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於凌波居士)第一章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於凌波居士)第一章

第一章緣起

過去的多少年中,我一直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人。我站在信仰的十字街頭,可佛可耶,不佛不耶——多少耶教人士拉我信教,我因對新舊約的理論不能接受而無意起信;在我生活環境中沒有佛門善知識可資親近,因而我對佛教的情形也一無所知。但在兩年多前,我卻因於無意中讀了一篇梁任公寫的《佛陀時代與原始佛教教理綱要》的文章,而引起了我研讀佛經的興趣。由此使我發生正信,皈依三寶,成為一名佛門在家弟子。這些機緣,我在菩提樹一零三期寫的《學佛與信教》一文中敘述過。

皈依三寶以來,在求知的領域裡,我象是窮漢掘到了寶藏。於浩如煙海的佛經裡,我日以繼夜的發掘,探求。雖然時日未久,所獲有限,但嘗一勺而知大海之味,在發掘的過程中,使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圓融,博大精微。可以破除我的迷惑,拯救我的慧命。因之在進修的路程上,我不敢稍有懈怠。我除了自己進修外,並將我獲知佛法的好處不欲自秘,時時向我的朋友親屬們言講,希望他們也能發起正信,皈依佛門。這一切,在我說來,我感到我是由迷入悟,走上人生的正途。但在部份朋友的眼中,卻以為我是由悟入迷——對佛教著了迷,走到消極逃世的路上了。關於這一點,我原不想辯白。本來,這個社會上任何人對自己的行為都是自以為是的。我覺得我信佛是對,別人覺得譏笑我信佛也是對。既然如此,只可說是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似不必再說什麼了。但我顧慮到一點,我因怕這些人以為我著迷,進而誤解到佛教是使人迷信的宗教。因此我想把我所了知的佛教的內容介紹出來,給這些朋友們作個參考,這是我寫本文的最初動機。

另一方面,在我沒有皈依三寶以前,我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也不大注意別人的宗教信仰,同時也很少同別人談到這類問題。自我皈依三寶後,因時時想把佛法的利益介紹給別人,所以常向朋友同事們宣揚佛法的博大圓融,普救眾生。希望引人起信。由於這些機緣,使我發覺到社會上,對佛教歧視的,對佛教誤解的,對佛教極為陌生的,以及名為佛教徒而不了知佛法的,不是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無機緣的人,竟比比皆是。由於這些人士太多,於是把什麼落伍,迷信,消極,逃世等名詞,全加到佛教的頭上來。偏偏佛教是一個以慈悲為本,忍辱為行的宗教,任由外界怎麼說,佛教徒既不辯駁,也不解釋。這就使社會上對佛教的誤解愈來愈深了。社會人士對於佛教有意或無意誤解的,經我分析,約有下列幾種:

一、對佛教歧視的人

這種人又分二類:一類是有意的,另一類是盲從的。前者是胸存成見,故意誣衊的。後者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的。前者如外教的傳教者,為了自抬身價,不惜顛倒黑白,對佛教加上落伍,迷信,消極,逃世等帽子,以表示自己宗教的進步與科學。後者是一部份人云亦云的外教信徒,覺得“月亮是外國的圓”,既然外國的牧師神甫都說佛教落伍迷信,想來佛教大概就是落伍迷信的。但你若問他佛教到底怎樣的落伍,如何的迷信他是一句也說不上來。因為他本來對佛教就一無所知啊!一位在醫學界頗有聲望的人士問我:“你怎麼會信了燒香唸經的佛教?”不用說,他是耶教人士,他以我一個受過新教育的人不信耶穌而頗引以為憾。我問他:“信佛教到底有什麼不好?”他說:“由人類進化的趨勢看,宗教要由多神歸於一神。”我向他解釋神是神,佛是佛,根本是兩回事。由多神歸於一神,終究仍是信仰他力的宗教。佛教是要人信仰自力,眾生皆具佛性,任何人皆可修持成佛的。他左聽右聽,聽不入耳。弘法要契機,話不投機,說也無用,也只得罷了。

二、對佛教誤解的人

這種人,也許並不反對佛教,但因對佛教的真面目沒有認識,錯把神道設教,祭祀拜拜等以為就是佛教,以致鬧出許多誤會來。尤有甚者,有些人把神棍斂錢,甚至於張玉姑顯靈這些無聊的事都扯到佛教的頭上,這真是解釋不清的誤會。

數週前,一家報紙上登載了一則花邊新聞,標題是:“千斤大豬,菩薩有福。”內容敘述某鄉某某宮的某大帝生日,鄉民宰了一頭千斤以上的大豬祭祀,於是記者先生就給加了個“菩薩有福”的標題。我想這位記者先生在常識上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誤把神道的大帝當作佛教的菩薩。第二,他不瞭解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眾生平等,戒殺素食,菩薩是不吃肉的。於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作了如上的報導。新聞紙上既有這種誤解的離了譜的報導,也就難怪許多社會人士把神道和佛教混合在一起了。

