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20年第12期,原文標題《全球經濟:熔斷時刻》,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新冠肺炎在全球引發的蝴蝶效應,已經發酵成威力驚人的龍捲風,暴發兩個多月,已經引發了石油大戰和金融海嘯。而在隨後更漫長的時間裡,已經處於衰退邊緣的全球經濟,將不得不接受更嚴峻的考驗。

主筆/謝九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插圖 範薇)


在中國扇起蝴蝶的翅膀

新冠肺炎暴發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對於中國經濟的傷害已經初步顯露出來。國家統計局在3月16日公佈前兩個月的經濟數據,無論是投資、消費、進出口還是其他一些關鍵數據,都已經傷痕累累。

從投資來看,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其中,製造業投資下降31.5%,基礎設施投資下降30.3%,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三大投資主力全部下滑。前幾天公佈的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僅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個百分點,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低。通常而言,PMI指數以50%為榮枯線,高於50%意味著製造業在擴張,低於50%則意味著製造業收縮。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國內的製造業PMI最低一度跌到38.8%,而今年2月35.7%的歷史新低,意味著在疫情衝擊下,製造業停擺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有一些關鍵數據也出現了明顯惡化,如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2月份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到6.2%。

疫情帶來的大規模隔離,對中國經濟的消費引擎也帶來重創。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0.5%,而去年同期是6606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2%。我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超過50%,前兩個月的消費大幅萎縮,將對全年GDP帶來明顯拖累。以絕對值來看,今年前兩個月的消費額下降了大約1.4萬億元,我國去年GDP總額100萬億元,僅僅頭兩個月的消費下降,佔去年GDP的比重就達到了1.4%。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月7日,連雲港港口碼頭處理進出口貨物。受疫情影響,進出口也受到了顯著衝擊


進出口也受到了疫情的顯著衝擊。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4.1萬億元,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實現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

中國經濟今年一季度大幅下滑已成定局,對於全年經濟衝擊有多大,主要看復工的進度如何。目前除了湖北之外,絕大多數省份都已經陸續復工,但是考慮到疫情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控制,復工的進度並不樂觀。雖然很多地方政府表示復工率已經達到了80%甚至90%以上,但考慮到大量人員依然沒有返崗,實際產能利用率還要大打折扣。3月10日,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透露,現在還有近一半的返鄉農民工沒有返城復工。中國經濟的製造業和中低端服務業在相當程度上依靠農民工來維持運轉,將近一半的勞動力缺口,當前的實際復工率可見一斑。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2月18日,北京一家蘋果商店恢復營業。中國一季度消費萎縮,將對全年GDP帶來明顯拖累


目前中國的疫情雖然得到了明顯控制,但是在中國之外的全球範圍內疫情迅速升級,世衛組織甚至在3月11日宣佈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大流行病”,為了防止疫情出現反彈,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保持比較嚴格的管控措施,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大規模復工的進度。

中國經濟因為疫情減速,對全球將會帶來最直接的兩大沖擊:從供給端來看,來自中國市場的供應鏈中斷,導致全球製造業面臨無米下鍋;從需求端來看,全球其他國家將感受到中國需求放緩帶來的壓力。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尤其是作為世界工廠和最大的出口國,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對中國製造形成了高度依賴。僅從全球產業鏈來看,中國提供的產品鏈條很長,從原材料到零部件以及製造業中間品,都是全球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中國為中心,加上日本和韓國,在中國周邊形成了相當成熟且完備的產業鏈集群。去年7月份,在中美貿易摩擦的風口浪尖上,蘋果公司反而將高端臺式電腦Mac Pro的生產線搬到了中國,Mac Pro是當時蘋果所有硬件產品中,唯一一個還在美國本土生產組裝的產品。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2018年蘋果公司曾經一再推遲發售Mac Pro,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足夠的螺絲,導致產品遲遲不能順利完工。正是因為中國成熟且完備的產業鏈集群,蘋果公司寧願承受貿易摩擦之下的高稅收,也要將最後一條生產線搬到中國。不僅是零部件,全球製造業的中間品也有20%左右來自中國。一旦中國供應鏈中斷,從零部件到中間品,全球製造業都將面臨無米下鍋的困境。

