開啟了對歐洲國家的橫掃,6個星期之後打敗法國,才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樣的戰爭奇觀。



然而在納粹德國發動戰爭肆虐歐洲的時候,蘇聯也沒有閒著。在共同瓜分波蘭之後,蘇聯在11月30日就發動了對芬蘭的入侵,這場戰爭就被稱為冬季戰爭。雖然在戰爭過程中,蘇聯打的很笨拙,蘇聯的軍隊被一群滑雪橇的芬蘭人打的很慘,損失慘重。

但終究芬蘭是一個小國,扛不住與蘇聯這麼大的國家的消耗,最終在1940年3月13日,還是和蘇聯達成了妥協,簽訂了《莫斯科和平協定》。把早先蘇聯要求蘇聯與芬蘭接壤的邊境爭議地區割讓給蘇聯。

在6月27日,蘇聯又出兵佔領波羅的海三國,本來波羅的海三國是作為蘇聯與納粹德國的緩衝區,開始逼波羅的海三國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來蘇聯還是認為直接佔領控制最划算,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可被蘇聯禍害慘了,直到現在都是最恨俄羅斯的國家。



從上述材料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後來德國入侵蘇聯,或者出現德國聯合蘇聯攻打歐洲,最後歷史軌跡不變,還是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獲勝的話。

蘇聯在二戰爆發後的的戰爭行為也會被納為二戰軸心國的入侵戰爭,蘇聯自然成為二戰爆發的發起國之一。可惜歷史就是那麼反轉,蘇聯卻成為反法西斯同盟的戰勝國,正義的國家,有時候,歷史就那麼諷刺。


大正看世界


說到二戰的爆發,就必須說到一戰,在一戰結束以後,簽訂了凡爾賽和約,而當時的法軍總司令福煦看到這個合約以後,脫口而出了一個十分精確的預言,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休戰。

同樣類似的警告,在協約國停戰的時候,美軍的潘興將軍也提出過,我認為,完全的勝利只能靠繼續戰爭直到我們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才能得到。潘興將軍的意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執行,但是一戰時,這個意見被忽視了。


希特勒要幹什麼,在我的奮鬥裡邊說的非常清楚,而且後來也是這麼幹的。裡邊充滿了對於其他民族的蔑視。而且對於一戰失敗的復仇情緒非常明顯。

德意日發動戰爭的原因都是要借戰爭來擺脫自身的危機。在一戰結束後,德國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大量的割地賠款,海外的殖民地被瓜分一空,雖然在美國資本的介入下,國內生產有所恢復,但是經濟依舊是十分脆弱,而伴隨著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德國的經濟更是一落千丈。一般來說,經濟不好的時候,激進的思想就容易成為主流思想,窮則思變嘛。況且一戰德國戰敗,本身德國的普魯士軍官團並不認為是自身的問題,而是認為是背後捱了一刀,而這一刀是誰捅的,普魯士軍官團大部分人的意見認為是共產黨和猶太人。




張伯倫說我從慕尼黑帶回了一代人的和平,這是綏靖政策登峰造極的時候。那張紙據說是希特勒親手寫的保證不再有領土要求的保證。

在面對經濟危機的時候,一般是採取兩種辦法,一種是擴大內需,就像當時的美國,羅斯福的新政,上馬了一大堆政府工程,還有就是德國這樣的,擴軍備戰,準備去外邊搶錢或者就是直接去外邊搶錢,比如當時的日本通過918事變吞併了東北,從而使自己渡過了難關。


蘇德瓜分波蘭,蘇聯為了建立自己的東方戰線,不惜與虎謀皮,為自己爭取來一年的時間,但是到頭來還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兵潰千里。

而德國的情況是隨著希特勒的上臺,擴軍備戰的趨勢十分明顯,而當時歐洲的主要大國都是採取了一種姑息養奸的政策,英法就是綏靖政策,而蘇聯在自己提出的集體安全體制受到冷落以後,於是採取了類似的禍水西引政策,試圖使希特勒首先和英法拼一個你死我活,然後自己做收漁人之利,英法也是一樣,但是英法蘇誰也沒有做收在漁人之利,而是被德國各個擊破,損失慘重。



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斯大林明白,蘇德必有一戰,而蘇軍在1939年遠遠不是德軍的對手。

