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儒林外史》這部號稱代表了中國古代諷刺文學最高峰的小說,可以說是寫盡了古代文人的千姿百態。

書中,有不問世事的隱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小人,他們或一生正直善良,或一世虛情假意。

但還有一個人,他少年成名,仕途順遂,一生遇貴人無數。他是人人欣賞的好兒郎,同時,也是人人唾罵的壞胚子。

這個人就是匡超人,一個集大善與大惡於一身的矛盾統一體。

很多人對《儒林外史》的認識都來自於“范進中舉”,對匡超人並沒有太多印象。但事實上,匡超人在整部作品中不僅所佔篇幅重大,而且地位相當重要,可以說匡超人這個人設所代表的不止是他本人,他還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發展與落寞。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1.好人匡超人

匡超人是一個好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具備了好人的全部特徵。

首先,他出身貧寒,卻孝心感人

匡超人的父母祖祖輩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沒知識,沒頭腦,更沒有錢。到了匡超人這一代,經濟狀況非但沒有改觀,反而比以前更加窮困潦倒。

匡超人今已二十二歲,因為家窮,至今尚未娶妻,這在當時絕對是大齡剩男了。不僅如此,匡超人的教育程度也不高,只上過幾年學就輟學了,連個童生都算不上。

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匡超人跟著一個賣柴的客人來到了省城,在柴行裡做會計。誰知客人折了本,就打發匡超人離開了。但回家的路途遙遠,自己又兩手空空,沒有辦法,匡超人只得四處流浪,以拆字這種下等的職業勉強活命。

幸好遇到馬二先生,見他可憐,資助了一些銀兩和棉衣,匡超人才得以順利返家。

匡超人在外地時,從一同鄉處得知父親中風癱瘓,悲憤不已,痛恨自己無能,不能回去伺候父親,禽獸不如。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裡,匡超人都沒來得及休息,就跑到父親跟前,磕頭問安。

當晚就在父親身邊睡下,日夜伺候父親起居,就連大小便都親力親為。為了讓父親舒舒服服地出恭,匡超人直接讓父親橫躺在床上,中間放一瓦盆,自己跪在地上,兩肩託著父親的雙腿,一點也不嫌棄父親出恭時的氣味難聞。

不僅如此,父親出恭後的瓦盆,也是匡超人拿出去清洗。不讓母親碰上半分,擔心氣味會傷了母親脾胃。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其次,他聰明機智,且努力上進

靠著馬二先生資助的十兩銀子,匡超人到家的第二天就去集市買了幾口豬,和一斗黃豆。先把豬挑出一個殺了,洗燙乾淨,拿到集市上去賣。賣完之後,又趕緊回到家把黃豆磨成豆腐,再拿到集市換錢。一天從早玩到晚,沒有一點空閒,但即便如此,匡超人仍不忘馬二先生的教誨,努力讀書。每天晚上伺候父親歇息了,匡超人就把燈盞裝滿油,挑燈夜讀到四更才睡。結果還沒睡多久,又要起來殺豬、磨豆腐。

但不管生活的負擔多重,匡超人從不叫苦叫累,不管父母多麼沒本事,匡超人也從未埋怨過他們,更加沒有覺得父母是累贅。

匡超人的孝順和勤奮傳到了當地知縣的耳朵裡,知縣鼓勵匡超人應考,並資助了他考試的資費。匡超人照做了,沒想到竟考過了。複試兩次,又是第一名。而後繼續參加府考、院考,均又高中。

從此匡超人正式走向仕途,並在風雲變幻的官場上,一路順風順水。

雖然,匡超人的成功少不了知縣的多次提攜,但如果不是他本人聰慧過人,且努力上進,別人就算有心拉他一把,也找不到他的手在哪裡。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最後,他為人敦厚,待人有禮

匡超人的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人,雖然沒有給他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但也一直儘自己最大努力把他培養成一個好人。

從小到大,匡超人都是一個謙恭有禮的人,平日碰到鄉里人,匡超人總是先打躬作揖。

不僅對待外人溫和有禮,對待家人更是如此。

匡超人的哥哥匡大因為父親身患重病,非但不照顧父親,還因為擔心被父母拖累,把家分了出去。面對哥哥的不孝,匡超人沒有說哥嫂半句不是,反而在自己生意賺錢之後,對他們多番幫襯。

家裡失火了,匡大隻顧著自己,收拾了房間裡的重要物品就趕緊躲了出去。而匡超人想的卻是隻要人沒事,別的都不打緊。大火下,他衝進房裡先把父親背了出來,又衝進去救了嫂子和母親,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而反觀哥哥,膽小怕事,又自私自利,哥倆一對比,匡超人的人品高下立現。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2. 壞人匡超人

父親去逝時叮囑匡超人不可得了勢就忘了本,不可貪圖富貴,攀高結貴。可是匡超人終究還是忘了父親的諄諄教誨,變成了一個壞人。

匡超人有多壞?