疫情暴發之後,蘋果發佈公告,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全球iPhone供應緊張,截至3月份的季度營收目標將無法實現。微軟也表示,供應鏈恢復正常運轉的速度較預期緩慢,預計Windows及個人運算業務無法達成第三季度營收目標。

除了供應鏈中斷,中國經濟因為疫情放緩,對全球經濟還意味著需求下降。當前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比重超過16%,如果從增量來看,中國對全球新增GDP的貢獻度更是高達1/3,高居全球第一,美國和印度分別以14%左右的貢獻率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如果從增長角度來看,將中國視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龍頭也毫不為過,所以,一旦中國經濟放緩帶來需求下降,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可想而知。

無論是供應端還是需求端,中國對於全球經濟都太過重要,當這兩大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全球範圍內的蝴蝶效應就開始了。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 月5日,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參加歐佩克第178 屆特別會議


引發石油大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蝴蝶扇起翅膀,引發的第一場龍捲風是石油大戰。

3月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以下簡稱“歐佩克”)和俄羅斯未能就石油減產談判達成協議,當日導致油價大跌了近10%。俄羅斯能源部長會後表示:“從4月1日開始,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都不再限產。”

沙特很快就發起反擊,在3月7日宣佈對4月份的原油出口價格大幅降價,而且表示以後還要大幅增加產量。沙特“降價+增產”的組合拳立即嚇壞了全球市場,原油價格再度暴跌了30%左右,布倫特原油價格在3月9日收於33美元。油價暴跌引發全球股市崩盤,3月9日,美國標普500指數跌幅超過7%,觸發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熔斷,3月12日,美國股市再度暴跌,主要股指跌幅更是接近10%,引發了第三次熔斷。5天之後,美國股市迎來更大的跌幅,主要股指跌幅均超過12%,觸發了歷史上第四次熔斷。

到底該怎麼理解這次史上罕見的石油大戰呢?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看。第一個階段是3月6日之前,歐佩克和俄羅斯就石油減產協議談判。早在2016年,當時歐佩克和俄羅斯達成了一個為期3年的減產協議,當時協議的達成也是非常艱難,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時隔8年達成的一個減產協議,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油價下跌。去年年底,在這個減產協議即將到期之前,各方一致同意將協議延長3個月,也就是到今年3月底。

所以,最近幾個月,歐佩克和俄羅斯一直在討論新的減產協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全球經濟受到衝擊,市場需求減少,油價下跌風險加大,為了支撐需求不足背景下的國際油價,歐佩克希望在原有170萬桶/日的減產基礎上,再減150萬桶/日,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成員承擔其中50萬桶的減產任務。但是俄羅斯對此不願接受,最終談判破裂,引發了這場石油大戰。

那麼,俄羅斯為什麼對減產不積極呢?主要原因在於,俄羅斯認為減產的主要受益者其實是美國。由於最近幾年美國的頁岩油強勢崛起,對歐佩克和俄羅斯等傳統石油大國帶來劇烈衝擊,歐佩克和俄羅斯等國在減產的同時,美國的石油產量在大幅增加,這一方面抵消了歐佩克和俄羅斯減產的效果,同時,也搶佔了歐佩克和俄羅斯減產讓出來的市場份額。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 月6日,歐佩克和俄羅斯未能就石油減產談判達成協議,導致當日油價大跌近10%


從俄羅斯的立場來看,如果繼續執行更大規模的減產,只會讓美國頁岩油越來越做大做強,而俄羅斯的原油產業將會越來越萎縮,所以,俄羅斯最終斷然拒絕了歐佩克提出的減產要求。那麼,俄羅斯說“不”的底氣在哪裡呢?