認為蘇聯是二戰的發起國,主要原因是隻看到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而後蘇聯出兵瓜分波蘭以及入侵芬蘭等情況。但是,如果把時間再向前1年,就是在1938年英德簽訂慕尼黑協議的時候來看,英法的縱容使德國的軍事冒險屢次獲得成功,這樣就使德國的膽子越來越大,而出於意識形態的差異,英法對於蘇聯提出的聯合遏制戰爭的提議並不積極,而當慕尼黑協定簽署以後,蘇聯明白,自己的集體安全構想已經是無法實現,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有協作條約,法國都可以出賣,那麼法國英國根本就是靠不住,於是轉而和德國與虎謀皮,力圖拖延自己參戰的時間。

為了這大約一年的備戰時間,蘇聯付出了巨大的道義代價,在西方的宣傳口徑下,蘇聯也成為了二戰的發起國,而英國法國在慕尼黑乾的那些齷齪事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同樣的事情在1941年左右差一點重演,這一回被出賣的是中國,英國為了保證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封鎖滇緬路,幾乎掐斷了中國最後一條外援通道。


紅色手電筒


當德軍擊潰波蘭大軍之後,剩下的就是圍攻波蘭的首都華沙了,為了減少德軍的傷亡,於9月16日,德軍向固守華沙的波軍投放了投降文件(但波蘭人拒絕了)。

而蘇聯早在8月23日就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中的秘密條款已經將波蘭納入了兩國的分贓範圍,希特勒也暫時免去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

所以,斯大林必須要趕在波蘭投降前出兵,否則等德國控制波蘭之後,蘇聯到時連喝湯的機會都沒了,要不只能哈下腰來跟希特勒要田要地,這不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鐵腕政治人物斯大林的風格。

因此,就在德軍投放投降文件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凌晨,蘇聯集結了20多個步兵師、15個騎兵師和9個坦克旅,共60萬大軍開始進入波蘭東部,波蘭也從此雪上加霜。

就在蘇聯和德國的兩面夾擊下,擁有4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3400萬人口、100多萬軍隊的波蘭,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滅亡了,其中蘇軍俘虜了21萬波軍。

如果將蘇聯說成二戰的發起國之一,那蘇聯表示這個“鍋”我可不背。一戰結束後,新成立的波蘭為了“波蘭走廊”東面的邊境曾和蘇聯大打出手,由於當時蘇俄國內正在爆發革命,根本無暇顧及波蘭戰事,因此倉促向波蘭達成和解,潦草地結束了戰爭,並簽訂了《里加和約》。

而這個里加和約達成的前提條件是,在有爭議的領土上,蘇聯必須做出了大讓步,並向波蘭支付了高達三千萬的盧布作為經濟補償。因此,斯大林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能廢除這個不利於蘇聯的和約,剛好希特勒“有眼”,對波蘭垂涎很久了,也給了斯大林這個機會,蘇聯可以冠冕堂皇地說為只不過是在維護國家的“利益”。

如果說蘇聯是二戰的發起國之一,那英、法兩國也難辭其咎。德國閃擊波蘭前夕,法國曾和波蘭簽訂了協議,法國承諾在波蘭被入侵的15日後加入戰爭,援助波蘭,而英國就在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第三天,和波蘭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可悲的是,波蘭過於相信英、法兩國的嘴臉而疏忽了防禦,波蘭成為了二戰大國爭霸的犧牲品。

就在戰爭打響的當天,十萬火急的波蘭拼命地向英法求救,而兩國乾脆裝聾作啞,直到9月3日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法迫不得已才正式向德國宣戰。但是,英法百萬大軍千呼萬喚,就是始出不來,法國100多個師躲在工事背後喝著紅酒消磨時光,英國只派了四個師來“觀戰”,而此時的德軍在西線不過20多個師,英法兩國喪失了最有利的戰機,眼睜睜地看著波蘭人民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英法兩國難辭其咎。


賽門之略


這個鍋蘇聯不能背。二戰中,斯大林最開始的想法是作壁上觀,投機心理是有的,但說蘇聯是二戰的發起國,的確言過其實了。


希特勒在歐洲亮出獠牙之時,斯大林已經敏銳地發現了納粹德國的企圖,並且為了能夠保持歐洲的戰略力量的平衡,提出和英、法兩國談判,並簽訂三國之間為期5年或者10年的反侵略互助條約。希望以此來保障中東歐國家的安全,制衡德國的侵略態勢。

