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西方鄉坤:《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之比較

中西方鄉坤:《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之比較

作為中西方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形象,雖然有著各自身份背景下的不同地位,但是卻有著相互對應的各種形象,比如本文將要談到的“鄉紳”人物形象。鄉紳指的是在地方上有錢、有文化、有聲望的一種社會階層的代表,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種特有的階層,但在《傲慢與偏見》當中,可以發現,有著與《儒林外史》中鄉紳形象對應的人物形象,因此本文統稱為“鄉紳”。

一、 《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的相同點

《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的創作年代相差無幾,而且同屬於現實主義小說,自然對社會階層的描繪更加細節,因此,從兩本著作的鄉紳形象對比之中,可以發現兩者鄉紳形象的一些相同點。

1、鄉紳形象定位相同:都具有較高社會地位

鄉紳的定義,就是一種社會地位較高的,在鄉村社會當中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社會階層,那麼自然而然,在《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當中,

鄉紳形象都屬於此種定位,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

特別是在《儒林外史》當中,范進作為一個鄉紳,可以憑藉自己的身份干預地方的政治活動,可以從中瞥見,范進的社會地位之高。在《儒林外史》中,有描寫到,在滕和尚受人誣陷入獄時,已經成為舉人的范進在為他求情之後,知縣馬上派人放人了,從這件事情當中,就可以瞭解到范進的鄉紳身份,的確是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的。

中西方鄉坤:《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之比較

在《傲慢與偏見》當中,也可以體現“凱瑟琳夫人”這一鄉紳身份的社會地位之高。凱瑟琳夫人並沒有擔任任何的官員職位,但是卻也可以插手一些政治事務。因此,凱瑟琳夫人其實和范進屬於同一種人物形象,那就是在地方社會地位較高,可以插手一些當地的政治事務。

2、經濟實力方面:都屬於鄉村社會中比較富有的階層

再者,不管是《儒林外史》也好,還是《傲慢與偏見》也好,裡面的鄉紳形象,實際上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才可以稱之為“鄉紳”。鄉紳較高的社會地位,不僅體現在他們對當地管理事務的插手之上,還體現在他們較高的經濟實力層面之上。

《儒林外史》當中的張靜齋,就是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鄉紳”形象。張靜齋,實際上只是一個舉人身份,遠遠比不上一些有名的鹽商,但是他的舉人身份,可以給他帶來一定的經濟實力,他在范進中舉之後,送的賀禮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出他自身的經濟實力。

《傲慢與偏見》當中的凱瑟琳家的富貴,比中國封建社會的“張靜齋”實際上還要上一個檔次。當威廉爵士進到凱瑟琳家之後,作者用皇宮的富貴氣派來比喻凱瑟琳家的富裕,雖然有誇張手法,但是其經濟實力也不可小覷,可見,凱瑟琳的確是鄉紳當中的富裕階層,這經濟實力也是鄉紳形象的共同特點。

中西方鄉坤:《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之比較

3、文化水平方面:鄉紳們文化活動豐富

最後,文化水平較高也是《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當中的鄉紳的共同特點。政治地位較高,經濟實力也有了一定的保障,那麼鄉紳的文化水平也一定要與之匹配,因此他們的文化活動也會更加的豐富。

在《儒林外史》當中,莊紹光就是文化鄉紳的人物代表之一。莊紹光出生於書香門第,是書中少有的正面人物,他在俗世的紛紛擾擾中選擇堅守自己的人生境界,最後不得不“隱居”之後,莊紹光反而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最高水平。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儒林外史》當中的鄉紳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都是有一定境界的,就算是以“范進”和“張靜齋”這樣的俗人為代表,他們的文化水平也都達到了舉人之上。

而在《傲慢與偏見》當中,各類鄉紳對文化活動的重視更加突出。在這本著作當中,主人公伊麗莎白作為一個鄉紳家的女兒,也是自小就接受較多的文化教育

,必要的話還要接受許多文化活動的薰陶。因此,從文化水平這一方面來看,這兩本著作當中的鄉紳形象,都是當地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人物代表。

二、 《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的區別

雖然有以上的這些共同點,但作為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當中的鄉紳形象,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他們的身份屬性、行為偏向和道德屬性來理解。

