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虽七步成诗,但最后走一步都难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

曹家是很能出产神童的,除了曹植,还有那位曹冲,“曹冲称象”的故事一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曹操是个爱才之人,当时国内有名的文士如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玚、杨修等,都集中在曹操手下。

除“三曹”外,这些人也都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些著名的文人没有集中到西蜀的刘备诸葛亮麾下,也没有列于东吴的孙权周瑜的门墙,只能说明一点,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是最有文学才华的政治家。

曹操对待别人尚且如此,何况对待自己亲生儿子呢?

曹植过人的才华让父亲非常喜欢,最初选定的接班人也是曹植,而不是曹丕。曹操曾经那么喜欢这个儿子,给他许多机会,培养他的政治才干,军事才干、行政才干。

曹操征孙权时,使他留守邺城,这是委以重任。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命曹植赶紧去救援,结果这位才子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曹操派人召他,他尚在酒海之中沉酣。曹植此次错失展现神兵风采的良机。

曹植在政治上和曹丕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算计了。曹植的智囊集团以杨修为骨干。杨修也是聪明过人、才华过剩的人,唯缺政治智慧,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哪里顾得上曹植。

曹植虽七步成诗,但最后走一步都难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开始专攻诗赋,如他在《名都篇》中所言:“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嗣位为魏王。从此时起,曹植的生活就真的是愁城困海,进退维谷了。

曹植在《迁都赋》序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曹丕继位后总感到三弟曹植有些企图,虽然曹操在世的时候,便将曹植智囊中最聪明的杨修杀害了。杨修虽死,但曹植的羽翼尚有丁仪、丁廙兄弟。这二人都是铁杆的“植丝”。

曹丕坐上皇帝的宝座伊始,便把丁氏兄弟双双杀害,为了斩草除根,还将丁氏一族的所有男性一同夷灭。曹植的羽翼一剪刀就被曹丕剪得一干二净。

曹植虽七步成诗,但最后走一步都难

其后将曹植由王贬侯,并减其封地。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此时的曹植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次到京都,曹植向皇帝哥哥上疏,并献诗二首。在《上责躬应诏诗表》中,他锥心泣血地向哥哥检讨,可谓是毕恭毕敬甚至已经到谄媚的地步了。

在这次献的两首《责躬诗》中,他深刻地检讨了自己之后,又天真地向皇帝哥哥提出了这样的请求:“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毫厘,微功自赎。危躯受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曹植希望哥哥给他一个重新活跃在军事舞台上的机会。当时的魏朝其实只是一个三分天下的小朝廷,南有蜀,东有吴,他要为国分忧,“甘赴湘江,奋戈吴越”。曹植愿意扫平吴蜀,让天下归大魏于一统。

曹丕宁愿偏安一隅,也不会给弟弟曹植提供这种政治和军事平台。他哥哥倒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文学平台,让他七步成诗,否则就让他掉脑袋。

曹植虽七步成诗,但最后走一步都难

此事正史虽不载,但《世说新语·文学》中却记录了这件事。而“七步诗”以萁豆相煎为喻,控诉了曹丕对手足弟兄们的残酷迫害。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无情最是帝王家,这里没有骨肉亲情,没有父子天伦,没有兄弟之悌。

在这一次的洛阳之行中,曹植虽然保住了项上人头。但是他的同母兄任城王曹彰却暴死在京都。曹彰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弟弟曹植一边的,属于一个站错队的人物,而且此人又有狮虎之勇,登高一呼,可搅动风云。

在曹丕的眼中,曹植只是胸中的兵马,纸上的波澜。所以曹植可以不死,但曹彰却不能不死。

曹丕在位六年便弃世,江山轮到曹丕的儿子、曹植的侄子曹睿坐了。

曹植虽七步成诗,但最后走一步都难

曹睿改年号为太和。太和年间,曹睿对这位才高八斗的叔叔更多的是防备、警惕,但是已不会像他的父亲曹丕那样,时时想置曹植于死地。仅此而已,他照样不会给他的叔叔提供一个施展政治与军事才干的平台。

曹植又开始想入非非,他要“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还是想去平吴扫蜀。他写成了一篇言辞瑰丽,气势逼人的美文《求自试表》,献给了他的皇帝侄子。

曹植最恐惧的是功名未建,他渴望的是像他的父亲那样,既能在千军万马中领袖群伦,擒敌破阵,摧枯拉朽;又能在俊才云蒸中横槊赋诗,文采风流。

曹植上《求自试表》,自然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份表提醒他的侄子,他的这位叔父还是“贼心不死”,要时时对他设防。

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的智商是呈降幂排列的,这真应了九斤老太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但在对待曹植的政策上,曹睿其实完全得了乃父的真传,那就是不给机会,一点儿都不给。

曹植终不见用,且在封地朋友道绝,亲戚不通,凄凉寂寞,孤独无告,唯抚琴作歌:“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曹植在等待中中熬干了心血,四十一岁时郁郁而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