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牛浦郎:愛讀書的少年郎何以淪為大騙子


《儒林外史》中有兩位貧寒家庭出身的少年,出場時好學勤快,令讀者眼前一亮,感覺入灰暗社會中一方亮色。然後,卻一步一步讓人生厭,到最後已是面目全非。一個是匡超人,另一個就是牛浦郎。


《儒林外史》牛浦郎:愛讀書的少年郎何以淪為大騙子

山間小廟甘露寺裡,韋馱佛像旁琉璃燈散出微弱的光,一個鄉間少年倚著香案在讀書,讀到深夜。這位讀書郎就是小牛同學。甘露寺唯一的和尚,極為友善(和尚本就應該是友善的吧,雖然書中不乏惡和善),見小牛同學如此好學,甚是喜愛,就讓他到內屋桌子上讀書,小牛同學這回讀起來舒坦多了。和尚看看他讀的書,原是一本粗糙的打油詩之類的詩集,就鼓勵他好好讀,答應到時候送小牛兩本詩集。


《儒林外史》牛浦郎:愛讀書的少年郎何以淪為大騙子

和尚在村裡忙著沒有馬上給小牛兩本詩集,小牛同學居然趁和尚不在廟裡,自己踅進和尚居室,翻箱倒櫃,找到一個上鎖的箱子,兩手一抻,就打開了鎖。平水君不明白,那鎖怎麼就那麼容易打開,純粹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啊。木心先生說,“從前的鎖,精美有樣子,你鎖了,我就懂了”。哎,碰到小牛同學這樣的人,你鎖了,我懂,可我依然暴力打開。

箱子裡是兩本詩集,是當時名士詩人牛布衣的詩集。牛布衣客死甘露寺,得到和尚的照顧,臨死委託和尚替他保管一生的心血之作。小牛同學一看這兩本詩集,就動歪心思了:自己姓牛,這詩集上寫的也姓牛,乾脆,據為己有,從此自己就搖身一變,變成詩人牛布衣得了。

讀到這裡,說實在的。我以為只是小牛同學,慕名人家的學問,把自己的名字改一改,這也無妨。沒想到,這小牛就到集市上找刻印章的師傅,篆一枚印章“牛布衣印”。那刻印者耳聞牛布衣的大名只是不曾見過,見到眼前一個少年居然就是牛布衣,大為驚訝,預約要去登門拜訪。

這樣容易暴露及其危險的事情,小牛同學居然感覺甚為享受,洋洋自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真是厚顏無恥!

從此,小牛同學就想著如何混出名流人士的派了。他在甘露寺山門上貼一張告示,“牛布衣寓居此處”,來結交權貴,攀結權貴。索性,他把甘露寺裡的香爐等物拿去當了作路費,走上了冒名頂替,招搖撞騙之路。

小牛同學遇到大言不慚的清客牛玉圃,同是姓牛,就認做了人家的侄孫子。因為被叔公牛玉圃說了幾句,含恨在心,騙叔公去挑破他主人的陰私, 牛玉圃因此惹怒主人被打發出門。哈哈,牛玉圃這個油條滑子怎麼也不會想到,居然跌在一個剛剛起步的小騙子手裡。

香燭店裡走出來的小牛布衣,此刻不僅僅是貪圖虛榮的小騙了,已經練就了心狠手辣和一副老臉皮。雖然,他被惱羞成怒的“叔公”牛玉圃胖揍一頓,剝光衣服,扔在糞窖子邊。驚心動魄的一幕,沒能讓小牛同學醒悟,而是將“騙”字繼續到底。繼續騙,贏得尊重,騙說自己沒有結過親,招贅成了黃家的女婿,家裡已婚的貧賤妻子,管她呢,只要自己快活就好。

牛浦郎,“牛布衣”,他的名字履歷是冒充的,兩本詩集是冒充的,秀才身份是冒充的,做黃家女婿也是騙來的。他步步撒謊,處處騙人,每日裡藉著講詩為名,各處招搖矇騙,居然也“弄起幾個錢來”。一個愛慕虛榮的讀書人,每次只要運用騙術,便能夠得到虛榮滿足,生活和社會都在給年輕人某種暗示和某種鍛鍊,終於在不長的時間內完成了一個既無情義又無廉恥的卑微靈魂的塑造。

忽然想到當今時代,如牛浦郎之輩難道絕跡了嗎?不,沒有。

造假文憑者,不就是一個個牛浦郎揣著偷來的詩集,佔為己有嗎?

學術造假者,騙來高學歷,不也是一個個牛浦郎搖身一變成了牛布衣嗎?

還有種種造假行為,又是因為什麼?一念之差的造假,騙取的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身份證識別,人臉識別,高曝光的現在,牛浦郎再膽大,無論如何也不敢自稱牛布衣的。


《儒林外史》牛浦郎:愛讀書的少年郎何以淪為大騙子

假的,站不住


《儒林外史》牛浦郎:愛讀書的少年郎何以淪為大騙子

停止作弊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