在沙特、俄羅斯這些依靠原油出口的國家,有一個概念叫做財政收支平衡油價,也就是油價到什麼樣的水平,可以維持國家的財政平衡。雖然俄羅斯的財政收入對原油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也很高,大概在40%以上,但還是遠遠低於中東產油國。俄羅斯維持財政平衡大概對應的油價是49美元/桶左右,而歐佩克平均在60美元/桶以上,沙特在80美元/桶以上。在俄羅斯看來,自己的財政體系比沙特更能承受低油價的衝擊,所以,這是俄羅斯拒絕歐佩克減產協議的底氣所在。

如果說俄羅斯在這輪石油大戰的第一回合佔據了主動,但是接下來的第二回合,沙特的強力反擊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在俄羅斯拒絕減產協議之後,沙特很快就宣佈對4月份的原油出口價格大幅下調,而且大幅增加產量。沙特私下告知市場參與者,如果有需要,可以將產量提高到1200萬桶/天的天量。

原本希望減產限價的沙特,為什麼最後反而要增產降價,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呢?沙特看似瘋狂的背後底氣何在?如果說俄羅斯的底氣在於財政收支平衡油價,那麼沙特的底氣在於原油開採成本。沙特的原油開採成本全球最低,每桶不到10美元,而俄羅斯的開採成本在20美元左右,美國頁岩油的成本為每桶40多美元。既然俄羅斯不願意配合減產,沙特索性就採取了殺傷戰術,通過增產加降價的極端手段打壓國際油價,讓採油成本高的俄羅斯、美國等無利可圖,如果可以殺死美國的頁岩油,同時逼迫俄羅斯回到談判桌前,那麼,沙特就可以確立國際石油市場的老大地位。

石油降價對全球經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表面上來看,油價降低,對於全球大多數石油消費國意味著生產成本降低,對全球經濟應該是利好,不過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可以通過美國和中國這兩個最大經濟體來看看油價下跌的影響。

對美國來說,油價下跌意味著弊大於利。隨著頁岩油快速發展,美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如果說在十幾年前美國可以從油價下跌中獲益,那麼今天的美國已經和當年完全不同,油價下跌給美國帶來的損失遠高於收益。2015~2016年,當時國際油價一度跌破30美元/桶,比這一輪下跌還要厲害,但是美國經濟當時並沒有因為油價大跌而增長加速,2016年美國的GDP增長只有1.6%,反而創下了5年新低。今天美國的石油產量比前幾年更高,所以油價下跌帶來的衝擊會更大。

低油價對美國經濟的第二大沖擊就是會帶來滯脹風險。多年以來,美聯儲一直致力於實現2%的通脹目標,但始終沒有真正達到,如果油價大跌,將使得美國離2%的通脹目標越來越遠。油價暴跌,會使得美國離通縮越來越近,通縮一直是美聯儲最擔心的事情,這意味著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空間越來越小。

對中國經濟而言,低油價從宏觀上是利好,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進口依存度超過70%,原油降價,意味著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不過從微觀層面來看,短期之內對企業未必是利好,甚至可能是利空,因為油價大跌之後,國內很多企業在前期高價買入的原油,需要在賬面上計提存貨跌價損失,反而會給企業帶來資產減值和利潤損失。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當年,A股1600多家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其實還實現了17%的增長,但是最終淨利潤卻出現了17%的下滑,主要原因就在於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帶來的存貨跌價損失所致,資料顯示,A股上市公司在2008年計提的存貨跌價損失超過800億元,而在2007年僅為200億元。

通常情況下,油價下跌還會帶來消費刺激效應。油價下跌能夠減少消費者支出,消費者從油價當中省出來的錢可以增加其他消費。不過對中國而言,油價下跌帶來的好處更多集中在生產端,消費者能夠享受的相對有限。

因為我國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中有一個地板價的規定,如果國際油價低於每桶40美元,國內成品油價格就不再下調。目前國際油價剛好跌破了40美元/桶,即使在這個基礎上國際油價繼續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也不會跟隨降價。我國成品油價格每10個工作日根據國際油價做一次調整,這也就意味著,在3月17日這個時間窗口跟隨降價之後,如果國際油價在40美元以下繼續下跌,中國消費者也不能繼續享受低油價的紅利了。

