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是如何做選擇的?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可以發現我們的祖國輝煌的歷史。要知道古代中國,不僅僅是一個世界文明的古老國家,更是一個政治經濟非常強盛的國家。隋唐時期,幾代帝王征討高麗,與高麗展開愛恨情仇糾葛。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就與我國有著密切關係。南北朝時期,高句麗也對南朝北朝做出選擇。高句麗是怎麼選的?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是如何做選擇的?

高句麗

說起高句麗,很多人都會覺得高句麗就是曾經的高麗王朝。高麗王朝曾經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但是高句麗,並不是高麗王朝。要知道高麗王朝建立前高句麗已經滅亡兩百多年了。所以說,高句麗並不是高麗。高麗王朝是三韓人建立的,是如今韓國的前身,但高句麗的發源地卻是我國吉林省一帶。這個高句麗中的重要民族扶余族其實發源於吉林省扶余市,是由從扶余市逃離的降卒組成的。也可以說,高句麗就是我國的一個附屬國,它的出現和昔日日本的出現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高句麗存世將近七百年,有著屬於自己的一段歷史。但是後來,高句麗被唐軍和新羅軍隊所滅。就這樣,高句麗不復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千萬不要把高句麗和的高麗王朝搞混,他們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

高句麗出現的時候,

中原地區主要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高句麗,只是一個小小的國家,它更像是一個弱小的地方政權。和其他中原王朝周邊國家一樣,高句麗每年都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根據史料記載,高句麗曾向北魏、劉宋等一些國家稱臣朝貢。其實,高句麗在其發展史上也曾做過許多重要的選擇。就拿選擇南朝還是北朝,高句麗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大家都知道,小國家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都必須依靠一個強大的國家。儘管是古代,這個道理也是亙古不變的。對當時的高句麗而言,想要在強國的包夾中成長,必須擁有獨特的眼光,也就是說要跟對大哥。在南北朝時期,中原政權不斷變化,此時的的高句麗對中原政權的朝貢永遠隨著局勢的變化而變化。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是如何做選擇的?

劉宋與北魏

司馬家竊取曹魏江山以後,由司馬炎建立晉朝。整個晉朝幾乎都處於戰亂之中,尤其是兩晉之後,全國更是陷入混戰,經歷一番角逐以後,最終南北各地實現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南方建立劉宋。南北分兩段,說的就是這段歷史。要知道當時的一南一北,兩方都想吞併對方建立大統一的王朝。由此,雙方常年征戰,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北魏除了防備南方的劉宋外,還要提防北方的北燕。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北燕與高句麗關係極好,並且還幫助過北燕防守北魏的入侵,但是最後高句麗失敗了。不得不說,高句麗作為一個弱小國家,總是在依附中原強大政權。

高句麗也並不是一個安心的偏安一隅的國家,他和北燕交好防備北魏同樣是想要在北方爭取到自己的利益,我們之前說

高句麗是今天的吉林省東部扶余市一帶加上朝鮮半島北端,所以他以東北為跳板,想要擴大自己的利益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在高句麗幫助後燕抵抗北魏入侵前不久,高句麗向北魏稱臣納貢,上書請求北魏冊封。這個時候的高句麗還是非常迷茫的,他並不知道南北朝中各個政權的強弱與否。當時流傳著“歲至黃金二百斤,白銀四百斤”這樣一種說法,說的是高句麗稱臣納貢的態度。由此可見,高句麗為了維護後燕以爭取自己在北方的利益可以如此不惜下血本。

中原政權之間的較量,則是高句麗無法預料的。當時的北魏雖然不比劉宋實力強大,但也不是後燕能夠抵擋的,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後燕就被北魏以摧枯拉朽之勢輕鬆消滅了。在這之中,不得不佩服一下高句麗的小心機。當時,高句麗看出來北魏的敵人主要是南方的劉宋,於是乎,高句麗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就在

北魏進攻後燕之時,而高句麗尚未和劉宋取得聯繫的時候,高句麗多次向北魏朝貢,表示友好,這一朝貢持續三年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是如何做選擇的?

等到高句麗和南面劉宋政權建立聯繫後,高句麗翻臉無情,不再向北魏稱臣納貢。當時的劉宋政權將北魏的軍事力量牽制在兩國交界

處,從而減輕了高句麗這個北方的小國的壓力。這是一方面原因,還有一方面原因則是高句麗的見風使舵。因此,北魏和劉宋都不願意跟高句麗一般見識,畢竟它只是一個彈丸小國。

後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劉宋主動交好高句麗。與此同時,加上劉宋的牽制而讓北魏無暇理會高句麗的原因,使得高句麗和劉宋兩國之間交往就更加密切。長此以往,高句麗選擇劉宋的傾向也越發明顯。因為高句麗心裡清楚,劉宋在很多方面都強盛於北魏。

雖然前期的劉宋看起來非常強大,但是隨著中原局勢的變化,劉宋逐漸衰弱。隨著劉宋的衰弱和北魏的逐漸強勢。南北軍事實力的轉變也使得高句麗的再次猶豫不決起來。

公元466年,薛安都率領魏軍大敗劉宋軍隊,攻佔了淮南淮北的四洲之地和豫州淮西等地。次年,北魏再次大破劉宋軍隊,斬敵數萬人,從此之後劉宋不再是北魏的對手。此時中原的局勢已經從從南強北弱的局面變成了

北強南弱的局勢

對於中原的情況,高句麗看在眼裡,這個時候,高句麗再次投向北魏的懷抱。高句麗逐漸恢復和北魏的聯繫,並再次向北魏納貢稱臣公元466年之前,劉宋對北魏佔據優勢,高句麗拋棄北魏,轉向劉宋。一直到463年都未曾向北魏朝貢,等到到466年劉宋國力衰退之後,高句麗又再次向北魏納貢。值得一提的是,高句麗每年都會朝貢兩次甚至三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原因呢,主要還是因為南北朝軍事力量變化,但除了這個外在因素外,高句麗內部的戰略問題也是一大重要的影響因素

高句麗在公元427年遷都平壤,此時的高句麗做出一個重大改變,高句麗將自己的戰略中心轉移到南方的

新羅和百濟。其實,這也是高句麗不得已而為之。當然,高句麗在遷都後的二十多年裡一直對北魏不妥協,關注著北方的局勢。

直到最後,高句麗方才不得不放棄北方利益,轉而向朝鮮半島地區發展。與此同時,百濟和新羅在高句麗遷都後與其進行合作。在這不大不小的朝鮮半島上,也給世人上演了一出“三國鼎力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是如何做選擇的?

總結、

綜上所述,高句麗對南朝北朝的傾向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公元435年,高句麗派遣使者進入北魏請求冊封,向北魏朝貢稱臣。第二個階段公元439年到公元466年,高句麗與劉宋政權保持曖昧關係。第三個階段公元466年,北魏打破劉宋軍隊,高句麗再次轉向北魏政權,向北魏朝貢。整個南北朝時期,高句麗都在見風使舵。無論何時,高句麗都是傾向較為強大的一方。

參考文獻: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三國史記》卷十八《高句麗本紀.長壽王》

《宋書》卷九十七《夷蠻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