首先,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做官之後的匡超人變得驕傲自大起來,他開始處處吹噓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比如,匡超人在船上遇到了牛布衣,而牛布衣又和馬二先生是好友。

因為都是文人,兩個人說話中不覺就聊到了文學上。

匡超人不等別人問他,就搶先說:“我的文名也是夠了,每回一出文章,書店定要賣掉一萬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的客人,都爭著買,只愁買不到手。還有個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經翻刻過三次了。不瞞兩位先生,此五省讀書的人,家家書案上供著的都是我的神位。”

說到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馬二先生,匡超人也是極盡奚落,說:“馬二先生也是我的好友,他的文章理法有餘,才氣不足,所以出的書銷量總是不行。書要是寫的不好,賣不出去,書店就要賠本。只有我的書,不僅國內暢銷,連外國都有的!”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其次,他忘恩負義,冷漠虛偽

朋友潘三雖是混世之人,但對匡超人卻是親如手足,不僅多次幫助解決經濟困難,甚至還幫他做媒娶親,並在匡超人結婚時贈送了他二百兩銀子讓他置辦家業。

而後,潘三因犯事入獄。身在大牢的他聽說匡超人做了官,就託人想見匡超人一面,一來敘敘舊,二來也希望匡超人看在兄弟情誼上能夠幫自己一把。

可是當來人把潘三的話帶給匡超人時,匡超人非但不去看望,還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說:“不是我不願去看望他,而是今時不同往日,我如今做官了,官與民不同,官與犯人更加身份有別,我也是身不由己呀。”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最後,他拋妻棄子,無情無義

匡超人和鄭氏結婚之後,不久就生了一個女兒,一家三口生活美滿。但好景不長,很快匡超人就因為被再次啟用做官而露出了醜惡嘴臉。

他不顧妻子的哭鬧,強行把妻子送回了老家,理由是自己如今做了官,讓妻子住在孃家不體面。但自己現在也沒太多錢置辦家業,所以讓妻子回老家最好。這樣人生地不熟,就不會給自己丟臉。

送走妻子之後,匡超人就立即進京拜見了李給諫。當被問到是否娶妻,匡超人因怕自己娶了窮人的女兒會被老師嘲笑,就謊稱自己未曾娶妻。當李給諫要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紹給他,匡超人也沒有拒絕,他暗暗安慰自己:“戲文上的蔡狀元有了妻子不是也被招贅到牛相府了嗎,甚至還被傳為佳話,我這又算得了什麼。”

而後當他得知妻子鄭氏因過不慣鄉下生活,已生病去逝時,匡超人非但沒有覺得對不起妻子,反而認為妻子的死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事。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3. 我們都是匡超人

匡超人原本是一個上進青年,待人溫和有禮,重情重義,特別是他的孝順更是感天動地。但就是這樣一個無比良善的青年卻在做了官以後逐漸丟了初心,在虛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看到現在的匡超人,你很難把他和之前那個至純至孝的人聯繫在一起。可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這個虛偽、自私、冷漠的油膩青年就是匡超人。

很多人都對匡超人的黑化感到同情、惋惜,他曾經是多麼好的一個人啊,現在竟然也被社會腐蝕成了這副模樣。為了追求利益,為了擺脫命運,而逐漸泯滅了良知,成了一個滿口仁義道德,實則毫無道德可言的無恥小人。

可是,匡超人的墮落又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墮落,它更反映了整個時代的唯利是圖和和道德敗壞。

一個好的時代可以讓邪惡之人洗心革面,而一個衰落的時代也可以讓好人變壞。

而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匡超人的形象同樣具有十足的帶入感。

我們多少人曾經都像匡超人一般純真善良,可是,後來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次數多了,而慢慢變得虛假偽善。

多少人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逐漸失去了自己曾經擁有的東西;多少人在努力保持初心的路上,漸漸失去了初心;還有多少人在努力成為理想的自己中,最後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模樣。

成長就是一次次的改變,但如果改變讓自己離初心越來越遠,那麼這樣的改變又是否值得呢?如果改變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討厭,你又是否喜歡改變之後的自己呢?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是你了,你又是否還能找回最初的自己呢?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好人的墮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