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换悲苦,东汉名将马援悲在不懂进退,不善谋身


历史上一个新政权的诞生,总伴随着一大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的产生。而随着新政权的日渐稳固,他们最终总逃不脱被杀戳的宿命,但东汉和北宋例外,特别是东汉。

马革裹尸换悲苦,东汉名将马援悲在不懂进退,不善谋身


东汉刘秀是历史少有的不杀戳功臣的皇帝之一。历史记述,刘秀对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总是宽恕有加,但这不等于说刘秀多么仁慈,涉及到权力斗争的统治者,都是无情、冷血的,因为这是从林法则规律,不如此,你就被别人统治。只是东汉,皇帝和功臣都是儒学出身,文化素质高,功臣们知进退,懂交权力,善保身,刘秀自然放心,才对他们恩遇有加。他们是君臣对权力的收放达到了默契,才形成的政治局面。

然而一代名将马援单单成为例外,文武全才,一生战功赫赫,却以悲剧收场。这既和他不知进退交权,又和他只知公忠报国不善谋身有关

马革裹尸换悲苦,东汉名将马援悲在不懂进退,不善谋身


【1】只知公忠报国,疏忽了激流勇退

马援一生功业,我认为在云台二十八宿中当数第一,退一步说也至少并列第一。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南征北攘,为东汉开疆拓土。每次战胜之后,别的将领总是纵兵屠城,祸害百姓,可马援却不这么做。他总是严肃军纪,绝不扰民不说,还总是设法稳定当地治安,整顿生产,兴修水利,制定律令,帮当地积极恢复经济。可以说对东汉的建立、恐固及边远少数民族的归附,都有再造之功。可是他把皇帝才该干的事,都干了,公忠报国自然被看做收买人心,功劳是大,却不如纵兵劫掠的功臣受待见,原因说不出口,却实实在在的越了红线。功劳越大,当权者越猜忌。

马革裹尸换悲苦,东汉名将马援悲在不懂进退,不善谋身


所以接下来才有二次南征时刘秀不允许,其实是暗示他交权,退居二线。自古忠臣多悲苦一心为国的马援,恰恰忽略了,皇帝刘秀的心思,何况太子即将当国,更需功臣交出手中权力。像邓禹他们何等通透,见皇帝借太子刘庄问兵,暗示大臣交权。他们心领神会,马上彻底交出手中权力,这样皇帝无忧,他们乐享清福,自然皆大欢喜。然而马援好像进入了政治盲区,不但不退,还主动请婴,特别最后一次,不听劝告,最后战败身死。刘秀动怒,主要原因是借机削除其手下陇右集团的权力的。

马革裹尸换悲苦,东汉名将马援悲在不懂进退,不善谋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