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

荷尔德林——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

上周的春分,也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诞辰250周年。


荷尔德林是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他的重要性,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借助海德格尔之慧眼,才重新得以进入现代世界。西班牙著名诗人塞尔努达曾受到过荷尔德林风格的浸染,后来才成为优秀的“欧洲诗人”,被西语世界数代诗人奉为经典。


塞尔努达曾经翻译过荷尔德林的诗歌,并且为此而写过文章,在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现实与欲望》中正好收录了此篇。让我们借助这篇塞尔努达的文章,向荷尔德林致敬。

· · ·


荷尔德林——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页边记


(1935)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荷尔德林——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

荷尔德林生活的时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英勇的世界,那个世界被深刻的历史震荡撼动,年轻生命的光彩从中犁过留下沟壑;那个时代在正午到来以前戛然而止,如同神话人物的命运。而荷尔德林的命运,暗沉地谜团般流逝,与激起他身体的火焰致命相对。

自然美丽的多样和人类可怖的粗俗总是让人惊异。尽管如此,自然却似乎始终要求自己永恒无意识的优雅里存在一个美而不同的生灵。于是有了异教神话里隐匿的永恒,如此完美地用象征符号回应了大地心照不宣的欲望,这些符号神圣又凡俗。爱情,诗歌,力量,美,所有这些推动世界的遥远冲动,哪怕人类每天向它们投掷无尽的丑陋意图扭曲或毁灭,它们也不是简单的词语;那种信仰懂得用理想造物外化地象征它们,对这些造物的回忆至今依旧能让人类的想象颤抖。

每个世纪似都有人保守着对那些消失的神明苍白的怀恋,那些白色无实体的生灵,推动他们的欲望离大地不远,他们却被赋予不朽的生命。这些人是今已陷落的异教力量无法抹去的鲜活回声,仿佛当初那个和睦的神性篝火还有一星火花在里面燃烧;回声已无力量,但也不会完全消失。同样戏剧性的天资还用来(哪怕微弱地)参与一场坠落的神圣,加入一个被遗忘的异教团,把凡俗的生灵变成失落的半神,混进熙攘的人群。弗雷德里希·荷尔德林就是这样。

不要因此就以为荷尔德林是光照派成员。比起布莱克,他的玄学抒情和济慈更为相近,当然有时候他的作品片段意义如此暗沉,距离布莱克的预言歌谣已经不远。不过这些诗歌,一如他在漫长的精神错乱岁月里写下的其他作品,里面永远存在一股源自异教主义的推力,动听而光亮。阅读他的许多作品,尤其吸引我们的是那种光彩四射的智慧,在逼近的神秘阴影里开辟道路。他自己的年轻敬慕者比如席勒——也为我们确认了他的精神与抒情神秘主义先知精神的分道扬镳。

也许这些文字里潜藏的对异教主义的辩护会让西班牙读者觉得陌生怪异;想想我们的诗歌吧,法国诗歌也是一样,可能除了安德烈·舍尼埃,对我们而言希腊神话只是一种修辞资源;始终不曾把它视为现代世界里已经遗失的一种生命的轴心,对他们而言,大地的秘密力量是唯一的现实,远离社会要求的其他传统;这些规则在其他诗人那里延续,变得高尚,但是像荷尔德林这样的诗人只有否定自己,只有消失,才能认出自己。

在他最后的退隐地图宾根,荷尔德林写下的诗作都署名斯卡达内利,如果有人对他叫出荷尔德林的名字,他就会怒火中烧。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怒火解读为他渴望在屈辱悲伤的衰老里救回曾经那个缥缈美丽的少年?青年时代,地位所迫,荷尔德林几次尝试融入前文提及的社会规则;安逸的家人中间,他在学校和家庭里屈从的受苦一定是恐怖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迷失于生活;好像有人某天曾经发现他神情恍惚地站在巴黎一个公园的神话雕像前。经历了游荡错乱的黑暗时期,他已年老,人们走进他的房间,在钢琴和手稿中间,还有很多散页可以从中重拾他的时日,像是某个匿名生灵无用的记忆,对古老的家庭私人导师深刻的敬意。也许一种迷惑的恐惧让他动容,半神的恐惧,他懂得屈辱,心存恐惧,以至提前用外在的屈服抵御可能降临的屈辱。

但是,有两个英雄滋养了他被忽视的生命:许珀里翁和恩培多克勒;一个是年轻的英雄,一个是从两个等同的斜面上方看世界的英雄。落败的英雄,的确如此,一如他们的创造者;但是死亡把这种失败变成胜利。谁能忽视人类所能献出的最高尚最好的东西都是由孤立、不理旁人的天才实现的?一股魔性的力量用火焰毁灭了荷尔德林,同时火焰又拯救了他。如今我们能隐约看见这戏剧性的人影写下的不朽抒情之作,德国诗歌中与众不同的美,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歌德的同代人;在世界诗歌中也是与众不同的美,与他比肩而立的是一些古希腊、拉丁语、英国和东方诗人。无论如何,这还是幸福的,不是吗?济慈的一行诗写道:“美是永的喜悦”。


汪天艾 译

选自《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

· · ·

荷尔德林——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


荷尔德林——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

路易斯·塞尔努达(Luis Cernuda,1902—1963),西班牙著名作家,“二七年代”代表诗人之一。1938年因西班牙内战开始流亡,此后25年辗转英、美、墨西哥直至去世,终其一生未再回国。

塞尔努达的创作生涯是对欧洲诗歌财富的缓慢继承,风格先后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荷尔德林以及19世纪英国诗歌的浸染,成为西班牙诗坛少见的“欧洲诗人”。 有西班牙学者认为,论及对西班牙诗坛的影响,他足以媲美希梅内斯和安东尼奥·马查多;哈罗德·布鲁姆也曾盛赞他是“诗歌艺术的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