對全球經濟而言,低油價最大的衝擊是新能源產業,一旦油價跌破40美元,很多新能源產業在成本上就完全沒有競爭優勢了,如果低油價持續時間過長,很多新能源產業可能會被殘酷淘汰,從長期來看,這對全球能源轉型肯定是一大打擊。

上世紀70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機暴發之後,高油價一度催生出很多新能源開發技術,不過隨著石油危機風平浪靜,國際油價迅速下跌,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本世紀初,在將近20年時間裡,國際油價始終在低位運行,這種長期的低油價環境,使得當時的很多新能源技術最終被擱淺開發。隨著這一輪國際油價持續暴跌,全球新能源開發再度迎來了生死關口。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月13日,香港保德信金融集團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工作


金融海嘯

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大戰,引爆的不僅是原油市場上史詩級的暴跌,更是觸發了一場全球金融海嘯。

由於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資金環環相扣,原油價格出現30%左右的跌幅,如此史上罕見的極端事件,對於國際資本已經不只是蝴蝶扇起了翅膀,而是一場威力驚人的龍捲風,迅速席捲了所有資本市場。3月9日,美國股市發生熔斷事件,股神巴菲特公開表示自己活了89歲也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3月12日,美國股市發生了更大級別的暴跌,跌幅接近10%,觸發了又一次熔斷。3月16日,美國股市跌幅更是超過12%,短期之內三次熔斷,在美國股市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歐洲股市跌幅普遍超過10%,十多個國家的股市出現集體熔斷,這樣的情景,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也沒有見過。投資者開始買入美國國債避險,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跌破0.5%,再次刷新歷史新低。

次貸危機以來,美國股市已經享受了長達11年的牛市,最近美國經濟出現各種衰退信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讓美國經濟增添不確定性,所以,高處不勝寒的美國股市在這種背景下就顯得更加脆弱,在過去兩週時間裡,美國股市原本就已經開始大幅下跌,而這次油價暴跌極端事件,更是加劇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多重因素之下,美國股市在短短几天之內,出現了三次熔斷。

從美國股市的走勢來看,疫情最初在中國暴發期間,美國股市其實並沒有出現大的波動,投資者可能認為,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國,對美國以及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主要是短期性的,所以不用過於擔憂。2月中下旬以來,中國的疫情開始得到控制,而中國之外的疫情迅速升級,意大利、韓國和伊朗的迅速惡化,疫情出現全球化的特徵,中國之外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量急速攀升。直到這個時候,美國股市才開始出現恐慌情緒,從高點下跌了10%,直到石油大戰開始,美國股市進入真正的暴跌模式,幾天之內三次熔斷,創造了美國股市的歷史。

可以說,是疫情引發了石油大戰,而石油大戰最終壓垮了美國股市,從直接導火索來看,油價暴跌對美國股市帶來了致命一擊。對於美國股市的這次暴跌,很多人其實不太理解,為什麼油價暴跌會對美國股市帶來這麼大的衝擊,導致出現三次熔斷?

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美國股市的這一輪暴跌:一是油價暴跌引發了金融市場的踩踏行為;二是因為美國股市自身已經積累了很高的泡沫;三是投資者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

首先,原油暴跌引發了市場的極度恐慌情緒,雖然暴跌發生在石油市場,但是恐慌情緒很快就傳導到了股市以及其他領域。就好像人們看到遠處發生了龍捲風,雖然暫時還沒有刮到自己面前,但是本能的反應就是找個地方先躲起來避險。油價暴跌的傳導機制也是如此,當投資者看到油價暴跌了30%,這種史詩級的跌幅自然會引發前所未有的恐慌。美國資本市場有一個VIX恐慌指數,在3月13日暴漲了40%,達到了75點,創下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的新高。

