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儒林外史》清代吳敬梓所作的長篇小說,小說足足寫了35萬多之字。這本小說代表了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也開創了憑藉小說去評價這個現實社會的先例。

在乾隆年間完成,立馬就有手抄本傳世,後代對此書的評價也很高。以諷刺批判文章著稱的魯迅先生曾言“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我國現代文學家胡適認為此書的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儒林外史》的成就,不僅僅在中國的古現代,它也被譯成十餘種語言向國外傳播,更有人將其與薄伽丘、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相媲美,躋身了世界文學傑作的強林,對世界文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經典永流傳也有自己獨特的社會背景

在宋朝時期,便有“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現象。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掌權時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日趨顯著。

封建思想腐敗的政治體系、迂腐的封建思想,開始對資本主義實施打壓,既在武力上控制,也有在思想教育等途徑上摧殘這類人,例如: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提倡用清時期的理學去禁錮當時人們的思想。

而吳敬梓利用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去表達了自己反對八股取士、科舉制,厭惡憎恨“知識分子”的醉心制藝、鄙視熱衷於仕途和功名利祿的人的感想。將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全部用小說和塑造人物的方式記錄在《儒林外史》之中,通過極其諷刺的手法,對當時社會背景之下的醜惡之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吳敬梓的經歷並不像現代文人那樣坎坷多舛,更多是像極了陳朝的最後一代皇帝李煜,也像寫出“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的晏幾道。吳敬梓出身名門望族,從曾祖父就是科第的勝利者。吳敬梓有著“讀書才過目,就能背誦”的文名,學習態度也是認真刻苦,從小文學的功底就是很牢固紮實。他有很好的才氣和稟賦,不會拘泥於讀死書,時不時會遊山玩水、參加官宦之家的聚會。

《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吳敬梓的父親在吳敬梓考取秀才的童年因病去世,因經常出入官宦之家,他也養成了不善於維持生計、四處揮霍生活一直靠賣文和朋友的接濟生存著。但醫生都是開放豁達的態度,胸襟開闊,不理塵俗,卻也是才識過人的文人。

吳敬梓的父親吳霖起為官清廉、正直,為國家也是腳踏實地、鞠躬盡瘁。儘管一生只在一個小小的知縣位置上,卻在任職的幾年裡做了不少貢獻。吳敬梓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正直廉潔,卻也看到了為人清正卻不被賞識、造小人誣陷的官場險惡腐敗。

在吳敬梓弱冠之年前,他一個人看到了、經歷了母親的去世、父親的去世,也一手操辦了姐夫的喪事,他的家產也被族人分的寥寥無幾,自己的妻子也含恨而死。

生活對他這麼殘酷,而這一時期也是他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一個“敗家之犬”,使他與官場正式決裂,他也對人生、人性和整個社會的看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他一生無視族人對他的侮辱,他不踏進官場半步,他不參加任何科試,他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全新的自主婚姻,他一生與結交好友有著“四方文酒之士”的稱號。與晏幾道多麼相似相像啊!

一個“秦淮寓客”一生“痴顛”、“隱士”,活得灑脫,出淤泥而不染的潔淨。

《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現實主義諷刺的開創者

吳敬梓的一生詩歌、散文、小說、史學研究等領域他都有所涉獵,但《儒林外史》是他一生的巔峰之作。這部小說歷時20年之久可見他在書中用了多少本領來對這些醜惡、腐敗的事物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也表達著他民主、前衛的思想色彩。

在《儒林外史》之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已有了吳承恩的《西遊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等白話體章回小說的興起。但《儒林外史》使用了現實主義色彩做基礎,創造活靈活現的人物去諷刺自己對另一種美學的的追求與熱愛為另類諷刺文學開創了先河。他在一個封建思想極其落後的時代,走在了民族的最前沿,創造了中國小說的又一大高峰,對中國小說發展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吳敬梓借用《儒林外史》傾訴了自己對世俗的看法,入木三分的刻畫了一幅又一幅被封建集權制度摧毀的知識分子,與稍晚問世的《紅樓夢》並列為中國小說史的巔峰之作。

《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典型書中的典型人物

在中外名著中,大師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筆下的阿巴貢、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果戈裡筆下的潑留希金併成為世界四大吝嗇鬼,而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也是一個活脫脫的典型吝嗇鬼。

