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挑剔、不滿"到"理解接納",媽媽的情緒由壞變好,就在三步之間

01

親子之間

女兒起床後,我放下一切事務,先張羅孩子的早餐

一碗個大皮兒薄,晶瑩剔透的餛飩,外加一碗紫菜蝦仁餛飩湯,還有精心調製的麻油醬醋汁,配上青翠欲滴的翡翠蘿蔔。

一切完備,自我感覺不錯

看女兒開吃了。我坐在桌邊順手拿起女兒昨天拿回的英語卷子。總共兩處錯誤,加起來失了5分,全在閱讀理解。

"知道失分的原因嗎?"

"知道……"

從

帶有評判的對話難愉快

簡單聊幾句,想提醒她,課下加大閱讀思考的練習力度。終究沒說,因為感覺到女兒已經明顯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

女兒平日最喜歡的混沌,今天沒吃幾個,就放下了筷子。

看著碗裡的剩飯,心裡的不滿瞬間瀰漫開來。

一句"我煞費苦心做了半天,你居然就吃了幾口?”在舌尖轉了幾圈,被我硬生生的嚥了回去。

感覺很不爽!

02

媽媽的探索

被譽為"家庭治療哥倫布"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的說: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接納。

不管孩子是什麼樣的,也不管我喜不喜歡,我都要接納,接納我的孩子是這個樣子。就像天下雨了我不開心,可是我要接納一樣。

察覺到自己內在的生氣和不愉快,我問自己

發生了什麼?

我犧牲了早上“珍貴”的時間,放下手頭的工作,給女兒做早餐。結果,我做了半天,她居然只吃了幾口!

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一早上的時間、愛心,包括食物,都白白的浪費了;太不知道珍惜了,有點不懂事兒。

想到這些你會有什麼感覺?

不舒服,生氣,甚至有些小憤怒。

然後呢?你有什麼樣的應對?

感覺越來越不舒服,習慣性的想要去指責,發現不合適,又自動化的壓抑,忍耐,不理她。

回想下,你在給她下這些評論的時候,你的內在有哪些評判標準在起作用

“飯菜不吃完就是浪費,浪費食物是不被允許的。”

“好吃的食物會被吃光吃淨,不好吃才會被剩下。”

“家長專門抽時間做早餐。不好好吃,就是不懂得珍惜,就是辜負家長的愛心。”

“給不懂珍惜的人付出不值得。”

從

天!潛意識裡的想法居然如此可怕

原來,我心裡竟然深藏了這麼多的限制性想法,我驚出了一身冷汗。

怪不得我會對女兒一個小小的行為,有諸多不滿,原來背後有這麼多的條條框框在驅動我作出反應

難怪冰山理論從弗洛伊德風靡至今,席捲心理學、文學、管理學等等諸多方面,應用之廣,超乎想像。

果然是看不見的意識決定看的見的行為無形的思想決定有形的人生

不過是一頓飯而已,我居然一下子啟動了這麼多的價值標準。

可想而知,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做決策時會猶豫不決?因為潛意識裡牽動的信念價值標準太多了,無法兼顧又總想周全。

03

讓壞情緒由負轉正

薩提亞說:事情發生了,自有它發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夠知道,但我必須接受已經發生的一切。抱怨事情不該發生,是不讓自己成長。

如何配合已經發生的事情,給自己製造成功開心的機會才是重要的。

好在我及時察覺到了自己的情緒,把無意識信息作了意識化處理。還有意識的作了能量轉化,讓本來負面的情緒變成了滋養和賦能的信使:

1、做早餐本身就是件美好而滋養的事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浪費時間。

我雖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做事的本質和終極目的也不過是,讓自己美好,讓家人美好,讓他人也美好!

做早餐的時候,我全神貫注,內心是寧靜的,想想自己還有機會,有能力做可口的飯菜給孩子,而滿心喜悅,本身就是一種愛的滋養。

2、感謝孩子作我們的鏡子,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調適,和提升自己。

親子互動,孩子就是鏡子。

如果孩子的行為讓自己不如意,為人父母要先內省和調整自己,給孩子做建設性的行為示範,而不是直接要求孩子。

給女兒做飯,是母親的義務和責任,孩子按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自主取用是她的自由和權利。我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引領孩子,而不是強制孩子。

或許女兒是因為英語卷子的失分,而影響了心情呢?如果她此刻不餓呢?或者她這會兒就是不想吃呢?

當年媽媽做的飯菜,自己不也是胃口好多吃點,胃口不好少吃點兒嗎?為什麼要拿那麼多框框給孩子套上呢?

覺察反思,油然而生的是更多的體諒和感恩,無形中便開闊了心胸,提升了自己。

3、聚焦關係,從內在鏈接孩子。

放棄評判,也放下內心所有的"故事"和"妄念",迴歸簡單純粹的初心。做早餐是希望女兒好,她吃很美好,她不想吃,親子和諧,也一樣美好。

再說,早上起來,不餓不想吃的情況,很普通也很常見,欣然接納就好。

關注親子連接,在恰當的時候,傾聽孩子的聲音,澄清和理解孩子沒有正常吃飯的真實原因,給她需要的照顧,不以主觀認知揣測評判孩子。

杜絕"你媽覺得你餓"式的關心,給孩子"她需要"的,而不是"你以為她需要"的支持和照料,給孩子深層次的聯結和支持。

4、關注成長,給孩子機會去體驗。

放下成見,就有了更多選擇。也可以把早餐提前製作半成品,讓女兒早上起來稍稍加工,十分八分鐘就能夠輕鬆享用,自己親手製作的美味。

既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小有成就感,也能讓孩子因為珍惜,恰當分配而不浪費食物。

看著孩子的身影,在旁邊靜靜的欣賞,或者在她需要的時候打個下手,就是美好。

總之,做早餐,是為了一家人的美好,也是愛的表達。你忙碌的身影,女兒看到了,你做的美味,女兒也聞到了,看到了。耳濡目染都是愛,至於她吃多吃少,吃和不吃都是美好!