對投資者而言,恐慌情緒主導下的本能反應就是趕緊拋售所有的風險資產,股市當然首當其衝,拋售了風險資產之後,全球資金還需要找個安全的地方躲避起來。通常而言,黃金、瑞郎、日元和美國國債是傳統的避險方式,但是這一次暴跌的級別之高,當美國股市發生一週之內第二次熔斷的時候,所有的傳統避險資產也都出現大跌,只不過跌幅比風險資產略小一些。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這一次風暴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恐慌情緒的傳導之外,石油暴跌對股市帶來更直接的資金衝擊。全球主要資本在各個投資領域的資金其實是環環相扣,原油期貨價格暴跌30%左右,很多資金在原油期貨上損失慘重,被爆倉或者需要增加保證金,這個時候,就需要從股市拆借資金救急,這就會導致股市出現大量拋售。現在美國股市的大量操作都是通過計算機,當股價跌到一定價位之後,計算機就會嚴格執行賣出止損,在這種操作模式下,下跌越多,拋售越多,由此形成了大規模踩踏行為。所以,美國股市幾天之內三次熔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踩踏形成。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月9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外


其次,美國股市自身的泡沫也為暴跌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次貸危機暴發之後,美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政策,在充裕的流動性支持下,美國股市從2009年2月就開始擺脫熊市,走出了長達11年的牛市。雖然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以美國股市的表現來看,道瓊斯指數從6000多點一度漲到30000點,漲幅之大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表現,泡沫已經非常明顯。由於擔憂美國股市的泡沫,股神巴菲特去年在伯克希爾公司囤積了1200多億美元的現金,面對巴菲特的保守,伯克希爾多年的老股東甚至在去年年底公開指責巴菲特犯了吮指之錯,意思是面對機會卻什麼都不做,錯過了美國的大好牛市行情。隨著美國股市最近暴跌,再次印證了巴菲特的過人之處。

美國股市在過去11年裡之所以不斷上漲,和美國上市公司一向注重市值管理,重視投資者回報有很大關係。2009年初道指跌到6000點之後,很多美國公司都開始大規模回購自家股票,有統計數據顯示,次貸危機以來,美國股市的回購規模佔總市值的比重高達20%左右,而美聯儲的低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也為上市公司回購提供了廉價而充沛的資金。可以說,美國股市的11年牛市,和上市公司的大規模回購有很大關係。從股市的投資角度來看,上市公司這種重視股東回報的做法當然是好事,中國股市一直難以走出長牛,和上市公司漠視投資者回報有很大關係,可以說,美國上市公司這種做法很值得中國股市借鑑。

不過,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美國公司過度重視市值管理,最後反而將股市泡沫越做越大。2015年以來,美國開始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逐漸收緊,過去美國公司可以大規模舉債實行回購,最近幾年成本越來越高。不過,隨著特朗普推出大規模稅改,為美國公司的回購提供了新的彈藥。很多美國公司將減稅大紅包沒有用於再投資,而是回購自家股票,這既使得股市泡沫越來越大,也使得美國實體經濟的復甦勢頭越來越弱。

美國股市在屢創歷史新高的同時,美國經濟表現卻越來越差,這使得美國股市更加失去了支撐的基礎。特朗普上任以來,通過財政刺激和大規模減稅,一度為美國經濟帶來希望。2018年,美國經濟增長了2.9%,創下了近年來美國經濟的最快增速,但是隨著特朗普的財政刺激和稅改紅利逐漸消退,美國經濟又失去了增長動力,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的很多經濟指標已經發出了衰退的信號。

去年8月14日,美國股市突然大跌超過3%,創下兩年多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引發市場恐慌的是美國的10年期國債和2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倒掛。在美國曆史上,這是一個預測性極強的信號,當美國的國債收益率出現長短期倒掛,就意味著離衰退已經不遠。美國上一次出現倒掛是2007年,隨後就暴發了次貸危機。

事實證明,美國經濟的確如市場所預期的那樣越來越疲軟。2019年,美國經濟僅僅增長了2.3%,不僅低於3%的預期目標,也創下3年來的新低,以至於美聯儲在去年實施了3次降息。

所以,當新冠肺炎疫情和石油暴跌兩大“黑天鵝”到來之後,投資者對於美國經濟的未來更加悲觀,這是引發美國股市大跌的深層次原因。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將新冠疫情定義為“全球大流行病”


