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白數度登臨黃鶴樓,為什麼未曾題詩呢?

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的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其盛名幾乎均依託於膾炙人口的詩文作品。崔顥的《黃鶴樓》詩也許是黃鶴樓至今令人神往的最重要的原因。崔詩誠系超傑之作,宋人嚴羽甚至評曰:“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滄浪詩話》)清代沈德潛也贊曰:“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此詩確寫得氣格高迥,渾若天成: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詩人李白數度登臨黃鶴樓,為什麼未曾題詩呢?

黃鶴樓

幽渺茫遠的傳說,脈脈的思古幽情,清麗動人的目中景物,朦朧撩人的鄉愁……隨一氣流轉的詩句滲入我們的心間,神思遐想隨之溢湧。此詩以託想空靈和寄情高遠令後世吟詠不止。另外,造成此詩非同尋常的知名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唐宋以來不少詩話筆記中都載有李白見此詩後斂手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傳說。《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等著作都載此說,據考較早的出處是一種《該聞錄》的筆記。後人在輾轉引錄時都以傳說視之,甚至往往會冠以“恐不然”、“這只是傳說”一類謹慎的按語,許是有點為賢者諱的味道在內。

唐代詩人李白數度登臨黃鶴樓,為什麼未曾題詩呢?

黃鶴樓美景

​愚意以為,不妨把這“傳說”看作是實錄,這似乎並不有損詩仙的令名,倒能顯出他的真率與坦誠。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斗酒詩百篇”的李白難免會有尷尬的時候,這似乎也很正常。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中大半時光在漫遊中度過,他曾數度來到黃鶴樓,《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黃鶴樓聞笛》等都是李白七絕中的名篇,他詩集中尚有數詩提到黃鶴樓,其晚作《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良宰太守》中稱:“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以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數度登臨天下聞名的勝蹟卻未曾題詩,豈非怪事?原因很簡單,“崔顥題詩在上頭”。

唐代詩人李白數度登臨黃鶴樓,為什麼未曾題詩呢?

李白雕像

李白集中七律之作寥寥,但有兩首詩很值得我們注意,《登金陵鳳凰臺》和《鸚鵡洲》。“鳳凰臺”、“鸚鵡洲”與“黃鶴樓”均以禽鳥為名,且前兩處顯不若後者名盛,而李白卻極認真地寫了專題之作,且出以自己並不很喜歡的詩體七律,很值得玩味,不妨先看詩: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唐代詩人李白數度登臨黃鶴樓,為什麼未曾題詩呢?

鸚鵡

兩詩在構思、用語上均有襲依《黃鶴樓》詩之痕跡,特別是:“鳳凰臺”一詩,甚至在協韻上都與崔詩相近,讓人覺得李白在黃鶴樓上有詩題不得之後,心有未甘,於是在“鳳凰臺”與“鸚鵡洲”有意與崔顥較一下勁。故前人也有將崔、李作比較的,稱“未易甲乙”,即不相上下,甚至有的稱李詩(《鳳凰臺》)“結語尤勝之”。但平心而論,崔作較李之兩作顯得更自然而氣脈貫通,因而也更有一種元氣淋漓、真力彌滿的感覺。李白兩詩似未臻此境,只落得對景賦愁的一般境界,尤其是“鸚鵡洲”詩中“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一聯,那是略經律詩作法訓練者都寫得出的句子,說句玩笑話,那還不如“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有味呢。

唐代詩人李白數度登臨黃鶴樓,為什麼未曾題詩呢?

李白詩歌意境

李白本是一位奔放不羈的詩人,不喜為格律所束縛,其五律中有些作得頗有古風味,他讚賞崔詩的原因,其中估計應該有對崔《黃鶴樓》詩“不古不律、亦古亦律”特殊風調的認同,那也是李白心儀的一種律體,而“黃鶴樓”詩又寫得臻此絕境,在黃鶴樓上李白真的無力寫出超越之作。但一代大詩人,好勝之心豈能無,於是在鳳凰臺、在鸚鵡洲他不可抑制地寫了風調相近的登臨之作。崔顥的《黃鶴樓》詩與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皆是一種心有鬱積、偶然得之、自然流出的入雲高唱,而李白的“

鳳凰臺”、“鸚鵡洲”在俯仰之間先就想到了崔詩,已籠罩在某種擺脫不開的陰影中了,這就制約了他奔放不羈的詩思和情感,怎麼可能寫出超邁之作呢?

唐代詩人李白數度登臨黃鶴樓,為什麼未曾題詩呢?

李白

這樣評說崔、李,也許不會導致誤會,得出李白詩歌成就不若崔顥的結論吧!我們只是想說:大詩人也未必每出一詩皆成絕唱,哪怕“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余光中語)的李白有時難免也會尷尬一下。但李白畢竟是李白,他的《蜀道難》、《將進酒》等氣局開展、清迥浩茫的佳唱又豈是崔顥能望其項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