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麼會建議唐肅宗遷都南京?

江東汪郎


李白建議唐肅宗遷都南京,從後人看來,這根本是個餿點子,簡直是無稽之談,結果可想而知,李白因此下了大獄,差一點丟了性命。李白為什麼會主張遷都南京呢,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有政治的解釋,也有文學的解釋。當然,歸根結底就是源於李白與金陵的情有獨鍾及李白的金陵情節。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等稱呼,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唐朝“三絕”。李白其人生性豪爽,愛好旅遊喝酒作詩,現在我們大多人一說起李白,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的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靜夜思》大家耳熟能詳。其實李白一生一直有一個放不下的理想,那就是李白的從政抱負。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歷史上三國時期的東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還有五代十國的南唐,明朝洪武建文年間,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都曾以南京為都城。南京也是被作為都城次數最多的城市。在唐朝,南京其實叫金陵,作為一座荒廢的前朝都城,只是一座破敗不堪的小城,遠沒有現代的繁華。但南京獨特的山水風光和跌宕起伏的六朝舊事,仍舊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騷客流連忘返。以李白、杜甫、杜牧為首,幾乎所有有名的唐代詩人都來過南京。眾多文人騷客之中,李白對南京感情尤甚。

唐開元十三年(725),李白25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此後十七年間曾多次到過金陵。秀麗的江南景色,優美的南京民歌,對詩人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李白曾寓居各地,在金陵停留的時間最長,其所作詩歌關於南京的近200首,題目包含“金陵”的就不下20首。唐開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來到南京壯遊,寫下《長幹行》、《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別》等詩作;天寶七年(748),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寶九年(750),這一階段,李白寫下大量詩作,其中以《登金陵鳳凰臺》、《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為著名;天寶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顥又一次來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離開。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詩作。“安史之亂”後,李白避居宣城,曾經以今高淳、溧水境內石臼湖、固城湖的風景作《丹陽湖詩》。

李白的足跡遍佈鐘山、鳳凰臺、冶城、白鷺洲、長幹裡等名勝古蹟。每一次都必定攜酒出行,金陵城中到處都有李白喜歡的酒店。在《金陵酒肆留別》中,李白生動地描繪出唐代南京酒店的面貌: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到南京後,因為天下聞名,來邀請李白赴宴的人絡繹不絕,李白也展示出了他非同一般的飲酒能力,往往一連喝上兩天一夜,都顧不上休息。李白為了喝到金陵春,甚至連信仰都可以拋棄了。有詩為證:“ 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 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因為酒,李白與南京結緣,南京也成了李白一生摯愛的地方。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打到了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一夥人往西蜀方向逃竄,在逃跑途中,其中太子李享負責長安、洛陽等地方,永王李璘負責江陵一帶。被“賜金放還”的李白,此時就在金陵一帶,渴望建功立業的他,加入了永王幕下,最終成了叛逆的一員。在叛亂平定後李白被下了大獄。幸好不久被御史中丞宋若思、崔渙救了出來,李白就在宋若思門下成了幕僚。他這篇《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就是以宋若思名義寫的。

“臣伏見金陵舊都,地稱天險。龍盤虎踞,開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圖霸跡,隱軫由存。咽喉控帶,縈錯如繡。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臣又聞湯及盤庚,五遷其邑,典謨訓誥,不以為非;衛文徙居楚丘,風人流詠。伏惟陛下因萬人之蕩析,乘六合之譸張,去扶風萬有一危之近邦,就金陵太山必安之成策。苟利於物,斷在宸衷。” 在《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中,李白大大誇讚了南京“地稱天險”,“六代皇居,無福斯在”,並建議把國都建立於此。

喜歡一個城市甚至認為可以立都,足見李白對南京的感情之深。只不過當時的南京,在經歷了六朝繁華後,早已是被隋軍一把大火燒掉的“廢都”,由於其在南北分裂時的特殊地位,在兩三百年時間一直遭到建幫長安的隋、唐兩朝的“特殊照顧”。焚燒、毀城、降低行政級別……一代帝都變成了“六代豪華春去也”的小城。


遙望古今


完全是李白個人對金陵(南京)的喜愛!

李白在安史之亂之前至少去過四次金陵。要知道大唐長安在當時可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為何李白唯獨對金陵如此中意?這就離不開一樣東西—金陵酒。



李白一生為後世留詩1000餘首,有關於酒的就有兩百多首。在《金陵酒肆留別》中,李白生動地描繪出唐代南京酒店的面貌: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酒仙李白對酒的熱愛大於一切(包括家人與妻子),一年360天皆爛醉如泥,且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李白最為喜愛的就是金陵酒!