全球衰退

在今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全球經濟就已經疲態盡顯。無論是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還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去年的經濟增速基本上都創下了多年新低。全球經濟已經處於衰退邊緣,新冠疫情大規模暴發之後,可能會將全球經濟真正推入衰退的深淵。

疫情對全球經濟到底會形成怎樣的衝擊,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來看。

從供給端來看,首先是供應鏈中斷,導致全球生產能力大幅下降。當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在中國暴發的時候,全球市場並沒有形成太大恐慌,很多人認為這對全球經濟只是短期和局部影響,比如中國產業鏈的缺口,可以暫時通過其他國家來替代,但是隨著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產業鏈的缺口已經很難找到替代者。

在世衛組織宣佈疫情構成“全球大流行病”之後,很多大國都提高了應對級別,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歐洲多個國家封城,在這種緊急狀態之下,很多非必須的經濟活動都不得不暫停,目前重災區意大利的很多工廠都已經停產,如果歐洲其他國家甚至美國的疫情升級,停工停產還會大面積蔓延,勢必對全球經濟帶來打擊。

從消費端來看,目前美國和歐洲進入緊急狀態之後,很多大型活動已經被取消,尤其是一些頂級體育賽事,比如NBA、歐洲五大聯賽等都已停擺,表面上只是體育賽事,其實都是重大的商業和消費活動。歐洲很多國家除了超市和藥店之外,大部分營業場所已經關閉,民眾也減少非必要的外出,這對消費的打擊可想而知。

更值得擔憂的是美國消費能力下降,因為美國為全球貢獻了四成的消費量,美國消費者不僅是美國經濟增長的絕對主力,也是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一旦美國消費大幅萎縮,全球很多經濟體都將失去重要的需求來源。當前對美國消費能力形成打擊的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在疫情壓力下,很多美國人減少外出,相應需求萎縮;另一個是美國股市暴跌,長達11年的牛市終結,這也對美國消費者帶來重大打擊。美國大部分民眾都通過各種基金和401K養老金計劃參與股市,長期以來,美國股市持續上漲,股市帶來的財富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美國消費者的信心。一旦財富效應破滅,美國民眾的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都會下降。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月13日,華盛頓大學醫學實驗室的科學家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樣本


除了疫情本身對經濟的衝擊之外,疫情帶來金融海嘯,也會對實體經濟帶來打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託賓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託賓Q”,研究上市公司市值變化和企業投資開支之間的關係,Q是指公司的市值/公司的重置成本,如果股價上漲市值上升,Q大於1,企業可以通過低成本發行股票來獲得資金,企業會增加投資支出,反之如果股價下跌,Q小於1,企業會減少投資。通俗而言,也就是股市如果大漲,會刺激企業增加投資,反之,企業會收縮投資,股市的漲跌最終和宏觀經濟形成呼應。當全球幾十個國家的股市集體暴跌,反過來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有多大,自然也就不難想象。

美國股市暴跌,融資能力也會受到極大限制。美國當前很多極富活力、代表未來新經濟的公司都特別依靠美國股市的融資渠道,比如特斯拉,作為當前美國最富創新精神,也最能燒錢的公司,如果沒有美國資本市場的支持,它很難獲得今天的成就。一旦美國股市暴跌,對美國眾多創新型高科技公司都將形成巨大打擊,而這些公司幾乎代表了美國經濟的未來。