中西方鄉坤:《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之比較

1、不同社會制度下的身份屬性偏向存在區別

首先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下,中國封建社會的鄉紳和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鄉紳的身份地位,還是有著一定的差別的。具體來說,中國封建社會的鄉紳以政治地位為主導,而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鄉紳以經濟地位為主導。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政治地位,主要是靠科舉制度來獲得,因此在《儒林外史》當中,各類鄉紳的政治地位,也都是來自於科舉制度。在科舉制度的主導下,中了舉人,或者是當官的鄉紳,地位遠遠高於僅僅只有經濟實力的地方鄉紳。比如范進這一人物形象,在中了舉人之後,就脫離了下層群眾的地位,這說明了在中國封建社會當中,鄉紳的社會地位其實是靠政治地位所主導的。

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鄉紳的經濟實力,也決定了資本才是鄉紳地位的決定力量。在《傲慢與偏見》當中,基本上所有鄉紳的政治頭銜都不是很高,但是卻有著十分令人矚目的經濟水平。書中的盧卡斯爵士靠經商的積蓄成為了爵士,擁有了鄉紳地位;柯林斯也是因為作為一名教士,有著不菲的收入,才能擁有鄉紳地位。因此,從書中的描寫來看,英國的鄉紳,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其經濟實力。

2、不同思想文化下的行為屬性偏向存在區別

在不同的社會體制當中,也會形成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而在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的影響下,中國鄉紳和英國鄉紳的行為屬性偏向,也有所不同。這主要體現在中國儒家思想主導下的鄉紳行為,更偏向社會性和入世,而英國鄉紳受西方古典哲學“自我”思想的影響,更具有個性化的行為特點。

中西方鄉坤:《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之比較

《儒林外史》當中的張靜齋,本來與政治毫無關係,但是面對一些地方事務時,也會插手管理,范進在面對滕和尚受人陷害之時,也會插手幫助,這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下鄉紳形象的社會性特徵和社會性行為特點。如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封建社會下的鄉紳,受儒家思想影響頗重,入世理念較重。

《傲慢與偏見》當中的達西,就是非常受紳士思想所影響的一個鄉紳人物形象代表。達西並不在乎他能為社會做多少貢獻,他只在乎自己的事情,在乎自己的妹妹,而不理會別人對他的誤解。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英國的鄉紳行為更具有“自我性”。

3、不同社會觀念下的道德屬性偏向存在區別

其次,就是在不同社會觀念下,《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當中的鄉紳形象的道德偏向都有所不同。《儒林外史》當中所塑造的鄉紳形象,大部分都是一些品德有一定的瑕疵的鄉紳,而《傲慢與偏見》當中的鄉紳形象都是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當中的張靜齋等人,就是惡劣鄉紳形象的代表。在范進有難之時不幫忙,而在其中舉人之後連忙送來賀禮,體現了此人物形象的踩低捧高的惡劣品質。這主要是因為《孟子》中曾經記載“為富不仁”這一說法,因此古代的文學作品,在刻畫鄉紳形象時,也會受到這一觀念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而《傲慢與偏見》當中的達西,雖然性格比較高傲,具有一定的缺點,但是也比較慷慨豪爽,甚至還在平時都接濟一下窮人,完全可以體現達西等人的助人為樂之心。這也主要是因為作者對鄉紳形象的尊敬,而且這是當時英國社會的普遍社會觀念,就是認為鄉紳是值得受人尊敬的一個階級。

中西方鄉坤:《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中鄉紳形象之比較

三、總結

綜上所述,《儒林外史》和《傲慢與偏見》當中的鄉紳形象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和文化水平都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這兩本著作當中的鄉紳形象可以對應起來。但因為各自生活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區別,因此兩本著作當中鄉紳形象的道德屬性偏向、身份屬性偏向和行為屬性偏向都有著一定的差別。雖然兩本著作當中的人物形象有著一定的差別,但卻都是當時時代下的社會流行觀念在文學作品當中的體現,是有著一定的歷史背景的。

參考文獻:

1、《儒林外史》

2、《傲慢與偏見》

3、《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