堂上三千珠履客, 甕中百斛金陵春。

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

酒往往最能烘托出一個人最真實的情感,所以在安史之亂後,為了給肅宗找到一個更為穩妥的“根據地”,金陵自然成為遷都的不二之選。李白更是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金陵三首》盛衰對照手法,抒寫興亡之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一下。


老牛說老牛看


大家好,我是饞嘴的小紫薯,一個喜歡歷史的奇葩。

李白曾上書朝廷建議遷都南京,把南京作為唐朝的首都。

唐朝時候,南京叫金陵,不叫南京。

 

李白一生曾遊歷了大唐幾乎所有的疆域,從西域到四川,從三峽到江南,從中原到長安……。但在所有這些遊歷過的地區中,他似乎特別鍾愛金陵,金陵是他遊歷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地方。李白一生曾多次到過南京。李白豐富多采的一生,雄奇豪放的詩文,與南京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特別是南京的山川風物激發了詩人高昂的詩情,他曾遊覽和歌唱過南京的紫金山、玄武湖、鳳凰臺、勞勞亭、長幹裡、板橋浦等,據粗略統計,李白寫金陵的詩有近百首之多,甚至有統計說將近兩百首。

李白作為詩仙,人們大多聚焦於他的詩歌和酒量,其實李白一生一直心癢癢想從政一展抱負,為此提出過一些政治主張。遷都南京就是李白的主張之一,他對南京有種偏執的熱愛,先後兩次勸說唐肅宗兄弟將大唐都城遷到南京。

遷都南京的建議,是李白在757年提出的,當時也是唐肅宗至德二年。為此,他還特意給皇帝上書一封,不過李白當時並無什麼官職,所以他是借用了別人的名義,寫了《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其中寫道:“臣伏見金陵舊都,地稱天險。龍盤虎踞,開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圖霸跡,隱軫由存。咽喉控帶,縈錯如繡。……”將南京狠狠地吹捧讚揚了一番。

大唐,在很多人心裡是盛世,都城長安更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沒有之一。相比之下,當時還叫金陵的南京,卻只是個破落被刻意打壓的小城。李白是哪根筋打錯了,想要從長安遷都金陵?

這要說到那段被說爛了的歷史,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中,唐朝東西兩個都城先後陷落,玄宗跑到了成都去避難。太子李享半道上去了靈武,在那裡登基稱帝成了唐肅宗。而此時的李白,則成了玄宗另一個兒子永王的下屬。這個永王李璘,雖然是唐肅宗李享從小撫養大的,但是對李享當皇帝卻不太服,加上被一些人挑撥,就成了叛逆。

李白跟著永王李璘,也就成了叛逆的一員。所以,在叛亂平定後李白被下了大獄。幸好不久被御史中丞宋若思、崔渙救了出來,李白就在宋若思門下成了幕僚。他這篇《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就是以宋若思名義寫的。但這是李白個人真實的主張。

其實,在投靠永王李璘時,李白就給李璘提過定都南京的建議。建議李璘以南京為根據地,先穩定江東再北上討逆,謀取更大的收穫。但是李璘當時沒有聽取李白的建議。而這次,其實是李白第二次提出遷都南京。

這也不能全怪李白,他太喜歡金陵了,先後四次到金陵賴著不走,寫了100多首歌詠金陵的詩歌,尤其是描述金陵城的六朝古蹟,金陵也成為他筆下描寫最多的城市。可見,李白對金陵有種偏執的熱愛。

但是,李白忘了,在唐朝之前,定都金陵城的都是偏安的朝廷,東吳、東晉、宋朝、齊朝、梁朝、陳朝,都是隻擁有江南跨不出長江?李白還偏偏將這些都寫進了這份奏表中,想以此為實例來說服皇帝。他忘了唐朝是一個興起於北方,由北往南控制全國的政權。

以當時的形式,玄宗跑了,肅宗剛登基一年,北方淪陷區的人們都在盼著他組織軍隊收復失地呢?他要是再跑到南京避難,人心就散了,安祿山叛軍就真的鞏固江山,跟肅宗劃江而治了。

這還不算,李白還在奏表中建議,乾脆玄宗常駐成都,肅宗常駐南京,將來有事也好相互照應。這傻兄弟不知道自己揭了肅宗李享的傷疤呢?李享本來就是先斬後奏,玄宗不得不承認他的帝位,李享恨不得立刻把玄宗接回來握在手裡,按李白的意思這不是另立中央兩個山頭嘛?

所以,李白次表一上,下場可向而知。肅宗勃然大怒,好在沒有將他砍頭,只是發配夜郎。不過,李白命大,很快又遇到了大赦天下他被釋放了。

上元二年(761),史朝義作亂,李白決計再度從軍,不料半道病還,在《留別金陵崔侍御》的詩中長嘆道:“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金陵)。”

可嘆一代詩仙,終究還是不懂政治。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不喜勿噴,歡迎大家來討論。喜歡的可以點個關注,大家一起交流溝通。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