還有美國的頁岩油公司,巨大的資本開支都需要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持。有數據顯示,美國頁岩油公司的整體債務已經接近3000億美元,尤其在最近油價暴跌之後,頁岩油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現金流。而偏偏在這個時候美國股市暴跌,擠壓了頁岩油公司的融資能力,如果頁岩油公司現金流斷裂,將會出現大量公司破產,不僅對美國能源革命帶來挑戰,對美國經濟也將帶來巨大沖擊。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在沒有明顯利空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速都創下多年新低,背後體現了當前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深層次危機。從幾個主要國家來看,幾乎都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美國經濟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其實一直就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主要通過量化寬鬆來轉移矛盾。隨著美國經濟慢慢走出危機,加之量化寬鬆帶來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大,美國從2015年底以來開始逐漸退出量化寬鬆,通過加息和縮表,試圖讓貨幣政策恢復常態。特朗普在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短期之內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和減稅,讓美國經濟一度看到了復甦的勢頭,但是,財政刺激的模式最終受到兩黨力量的平衡制約而難以繼續擴張,而減稅釋放的紅包,很多企業並沒有用於加大投資,而是用於回購股票,助長了股市泡沫,所以美國經濟的復甦勢頭很快回落。

如果將美國經濟放在更長的週期裡來看,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里根將美國經濟推向一個高峰,從此之後,美國經濟就一直掙扎在各種危機之中,90年代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美國開始刺激房地產,最終釀成了一個世紀大泡沫,導致2008年次貸危機暴發。過去幾十年裡,美國的製造業不斷衰落,除了硅谷的創新之外,美國經濟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亮點。所以,美國經濟的疲軟,並非始於今日,病根一直就在。

歐洲的表現更加疲軟。歐債危機暴發之後,歐洲幾乎就沒有真正走出陰影。2017年,歐洲經濟出現過短暫復甦,當年歐元區經濟增長了2.5%,創下10年來新高,但這種反彈只是曇花一現,2019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回落到只有1.3%,創下6年來新低。10年前歐債危機暴發時,主要問題集中在“歐豬五國”等差生,德國經濟的表現還相當不錯,支撐著整個歐洲,但是現在,歐洲的領頭羊德國開始明顯下滑,由於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德國去年的增長僅有0.6%,歐洲經濟面臨失去領頭羊的風險。雪上加霜的是,當前歐洲已經成為新冠疫情的核心區,在原本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歐洲的前景更加黯淡。

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資產泡沫破滅之後,開始進入“失去的10年”,迄今已經經歷了第三個10年。安倍上任之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安倍三支箭”,最終也沒能提振日本經濟。去年日本經濟僅僅增長了0.7%,尤其是四季度更是陷入負增長。東京奧運會原本是一個刺激經濟的好時機,不過隨著疫情升級,能否正常舉辦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熔斷時刻

3月15日,孟買印度門附近的行人


印度過去幾年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冠軍,從對全球經濟的新增貢獻度來看,幾乎已經和美國相當。但是這幾年印度神話也開始破滅,曾經8%的增速,去年下跌到5%左右。印度經濟之所以出現斷崖式下跌,主要是因為印度出現了影子銀行危機,導致消費和投資規模大幅萎縮。在印度的金融體系中,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消費者和中小企業都通過這些影子銀行借錢,尤其是消費者通過影子銀行舉債消費,已經成為印度重要的增長模式,印度經濟的70%由消費貢獻,消費者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來自影子銀行。

2018年以來,印度多家重要的非銀金融機構出現債務危機,很多消費者無法從這些機構繼續借錢,印度的消費和投資能力大幅萎縮,導致印度經濟出現了斷崖式下滑。某種程度上,印度和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有相似之處,都是消費者提前過度消費引發了危機。

中國從曾經兩位數的增長放緩到6%左右,L型經濟的走勢還沒有完成探底。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的原因是,傳統投資驅動模式的增長空間越來越小,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內部需求,消化能力越來越有限,導致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由於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原因,民眾消費信心始終不足,消費引擎難以真正釋放,近年來反而出現消費降級的跡象。最近在疫情的衝擊之下,新基建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希望,不過最終能產生多大的效果,還需要等待時間來驗證。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升級,國際經濟學界關於今年的全球經濟預測,重點已經不在於是否會衰退,而是會衰退到怎樣的程度。而最讓人擔憂的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依然處於漫長的黑暗隧道之中,看不到盡頭的光亮,何時能結束,現在完全沒有任何可預測性,最終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多大的傷害,目前來看也是完全深不可測,這才是真正讓人最恐慌之處。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全球經濟:熔斷時刻》,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