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许倬云 1930 年出生于江南世族大家,是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他触摸到了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也同时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识训练。他在两种世界中一起成长,二者共同帮助他去观照和思考更辽阔的事物。在许知远看来,许倬云是一套密码,需要保存,需要不断书写。他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思考,如此脆弱的文明,应该如何守护。


——许知远眼中的许倬云


看过《十三邀》这档节目,我还挺喜欢许知远那句话的「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近一期的节目是采访许倬云先生,历史学家许倬云今年九十岁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耄耋老人,在与许知远对话中回忆起抗战时期国人的共难、互助、求生,仍感慨落泪。看到那一幕,我竟也忍不住泪目,是感动也是荣幸甚至是震撼。虽只能隔着屏幕看着,依然被许倬云先生思想者的光辉所照耀,感慨古今之大学者,皆为思想上的巨人。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徐卓远先生在自己所写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中阐述过自己对现实的批判,对过往的认知,对将来的思考。

通过本次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1930年出生的许倬云,少时遭遇战乱,颠沛避难。但也正是抗战期间的这段经历,影响了他念书选的方向,他的心性所在,他的一辈子。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许倬云


抗战期间是求死不得、求生不成的,年少的许倬云又有残废,那时候不能站起来,就跟着父母跑。许倬云的父亲,是战地的文官,所以他就跟着父母处于战线的前前后后。

那时,他们常常住在乡下,到老百姓那去借个铺,或到庙里借个地方住住。这让许倬云有机会挨近老百姓的日子,也让他看到了当时中国人抗战的精神面貌。许倬云说,日本人侵略中国,城市被占了,打了八年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农村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农村,农夫种田,妇女洗东西,7岁、8岁小孩到地里抓虫子、捡虫子,拔苗、拔草。遇到有时日本人打得急了,他们就临时撤退。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许倬云老照片


那时,在各地撤退或者拉锯战的时候,前线撤到后边农村,农村人一句闲话不说,接纳难民。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一群人一起饿。


满路的人奔走,往内陆走,没有人欺负人的情况。上车,上船,都是先把老、弱、妇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后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动了,不愿连累家人,就跟孩子说:你们走、走……

许倬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不灭,他由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这也是日后,许倬云走上研究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历史的原因。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此外,本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是:


许知远:怎么重建知识分子的传统?

许倬云:今天的大学是不能完成了,但是在讯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人可以从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摸索出来。孔子时代不能做到的事情,在董仲舒时代可以做到。我愿意跟你坐下来谈话,就是希望你把这个消息传出去,有一千个人一万个人中的两三个人,听进去了,我也满足了,你也满足了。


许知远: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许倬云:我伤残之人,自己不败不馁,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有缺陷,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只有失望的人,无可奈何的人,他会想想我过日子为什么过?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这里我不禁感慨,许老真是一个纯粹的人!以及节目最后这许老笑容灿烂的片段,让我有如沐春之感,想象着这样一位身躯残疾、却给中国人留下来这么多智慧和思考的人,是带着怎样的坚强毅力、高度清醒、持久勤奋一路走来的。


访谈的四十分钟显然不够,之后,我们可以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中继续找寻思想的光辉。许倬云先生用「不垮不张狂」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人是合群的动物,我们中国人的一套文化系统,就是怎么样人跟人相处,这中间有积极的方面,是儒家。很平淡的、淡泊的,不是消极而是淡泊的、内敛的方向,是道家。一向外一向内,一积极一退让,一刚一柔,这样地配合起来,我们进退自如的一套人生的观念。这一套(观念)使得中国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忍下去,还不垮,最得意的时候不要张狂。

在人类精神危机之下,怎样的生活更值得过?无论身处什么行业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一名思考者?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六年前许倬云曾力荐一本茶书《茶叶江山》,点评该书:「茶乃国饮,与酒和咖啡,三足鼎立。日常生活中,茶与米、油、盐并列。本书表彰茶事,堪称陆羽知己。」


摘取豆瓣一名书迷这样写道:「我也是从小被茶叶泡大,因为我的故乡是世界滇红之乡凤庆。《茶叶江山》与其说是一本与茶叶有关的地理旅行故事,倒不如说是我们这代人在回忆的版图里纵走穿越的情感简史。」

这就是一位读者在阅读后留下的思考和心得,也如作者之一的李乐骏在新书签售茶会上表达的那样:「坦白来说《茶叶江山》这本书,就是从这样的一个意寓出发。中国人为什么今天还在饮茶,因为在茶当中有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本来面目。」《茶叶江山》一书也让我们懂得在文化中寻找自信,从茶中找到认同,喝茶与爱国,茶叶与中华民族,早已是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经过历史文明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化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用《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穿越了历史与成见,唯思考走到最远,正如许倬云先生期许的那样,要做一个思考的人,不要成为检索机器。他真的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许知远谦恭访谈大家许倬云:六年前他曾力荐一本茶书


我们反思,在全世界都失去文化方向只剩检索者的今天,在我们丧失对精神内核思考的当下。与时代合谋,也许没有那么容易,如何才能在这一段人生的迷茫中抓到一个方向,找到人生的意义呢?


•内容素材来自:《十三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