書中就在他在死亡的邊緣還不忘,伸直兩根指頭告訴家人兩根燈芯太費油,直到一根燈芯吹滅,他才“安然”的兩眼一閉死去了。他是在鄉紳階層的一類人物的象徵,一生節儉甚至是吝嗇,他帶著當時人民奴隸性的一方面,更是一個悲劇人物,被統治階級無情捉弄的的典型代表。

書中對科舉制度的批判更是人盡皆知,他塑造了一個高中語文課本的“玩笑人物”——范進中舉。范進五十四歲二十多次童試考得一個秀才,並又在鄉試中獲得舉人,但興奮之餘卻成了瘋子。吳敬梓用犀利的筆為武器,鞭打了科舉制度的本質。描寫了一群長著科舉制的毒瘤的人,無情揭穿了虛偽的假名士。儘管在書中以明代為背景,可是它卻反映了封建制度這一個大時代的腐朽。

《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吳敬梓真乃“安徽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不是姚鼑,是全椒的吳敬梓。”

沈從文曾說,一本小說讀完之後,並不是要去計較裡面的情節,而是去看他塑造了一個什麼麼樣子的人物,塑造的是否成功。

《儒林外史》中在人物塑造上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秉承著真實為最高原則,情景事件合情合理。縱使書中有眾多的反面人物,他們的存在也不是臉譜似的描述,身上總有讓讀者可取之處。范進、荀玫的變化跟隨自己的地位而變化,匡超人、也是堅持初心,不改本色。

吳敬梓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一成不變或者是用模具刻出來的,而是靈動的、複雜的、耐人尋味的,更值得去細細品讀的。

《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獨有藝術特色的先河,襯出作品不一般的主題

《儒林外史》有著近四十萬字,被人們歸納為長篇小說,但是它的結構與長篇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部將長短篇結合起來的藝術作品。全書中打破了以一個、兩個主人公為線索,《儒林外史》中沒有一成不變的人物和故事框架存在。它把人物、故事分為一個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故事都有自己的主人公並且在結束時會引出下一個故事。短篇的合集之外,它也是一個用大致的時間線作為線索,把揭露封建制度下的讀書人的精神狀態和造成的社會弊端作為書中的明確主題。

吳敬梓在書中用了大量白描手法,去尊重描寫對象真實性和規律發展的客觀性,而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因素去扭曲人性、不分善惡。典型的馬二,他是一個對科舉制瘋狂的人,這類人是吳敬梓厭惡至極的人。但是馬二在書中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自己性格與命運的人,吳敬梓給了他一副文人的熱心腸、正直樸實的性格。

吳敬梓對於不同的諷刺對象也用了不同的諷刺方法,他讓人物不斷用自己的行動去揭穿自己的謊言。嚴監生說“不佔鄉里一絲一毫的便宜”話音剛落,就命令小吏搶佔了鄰居家的豬。是一種可笑的嘴上一套行動一套的鄙視,矛盾的寫法將當時社會上這種人臉上的面具不留情的撕下。

《儒林外史》:一代大師的諷刺佳話

所有揭示社會、批判時政的著作,都不是一味地否定一切,罵倒一切。,而是有自己對具體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把握對了諷刺程度的大小和諷刺方式的轉換。加以適當的運用誇張的手法,可以讓讀者對書中的每個人人物產生恥笑,抱有一種憐憫、可笑的態度。嚴監生的家產“十萬多陰涼”、“米爛陳倉,牛羊成群”,卻不捨得在自己病危的時候花一點一樣去買些人參做藥引子:而他死前那兩個指頭成為了一本書最為經典之處。把生活中的節儉無限放大,在現實的基礎上,去不斷揭示人性的沒有底線。而正是源於這種現實中夾雜著的誇張效果,才能塑造出巨大的藝術效果。

“諷刺的生命是真實”吳敬梓熟悉他生長的時代,瞭解社會背景的複雜與腐敗。科舉制度像一場沒有藥可以治的瘟疫,在整個社會風靡,害死了諸多知識分子的心靈。他從一般的生活現象中挖掘了不尋常的本質,在人們所憧憬的官宦之路上看到了醜惡的一面。

《儒林外史》用明清時期最簡單的生活中的現象去震撼人們的靈魂、驚醒人們的仕途人性邪惡之夢。這也是此書一出,就被廣泛手抄傳世,這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在裡面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