然而這次在1939年初舉行的談判,並沒有取得任何結果。英、法出於對蘇聯的敵視,非常希望能夠犧牲其它小國的利益,滿足希特勒的胃口,從而將納粹德國這股禍水東引,讓德國去進攻蘇聯,自然不可能同意蘇聯的建議。


英、法拒絕了蘇聯,心裡高興的是希特勒。在三國之間的談判失敗後,希特勒馬上就派出外交部長去蘇聯,表明德國絕不會進攻蘇聯,並希望改善兩國的關係甚至簽訂條約。於是雙方最後達成一致,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個《條約》在後來往往被人所詬病,認為蘇聯不應該簽訂條約,這等於縱容希特勒的侵略行徑。但我們不能據此就認定蘇聯發起了二戰,畢竟蘇聯為了平衡局勢曾做過相關的努力,最後為了國家的戰略安全而做出選擇,也無可厚非。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蘇聯這種獨善其身的做法,在爭取了自身的戰爭準備時間的同時,在客觀上也讓希特勒能夠放開手腳的發動侵略戰爭,波蘭等國家收到攻擊後損失慘重,這和條約的簽訂有很大關係。


我們不贊成蘇聯獨善其身的做法,但更應該鄙視英、法採取綏靖政策,意圖禍水東引的無恥行徑。如果給二戰的歐洲戰場發起國排名,我認為首推德、意,然後就是英、法。

當然,他們最後損失慘重,也算是自食惡果了,只是苦了平民百姓。


李飛叨


1941年初蘇聯的人口統計顯示,包括它從波蘭手中奪過的版圖,蘇聯人口約有1.96億。但當1946年二戰尾聲之後,蘇聯再次統計人口之時,僅僅只剩約1.67億。

1.96億減去1.67億等於2900萬,可見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的人口損失高達3000萬上下,佔到了二戰全世界約7000萬人口損失的近乎一半。

毫無爭議的成為二戰“受傷”最深的國家,與此同時因為德國累計投入了快到千萬級的軍隊在蘇德戰爭,並付出了約430萬德軍死亡數。

蘇聯成為了整個二戰期間,全世界抗擊德國擴張的主力。然而當我們日常生活中聊到二戰,總有人會大聲蘇聯不但是二戰受害國,還是二戰發起國。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看似“無厘頭”的論調,均來自1939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4月在蘇聯的邀約下,英國、法國的代表來到莫斯科,就歐洲安全問題進行會談。

斯大林

出於遏制德國日益“囂張”的氣焰,蘇聯在會談中提議英、法、蘇締結“反侵略互助條約”,一旦三國中的任意一國遭受侵略,其他兩國有義務提供不限於軍事援助的任何手段。

但是英法出於意識不同的思考,冷處理了蘇聯的提議,並默認了德國可以在東歐進行自由活動,希望藉此牽制住蘇聯的繼續變強。

為了國家安全,蘇聯不得不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觀念下,跟德國相互勾搭上了,1939年8月23日飽受爭議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式簽訂。

根據條約的要求“條約締結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間施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

同時在條約的秘密條款中,德國和蘇聯還互相承諾,如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蘇德將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勢力分界。

蘇德秘密商量的波蘭版圖分界線

赤裸裸的將瓜分波蘭的“暗語”,用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當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立馬馬不停蹄的履行“暗語”從東邊直撲波蘭。

由於近代歷史研究,總是把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開始的端口,所以部分歷史愛好者,就高呼蘇聯作為瓜分波蘭的參與者,應該揹負一個“二戰發起國”的標識。

但是對於這個說法小袁不是特別的認同,德國閃擊波蘭完全是為了吞併當地的版圖,且絕大多數版圖從未曾經加入過德國,是不折不扣的戰爭行為。

蘇聯則相反,他對波蘭的行為雖然不道德,但是頂多是“趁你兵、要你命”。且吞併的本土,很多都是波蘭通過《里加和約》從蘇聯人手中“搶”去的。

一戰末期波蘭在英國、法國的扶持之下復國,而此時蘇聯正值跟國內的原沙皇勢力對抗,身子骨非常的虛弱。

於是波蘭和蘇聯就在1919年2月開始打起“蘇波戰役”,戰鬥的結果是波蘭險勝,蘇聯控制下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統統歸了波蘭。


