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逆行!曾抗擊非典、汶川地震、埃博拉病毒,這位白衣戰士又奮戰在抗疫一線

【武漢戰疫·一線見聞】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季春紅 蔡琳

“46床患者鄧大爺氣道痰液過多,嚴重影響呼吸,血氧飽和度下降得厲害,急需插管吸痰”“他鼻中隔彎曲嚴重,插管非常困難,讓我上吧”……3月17日上午,在火神山醫院七科一病區病房裡,陳紅聽到呼叫,就一路小跑趕到病房。

北部戰區總醫院麻醉科主任護師陳紅是一位有著39年軍齡、35年護齡的白衣戰士。在抗擊非典、汶川地震救災、抗擊“埃博拉”戰場上,她一直衝鋒在前,如今57歲的陳紅又出現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

“我有經驗,讓我上”

“我是軍人,我請戰馳援武漢!我是黨員,我請戰馳援武漢!我有經驗,我請戰出征武漢!”時間倒撥到今年大年初一早上,除夕夜得知三支軍醫大學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的消息,陳紅第一個把寫有3條理由的請戰書,送到了醫院負責人手上。

這一幕,與陳紅2003年請戰趕赴小湯山抗擊“非典”、2008年請戰奔赴汶川抗震救災、2014年遠赴非洲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時的情景十分相似。

遞交請戰書後,陳紅緊急準備出征的物資,翻看“抗非”、“抗埃”日記,整理出了個人防護裝備穿脫細節及患者救治流程。緊急籌備期間,她主動擔起了醫療隊總護士長角色,嚴格要求和規範護理人員防護和操作、組織護理防護訓練考核。

2月2日,陳紅隨醫療隊飛抵武漢,入住賓館放下背囊後,就首批進入火神山醫院,指出上百個關係到患者救治能否進行、醫院人員是否安全的問題。2月4日上午,火神山醫院接收首批確診患者,為消除部分醫護人員的心理恐懼,她不顧疲勞,做好自身防護後,自己首先走進病房。

57歲的陳紅,是火神山醫院護理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隊員。她榮立過二等功、榮獲過“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被表彰為“埃博拉疫情防控先進個人”。有人問她,本來可以等著功成身退,為什麼又第四度請戰出征戰疫情?陳紅的回答很實在:“我比大多數人都有經驗,我去就多一分希望、少一分風險!”

危急時刻衝鋒陷陣

46床的鄧大爺是一名重症患者,氣管內痰液較多,嚴重影響正常呼吸。3月14日中午,鄧大爺呼吸困難,臉色青紫,血氧飽和度很快下降到了70%。

值班的年輕護士拿著吸痰管,從鼻腔插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剛領完醫療耗材的陳紅來不及吃午飯,從對講機裡聽到呼叫後,便緊急穿戴防護裝備,進入病房給鄧大爺插管吸痰,她拿著吸痰管試了幾次,都感覺鼻腔裡面阻礙,用應急小手電照射檢查才發現原來鄧大爺“鼻中隔”彎曲嚴重,鼻腔插管相當困難。

“大爺,我給您吸痰,您配合我一下,我輕輕地吸。”陳紅仔細查看後,發現鼻腔稍上位置沒被擋住,她拿著吸痰管稍微向上傾斜,便順利插了進去,直達氣管深部開始吸痰。隨著大量痰液被吸出,鄧大爺呼吸逐步恢復正常,血氧飽和度也隨著回升到了95%。

3天后,鄧大爺又被痰液阻礙了呼吸,情況比上次還要危急,陳紅只好再次“出手”,經過短時快速吸痰,患者呼吸音變得清晰,血氧飽和度也升至98%,最終化險為夷。

氣管插管和吸痰風險性很高,如果此時患者咳嗽噴出飛沫,極易導致醫務人員受到感染。但面對生死等危急時刻,陳紅每次都有勇氣選擇衝鋒陷陣。

陳紅還記得第一次進入利比里亞“埃博拉”確診患者病房時,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癱軟在床上,枕邊一灘嘔吐物,全身除了紙尿褲什麼都沒穿,“水樣便”順著腿流到了床單上。眼前的紙尿褲,其實就是“儲存”埃博拉的病毒庫。正在大家遲疑時,陳紅和戰友張怡異口同聲地請戰。她倆快步上前,取下紙尿褲、清理糞便、消毒包紮,全程不過10分鐘。世衛組織官員向她倆豎起大拇指說:“中國護士,OK!”

敢於衝鋒陷陣的底氣是什麼?陳紅說,是自己10多年在手術室和ICU重症監護室做護士長練就的過硬技能,是抗擊“非典”時形成的護理操作規範。

護理患者就像侍候親人

“丁奶奶,您想排便啊?別動,我抱您下床……”3月18日上午,陳紅剛進“紅區”查房,走到37床患者房間,發現91歲的丁奶奶往床邊挪身體。陳紅感覺老奶奶想排便,便呼叫值班護士前來幫忙。她倆協力把丁奶奶抱下床,扶著坐到便器椅上。丁奶奶排便之後,陳紅又幫她清洗,細心勁兒就跟女兒侍候媽媽一樣。

“丁奶奶比我媽媽年齡還大,必須像親媽一樣侍候!”陳紅告訴記者,多年以前,她媽媽患“出血熱”住院。正在醫院實習的陳紅為了護理媽媽,硬是在短時間內練就了全套防護裝備穿脫技能、掌握了護理操作規範。

“傳染病房的患者,沒有親人陪護,最需要的就是親情呵護。”陳紅一直在這麼做。2月14日,病區收治了一位84歲高齡、全身癱瘓不能說話的女性患者,當時患者身體極度衰弱,眼睛都抬不起,體溫38.6℃。檢查發現老人無法進食、無法排洩,她馬上為老人導尿、下胃管。為了及時保證老人營養補給,她又立即與後方醫院營養科聯繫,請營養科專家針對老人病情制定營養配方。

像這樣把患者當親人的精心護理,陳紅不僅自己做,也指導感染七科護士們這樣做。她說,在這種特殊的病房裡,沒有護工、沒有家人陪護,醫護人員就是患者唯一的親人!她要求所有護士都把患者當親人一樣對待,精心護理耐心侍候,安慰鼓勵他們增強信心,配合醫生治療,醫患相處的像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