從

心中美好,便十分美好!

至此,我的內心溫暖而明媚,由內而外心生喜悅,有滿滿的愛意流淌。

我知道,從今以後,不管是給女兒做早餐,或是看女兒做早餐、吃早餐,我都有了更多更積極的選擇,無論是行動還是心情!

安心的看著女兒,收了餐具,背上書包。在"媽媽,再見。""愛你,等你回來"的道別中,目送她的背影。

04

三步賦能

心靈導師阿瑪斯說,當我們更有意識,並允許自己的選擇,也變的更有意識時,我們就將朝著成長的方向前進。

人常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知道從"挑剔""不滿"到"理解""接納",就在轉念之間。

梳理自己覺察和轉化負面情緒,讓壞情緒由壞變好,讓自己的心情由陰轉晴,滋養自己,賦能孩子的過程,總結提煉三步自我賦能法分享如下:

第一步,觀察和發現

迴歸內在,覺察當下的5個元素:外在事實、內在感受、內心想法、行為反應、評判依據。

1、外在的客觀事實。

發生了什麼?

我(情緒主體)花時間做好早餐,女兒只吃了幾口。

2、內在的主觀感受。

我的感受是什麼?

挫敗、生氣、小憤怒。

3、我的解讀。

"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女兒不知珍惜,我的時間,愛心,精心烹製的食物,都被浪費了。

4、我的反應。

對此,我是如何應對的?

想要習慣性的指責,或者冷落女兒。

5、我的評判依據。

這些解讀和反應的背後,觸碰了我內心深藏的哪些信念和價值觀?

"食物不能浪費"(女兒浪費食物。我的評判);

"不好吃才會被剩下"(我做的飯不好吃。我的挫敗);

"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不珍惜,就是辜負家長"(女兒不珍惜,辜負我的辛苦。我的評判);

"給不懂珍惜的人付出不值得"(我一大早花費的時間心力是不值得。我的評判)。

第二步,賦能和轉化。

冷靜下來,就會發現自己內心深藏的信念,顯然是片面且僵化的,因此而帶來的評判也是消極挫敗的,很容易給自己帶來負面情緒。這樣的評判對於孩子來說,也有失公道。

只有重新解讀、積極定義,才能讓情緒成為資源,為自己賦能。這需要關注3個元素:新的想法、新的感受、新的可能。

我讓自己給事件賦予新的意義,也因此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做早餐本身就是件美好而滋養的事情。

從每一個細處,愛自己,感謝孩子。

聚焦關係,從內在鏈接孩子。

關注成長,給孩子機會去體驗。

當我重新定義事情,並進行積極思考和建設性選擇的時候,我的"心情溫暖而明媚,喜悅油然而生"。"我知道,從今以後,我有了更多更積極的選擇,不管是行動還是心情"!

第三步,由知到行,知行合一。

完成了情緒的負轉正,我就可以用更積極的視角,更遼闊的維度,聚焦兩個元素:新的策略,新的行動。

當我重新認知和解讀事件之後,我有了更多的探索和選擇,讓自己可以從容應對。比如,從硬生生的嚥下挑剔和不滿,到由內而外的臣服、理解和接納。

我也因此可以由調心到調行,聚焦關係,深度鏈接,並關注成長,給孩子空間。

同時,催生出更有力量的行動:坦然的陪伴,愉快的道別。進而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讓愛與自由並行!

從

關注內在,用尊重去陪伴

05

寫在最後:

陪伴孩子成長,最受益的其實是自己。如果青春期是個體性格重塑的最佳時機,養孩子就是個體人格完善的最好機會。

在不如意時,抱怨、指責、發脾氣,乃至懊悔、自責,都是小孩子應對問題常用的策略,也浪費了我們天生自帶的情緒資源。

成熟的人會觀察情況,探索不同的選擇和可能性,用更加理性和有能量的方式處理挑戰。讓自己回到內在,覺察體驗,針對自己的情緒感受,進行冰山底下的探索。

看見自己,滿足自己,感受到自身的美好,以及對自己的愛,這本身就是在不斷完善人格的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學會,看見他人的美好,滿足他人的需要,愛自己愛他人,提升自我。

自我賦能三步法,就是一個鏈接自己,看見自己,發現自己愛與美好的工具。說簡單,只有三步。說複雜,要隨時覺知,持之以恆。久而久之,才能內外和諧,知行合一。

希望自我賦能三步法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家長,在使用的過程中,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賦能大法,持續提升,讓自己終有一天可以成為愛滿自溢的家長。

有能力愛自己,滿足自己,更有能力愛孩子,陪伴孩子。

從

做愛滿自溢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