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你是否還記得從一個姑娘蛻變成母親的經歷?在這個期間所經歷的委屈、苦楚和磨難,是不是都還記憶猶新呢?每一個女性從女孩蛻變成母親之後,她們便越來越堅強,也形成了人們口中的“為母則剛”。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每一個女性在剛剛升級為媽媽之後,都被他人口中的完美媽媽所期待,對於新手媽媽來說這是巨大的壓力,她們也極力想要成為別人口中的“完美媽媽”,但是完美這個字眼太過於遙遠,有時候看似觸手可及、實則越掙扎越遙遠……

英國某精神分析師,曾經就母嬰關係理論提出“good enough”,這個詞翻譯過來就是剛剛好的意思。也就是說,父母親可以允許自己不那麼完美,只要剛剛好就足夠了。而每一個媽媽都不可能做到絕對性的完美,也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拿到滿分。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不完美的媽媽,有時候才是和孩子之間距離親暱的關鍵,如果媽媽太過完美的話,那麼和孩子之間產生的差距也將會越來越遙遠。當孩子用仰視的視角和母親交流的時候,這樣的親子關係能融洽?這樣的成長能充滿溫暖和幸福嗎?所以,媽媽不需要太過完美,只需要剛剛好就足夠了……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當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的媽媽。因為那個時候24小時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當清晨的雙眼還處於朦朧之際,媽媽首先反應的就是“肚子還在不在”,胎寶寶還動不動?眼裡、心裡、行動上,都是對胎寶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

孩子出生之後,我們是90分媽媽。那個時候,我們抱著他、輕輕地搖晃著,每一次抱抱的時候動作都格外輕細,生怕孩子被驚嚇、被大力傷害到了。

孩子2-6歲,我們是80分的媽媽,孩子6-11歲,我們是70分的媽媽……


然而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分數越來越低,甚至會變得不及格成為他人眼中的差勁媽媽。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成長,媽媽的分數也會越來越低,但是這個分數確是距離產生的“分數”。從剛開始的沒有距離,到後來的距離頗遠,這個距離不是疏遠、也不是不關心、更不是不照顧,而是我們缺少給孩子一個有距離的擁抱空間。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讓孩子在那個空間裡可以隨意摔倒然後再爬起來,這個時候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看到媽媽的能力。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信心,做好嘗試、探索、進步的空間,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本能,這種本能就跟愛孩子的方式一樣,在任何情況下、任何時間地點,我們對孩子的愛意都是出自於本能。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也要把教育當成一種本能,去拉進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提供自己的家長分數值。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故而,足夠優秀的媽媽,做得了保姆、也當得起保安,更能夠撐起一片天地,當孩子不懂、成長懵懂的時候,媽媽可以及時去輔導、去解開謎團,而不是這次期末考試必須拿個第幾名回來,媽媽也不能做一個充當結果的檢察官。教育孩子有時候要更注重過程,完美也好不完美也罷,養育的過程即是孩子的成長提煉,也是家長學習、修煉的一個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有的父母越教越優秀,而有的父母卻越教越差勁。

37歲的黃老師是一名優秀的高中老師,第二胎生了一對龍鳳胎,自此便停薪留在家裡面專心照顧孩子,她說“當了媽媽之後,整個世界都圍著孩子打轉……”

年輕的時候教育書籍佔據客廳,而如今書櫃案頭小說都換成了親子教養和食譜書,包括在意孩子的外表還要勝過自己。


黃老師還說“以前我想當A+媽媽,把學習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顧好,現在因為太忙,我總是對老大說快快快”。

有一次,黃老師覺得自己身體不太舒服,於是對大兒子說“媽媽要是發生了什麼狀況,一定要記得給XX打電話”,可是兒子聽到之後,一連氣說了十幾個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說什麼“我一定會好好吃飯,一定不會忘記寫作業”,原來黃老師的兒子認為媽媽生病都是自己做的不好導致的……

這個時候黃老師才意識到:“自己這個“A+”媽媽”的目標,給孩子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孩子的成長也太累、太累了……

所以說,父母不必太完美、也不必事事爭個滿分,只需要“剛剛好”就足夠了。那麼父母要如何拿捏好“剛剛好”這個度呢?

