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選擇,而不是替他做決定,巧用“沉錨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需要為自己的決策負責,就算是孩子也好,他們也是遲早要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可很多的父母偏偏喜歡搶著給還做決策,剝奪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老張家的孩子,4歲多的時候,老張每次帶著他出去探望朋友給,他都會要求孩子和別人打招呼。

像有一回,去的是一個不是很熟的朋友家做客,主要是因為工作的原因,要去拜訪一下。老張家裡當時沒人看孩子,就索性帶著孩子去了。等到了這個朋友家做客的時候,老張就發現孩子有點認生,不大想叫人。

讓孩子做選擇,而不是替他做決定,巧用“沉錨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出於禮貌,老張就一直催促著孩子叫人,就這樣孩子被逼著叫人。就是從那次開始,孩子每次去別人家不用老張說,他就開始叫人了。起初老張覺得是孩子長大了,但是他發現孩子每次叫人都是沒有表情的,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項工作一樣。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陷入了沉錨效應,他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叫人,只是知道這是要做的事情。什麼是沉錨效應?它講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受到以往經歷的影響而沒有辦法很好地做決策,人的思想就像沉下去錨一樣,固化的思維沒有新的創意出現。受沉錨效應影響的孩子,大多都是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的思維被僵化,不願意創新。

那麼,為什麼孩子容易受到沉錨效應的影響?

1、父母幫孩子做決定

孩子容易受到沉錨效應的影響,其核心原因就是父母孩子做決定。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他沒有辦法控制,更多的時候都是父母在其身邊幫忙。有些父母不懂得引導,就會習慣性地給孩子做決定了。

比如孩子的穿著打扮,父母直接給孩子決定好了今天穿什麼,明天穿什麼。父母習慣性地幫孩子做決定後,孩子的思維就會固化,他不擅長思考。

遇到了什麼事情,就會先去思考父母之前是怎麼教的,然後跟著父母的來。這就導致孩子陷入了沉錨效應,他沒有做決策和創新的能力,只懂得跟隨父母的想法來。

2、父母過多的暗示

有些父母他們雖然沒有幫孩子做明確的決定,卻在言語中不斷地暗示孩子,因為有些父母他們就是希望孩子選自己心中預設好了的想法,但是他們故意不說自己的答案,而是暗示孩子來選擇。

比如孩子去買鞋,看中了兩對鞋子,不知道選哪對。母親表面上可能會說,這是你的鞋,你自己選擇。然而又會暗示到:“我覺得這雙鞋它的花紋不錯,而且現在夏天,穿它會比較舒服”。

這種帶有暗示的話語,就像錨一樣沉入了孩子的心中,孩子就會受到母親的影響,在選擇的時候會更加偏向於母親所想要的那個答案。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該如何巧用“沉錨效應”?

既然沉錨效應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思想固化,那父母們是不是就都不能幫孩子做決策,時刻謹防沉錨效應?其實沉錨效應也是有好的一面,如果父母懂得如何巧妙地運用,還能夠給孩子起到很大的幫助:

1、嚴於律子,同時也要嚴於律己

很多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句口頭禪就是:我沒有讀多少的書,你要好好讀書,不要想父母這樣,我們都指望你了。

看起來是在鼓勵孩子,但是喜歡說這樣的話的父母,大多都是嚴於律己,對待孩子很嚴格,卻對自己很寬鬆。一邊要求孩子要好好讀書,自己則一邊在看電視,玩樂。父母在嚴格地對待孩子的同時,也要對自己嚴格。父母越是優秀,那麼孩子也會變得優秀。

其實這也是沉錨效應在起作用。父母的言行舉止,在無形中植入到了孩子的腦海之中,讓孩子在做事的時候,他們也會習慣性地仿照著父母的行為來做。所以,當父母越優秀的情況下,孩子也會變得優秀。

2、給孩子做選擇

關於沉錨效應,在銷售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講的是兩個銷售員他們都在賣一個產品,但是一個業績很好,一個卻不怎麼樣。 於是銷售主管就去觀察他們兩個人的說話的方式。

發現其中一個總是問別人要不要買一個,另外一個則問到是要買一個還是兩個。而問到買一個還是兩個的這個銷售員的業績明顯要好更多。

這就是用的沉錨效應,讓顧客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落入到銷售員預設好的陷阱當中。同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可以用沉錨效應。比如中午孩子不肯吃飯。父母就可以為孩子,先喝湯還是先吃飯?不管是哪一種選擇,都代表著孩子要吃飯,面對這種選擇孩子有可能會說先喝湯。

關於沉錨效應,父母要記住凡事儘可能不要自己替孩子做決定,多讓孩子自己來做,同時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