小青年娛樂文化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實際上蘇聯和德國其實都是一丘之貉。我們現在所共知的就是二戰時期英法蘇聯三國聯盟戰勝了德國。但實際上英法和美國與蘇聯只不過是因為利益走到了一起。實際上在二戰初期英法都差點和蘇聯打起來。如果希特勒沒有急於發動戰爭的話,那麼發起戰爭的就一定是蘇聯。


蘇聯的野心並不遜色於德國。二戰初期當時還沒有什麼聯盟和陣營。大家互相之家都是各自為戰。德國在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並且和瓜分了波蘭之後已經開始對蘇聯造成了威脅。因為蘇聯一直以來都夢想能夠重新歐洲。而東歐一直被蘇聯視為囊中之物。現在東歐大半被德國佔領了。肯定蘇聯是會有威脅感的。當時蘇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正急於組建“東方戰線”。所以蘇聯接連吞併了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三國,之後又侵佔了羅馬尼亞的部分領土,再加上和德國瓜分掉波蘭領土。蘇聯想要的東方戰線已經初步得到實現。從這一點看,蘇聯和德國沒什麼兩樣,都是侵略。


在德國鞏固東歐勢力的時候,蘇聯也並沒有停止侵略的步伐。當時的芬蘭的領土位置對於蘇聯的戰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蘇聯開始對芬蘭露出利爪尖牙要求割讓芬蘭領土給蘇聯。蘇聯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邊境北移40公里,並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割讓給蘇聯;其次芬蘭把漢科半島租借給給蘇聯30年。芬蘭對於蘇聯的貪婪實在忍無可忍了。所以芬蘭開始請求英法等介入,並且拒絕蘇聯的要求。談判不成蘇聯就改為武力侵略。於是蘇聯製造了所謂的“曼尼拉事件”,並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於11月30日對芬蘭宣戰。戰爭初期,蘇聯調動了五個集團軍,約50萬的兵力,還動用了一萬架飛機、九千多輛坦克。開始進攻芬蘭。


蘇聯和芬蘭的戰爭爆發後,英法兩國感受到了蘇聯的威脅。並且蘇聯對於英法的警告置之不理。這使得英法極為憤怒。所以英法國家內部開始出現了對蘇聯宣戰的言論。英法初期只是給芬蘭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至於出兵芬蘭還在計劃之中。等英法有了確定的作戰計劃後。芬蘭已經挺不住了。開始和蘇聯和談。最終芬蘭戰敗被蘇聯吞併領土。英法和蘇聯夜沒有發生實際的衝突。

實際上我們可以得知,蘇聯在二戰時期也不過是一匹貪婪的狼罷了。他做的事情和德國別無二差。同樣是侵略吞併。只不過後來因為實力和利益關係與英美走到了一起。轉身一變成了“好人”。實際上在被蘇聯侵略的那些國家嚴重。蘇聯比德國更可惡。

實際上在二戰初期英法還曾經策劃“長矛行動”轟炸蘇聯油田的計劃。因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德兩國都打破了英法想要的禍水東引政策。而根據協議蘇聯會向德國提供原材料。特別是石油。從而讓德國在戰爭期間經濟保持運轉,並且打破盟軍的海上封鎖,因為在一戰期間,英法對於德國的海上封鎖導致德國原材料緊缺。而蘇德簽訂條約之後,雖然蘇德雙方知道這只是權宜之計罷了。但在英法眼中蘇聯和德國這已經是結盟了。為了打擊德國的石油來源英法計劃了“長矛行動”。


在“長矛行動”行動計劃中。英法決定由100架轟炸機從伊朗,敘利亞以及土耳其起飛,在夜間發起對蘇聯油田的戰略轟炸行動,並且持續攻擊蘇聯在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而根據現代軍事專家對分析。如果當初英法真的實施了對蘇聯的轟炸。那麼結局之後兩種可能性。第一,英法等貿然舉動激怒蘇聯,導致蘇聯和德國真正的聯手。第二,英法轟炸蘇聯油田會給蘇聯造成很大的傷害。在蘇聯和德國對峙過程中,英法此舉很可能會起到幫助德國的作用。因為當時德國的石油來源蘇聯只佔了一小部分 德國大部分石油來源於羅馬尼亞。從這裡可以看出,在英法的潛意識裡他們是把蘇聯看作是敵人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