三、對佛教陌生的人

社會上還有些人,或為衣食奔波,或為事業忙碌,終日裡讓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佔去了整部的時間。在他們的腦子裡,根本沒有宗教的印象。我曾和一位商界的朋友談起信佛的問題——他實在是個忙人,他要處理公司大小事務,應酬官商各界人物,白天有飯局,晚上有牌局,難得他有那份閒情陪我談佛。我費了半天唇舌,他為了表示對佛教不太陌生,他問我:“佛教裡,是不是西天如來佛最大?”虧得他看過《西遊記》,否則,恐怕連如來佛三個字對他也是陌生的。

佛經上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信心難起。”佛教在我國流傳了兩千餘年,佛學自南北朝及隋唐以來,影響了,也充實了我國的文化。而今日社會上,大部份人對佛教陌生得竟一無所知,這不僅令人為佛法悲,更令人為我國文化悲。

四、名為佛教徒而不知佛法的人

這種人,披著一件佛教的外衣,自稱為佛門弟子。他們也拈香,也念經,也抽籤,也扶乩。他們利用農村間齋公齋婆愚夫愚婦的無知和迷信,藉機斂錢。他們的庭堂裡,是真人仙姑與菩薩並列;他們在修持上,是運氣導引與唸咒並進。這種四海一家式的法門,如果他們不提佛教二字,也就罷了,怎奈他們偏把佛教徒的招牌掛在口上,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佛教叫屈了。

五、非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無機緣的

這類人相當多,也最值得同情。這些人多是知識分子,在觀念上知道佛教的教義博大高深,與我國文化有密切關係。很想了知一點佛學大意,但覺苦無機緣——一來難遇到佛門善知識引導;二來也找不到適當的書籍閱讀。即是找到了佛經或佛門初機書籍,一時也看不出頭緒來。以致因無機會了解佛教,而不能發生信仰。

我有一位自美國歸來的朋友,和我談起宗教問題時就有這種感覺。他說:“在國外,常有些西方朋友問起我的宗教信仰,我告訴他們我信佛教——我的家庭中歷代都是敬奉觀世音菩薩,我當然也算是佛教徒。但他們問起我佛教的教義和佛教內部的情形,我一句也答不上來。回國後我想找點佛教書籍看看。但跑了許多家書店也買不到。”接著他又問:“到處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宣傳品和函授資料,為什麼佛教沒有呢?”

這位朋友因職務關係最近又要出國,我已寄了一部份初機佛學書籍給他看。但願他這次在國外,如再有人和他談到宗教問題時,他可以辯才無礙地說出一套來。

我和另一位教育界服務的朋友談到佛教問題,他說:“不行,沒辦法,早先我很想知道一點佛教的情形和佛經的內容,我曾向一位持齋唸佛的長輩親戚請教。那位老太太說不出來,只送了我幾本書。記得是一本《禪門日誦》和幾冊什麼經。我看來看去,愈看愈糊塗,這就打消了我信佛的念頭。”

像上述這些例子,多的舉不勝舉。這使我感到今日社會上,對佛教誤解的,陌生的人士實在太多了。用什麼方法使社會人士對佛教有個初步的正確認識呢?這是我時時思惟探求的一個問題。

佛法的高深圓融。博大精微,是世界學者所公認的。即使是不信佛教的知識分子,也都承認佛教的理論正確與偉大。但佛法惟其微妙,則難於領悟;惟其高深,則不易瞭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且名相特多,辭意艱深。這對一個國學修養稍淺,且與佛教素無接觸的人來說,要想驟然在言含萬象,字包千訓的佛經中找出點頭緒來,實在是難乎其難。這好比摩尼寶珠,光芒萬丈。惟其光彩奪目,逼人視線,使人反而不易辨認出寶珠的真面目。

用什麼方法才能使社會人士對佛教有個初步而正確的認識呢?我想最簡便的方法,莫如寫一本介紹佛教概略內容的小冊子來,供社會人士閱讀。本來佛學初機入門的書籍,古今大德已寫的很多。有的專述淨土,有的單論禪宗。有的只談因果,有的戒殺勸善。但這些書,多是用詞意高深的文言文寫的。若要找一冊用現代的語言文字,介紹出佛教的源起流傳,佛法的概略內容的書籍,並不多見。因此,我發願把這本具有上述內容的小冊子編寫出來,給社會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作參考,這是我寫本書的緣起。

在佛法大海里,我所了知者不過是一滴飛沫之微。以簡陋膚淺如我者來寫這滾大題目,實在是不自量力。不過我想,向社會上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人介紹佛教,若由佛門幼稚園學生如我者來介紹,或可收點淺近易解之效。所以我大膽的把這冊書寫下去。

邦國多難,佛法衰微。異端邪說,充斥社會。是以弘揚正法,挽救世風,佛門弟子,人人有責。筆者此文之作,旨在拋磚引玉。尚祈佛門大德,不吝賜教。普願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