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年),字雪巖,本名胡光墉,小名順官,清朝末年著名的大商人。胡雪巖出身貧寒,最初在一家錢莊做小夥計。他憑藉聰明勤快,很快贏得錢莊掌櫃的信任。後將錢莊產業全部留給了胡雪巖,成為了胡雪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胡雪巖頗具商業頭腦,又善於鑽營。特別是,結交到晚清大臣左宗棠後,心甘情願投靠左宗棠,為積極為左宗棠效力。左宗棠在調任陝甘總督後,胡雪巖開始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替清政府向洋人借債,以籌措軍餉和用於訂購軍火之用,為左宗棠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胡雪巖也憑藉左宗棠的關照,被朝廷加封紅頂,賞穿黃馬褂,成為煊赫一時的“紅頂商人”。

李鴻章主張建立強大的海防力量,對付西方列強進攻,於是大力建設北洋水師。而左宗棠認為中國的安危,在於穩定內陸,防備外國入侵,故提出陸防論。李鴻章在籌備海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左宗棠發生了利益衝突。李鴻章無法容忍左宗棠從自己口中爭奪利益,決心與之一戰,他的目標是打垮左宗棠,並決定從左宗棠的最得力的助手胡雪巖下手。於是,李鴻章開始派盛宣懷著力調查胡雪巖,準備尋找機會。作為李鴻章重要幕僚的盛宣懷,同時還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大商人,和胡雪巖是同行。所謂同行是冤家,即使沒有李鴻章的授意,他也很想同胡雪巖鬥一鬥。所以歷史上流傳“盛宣懷氣死胡雪巖”的說法。

二、誤囤生絲 生絲原是清朝傳統的大宗出口物資,利潤豐厚,胡雪巖經營生絲出口也是多年。但是在西方列強的打壓下,生絲出口生意大不如前,特別是,上海的外商掌握絲價主動權,低價收購,讓胡雪巖吃了很多吃虧。於是,他聯合一批中小商人,一起對付洋人,企圖扭轉被動局面。經過深思熟慮後,胡雪巖決定通過控制貨源與外商一較高一。隨後,胡雪巖開始大量收購生絲,誓言讓洋商們“欲買一斤而莫得”。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年上海發生了金融危機,又加上中法戰爭爆發,造成國際市場生絲價格開始下跌。洋商們此時也趁火打劫,對外宣稱不再做生絲生意。在一系列突發情況的打擊下,生絲價格急劇下跌。最終,為了儘快出清手上囤積的生絲,胡雪巖不得不將高價收購的生絲賤賣給洋商。這次生意的失敗,對胡雪巖來說是一次致命打擊,他所經營的錢莊、典當,也因資金無法週轉而相繼停業。真可謂:棋錯一招,滿盤皆輸。

此時,看到機會的李鴻章更是落井下石,立刻授意手下人,散佈胡雪巖經營不利的消息,煽動錢莊儲戶擠兌。在李鴻章等的打擊控制下,胡雪巖賴以週轉的大量官款被完全掐斷,他的事業走上了絕路。而打擊接踵而來,胡雪巖在為清政府向洋人貸款時收取回扣一事敗露,令清政府震怒,下令查抄他的家產,並就地革職。清光緒十一年十一月,胡雪巖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胡氏的商業大廈,頃刻之間轟然倒塌。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胡雪巖的敗落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他過分依靠官場勢力,最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胡雪巖一生最大的靠山是左宗棠,左宗棠也是因為胡雪巖的有力支持,才順利成就了一些大的功勳。但是左宗棠與李鴻章積怨頗深,勢如水火。這種鬥爭必然會波及到胡雪巖的事業。總之,胡雪巖的失敗,既是那個年代民族的悲劇,也是他個人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