1、不迷信完美的B+媽媽懂得樂己才是基礎較量

想要當好超級A+媽媽太辛苦,甚至有時候還會難為自己成為噩夢。


事實上,不迷信完美的B+媽媽懂得樂己才是基礎較量,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礎沉澱。美國曾經有一份報道說得就是“超級媽媽”迷思的婦女,這類婦女最容易患上憂鬱症,尤其是那些在職場和家庭都想要完美的媽媽,比起那些拒絕完美媽媽迷思的婦女,要更容易出現抑鬱表現。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所以說,我們不要嚮往超級A+媽媽,做好不迷信完美的B+媽媽就足夠了。

2、不迷信完美的B+媽媽需要經營好自己

擺脫當完美媽媽的迷思是家庭幸福的起點。

因為太過完美的媽媽幾乎就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丈夫,在生活當中不僅自己身心疲憊,也失去了家庭和睦的溝通機遇,因為這類媽媽絕大多數的時候,都在想如何讓孩子優秀、聰明,卻忘記了對孩子最基礎的關懷和心靈感應。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作為媽媽,我們不要只陷入如何照顧好孩子、家庭的漩渦,照顧好孩子家庭的。孩子家庭的同時也要用心去經營好自己。不論何時何地家長永遠是孩子的榜樣、模仿對象,想要孩子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那麼父母首先就需要自己先變成這樣,讓這個榜樣在生活中去感化、去激勵孩子。

3、不迷信完美的B+媽媽“夠好”就好


不迷信完美的B+媽媽也不需要事事完美,“夠好”就好,保持一個良好的樂觀心態。

有時候適當地表現無知,會讓孩子更容易接納一些,因為孩子心目中自己面對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長,而是和自己一樣“無知”的求學分子。明明孩子求學的問題很簡單,父母也仍需保持出不懂的姿態,告訴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加以適當地引導,讓孩子在這個問題的探究裡多思考、多動手動腦。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相反的是,如果孩子拿一道作業題問你,而你下意識地就告訴孩子答案了,孩子就覺得“哦,原來這麼簡單就可以得到答案”。日後就會拿“我不會做”去求解,讓父母告知答案。正確的做法是明確告訴孩子:“不會沒關係,媽媽(爸爸)小時候也不會,我們學會就好了”,讓孩子知道不會需要學習,而不是“不會”就可以理所應當地獲取答案……

4、不以孩子做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不以孩子做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這是父母必備的一種修養和愛孩子方式。

比如,你現在非常睏倦想要睡覺了,但孩子卻還在一旁玩得快心極了,這個時候家長會要求孩子早點入睡,以達到自己可以休息目的。實際上,這層意思上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早睡早起,但父母的表現方式卻有些欠妥。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比如說:“爸爸明天還要上班,媽媽也累了一天,你們趕緊上床睡覺”但在孩子的眼裡,他們並不領情,因為他們認為爸爸媽媽只不過想早睡才那麼說的,激起孩子反抗心的同時,同時還認為父母自私不懂得關心自己。

如果父母無法屢清楚所做目的,是孩子的需求還是自己的需求,那麼就很容易和孩子之間出現距離感,足夠好的父母一定能夠及時察覺,並以恰當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在煩躁和憤怒的時候,可以找個人來接替一下暫時離開現場,讓孩子和自己都可以冷靜思考一下。

5、重視溝通且放低姿態去了解內心所想

重視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要讓孩子產生和父母不同的差距,如果父母都能夠把自己的姿態降低標準,釋放自己壓力的同時也可以很輕鬆地達到高標準。最重要的是降低姿態的方式,可以和孩子近距離相處。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媽媽,孩子出生後這個分數隨時間降低

這也是為什麼幼兒園老師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蹲下來直視孩子的眼睛,這是降低姿態、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方式,通過直視眼睛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所想,更是一種尊重的溝通巧妙所在,家長在育兒時不妨運用在生活當中試一試。


---------------------

持續更新性文章,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勵志於育兒方式的發現和探索,對育兒有想法的朋友,歡迎一起學習溝通。


關注【蘭媽談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