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成功後,他移居美國深藏功名;撒切爾夫人苦尋38年只為親自道謝

抗戰成功後,他移居美國深藏功名;撒切爾夫人苦尋38年只為親自道謝

岳飛曾說: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自古以來,有多少英雄不計功名利祿,為民族,為國家捨身忘死。而回想起抗日戰爭時期,又有多少將士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血灑疆場。然而,有一位英雄,他曾率領遠征軍以一敵十的兵力打敗了敵軍,而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卻選擇卸甲歸田,不僅沒有接受來自共和國的嘉獎,而且還讓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苦苦尋覓,美國總統親自寫信感謝他。

他就是前遠征軍第113團團長劉放吾。

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劉放吾,原名劉繼樞,來自湖南。他畢業於桂陽蘭嘉聯合中學,後來又進入著名的黃埔軍校繼續深造,並出色完成學業。

黃埔軍校畢業後,劉放吾先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特務連排長,國民政府警衛軍特務三連連長,第五軍步兵四團連長。在戰爭全面爆發後,他立刻加入抗戰,憑藉英勇的膽識,準確的作戰策略,在取得初步勝利後,他又先後出任稅警總團少校隊長,

稅警總團第二營營長以及後來的新編第38師113團上校團長。並先後參加了著名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且均取得捷戰後,又參加了後來的英緬抗戰。

抗戰成功後,他移居美國深藏功名;撒切爾夫人苦尋38年只為親自道謝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敵軍的鐵蹄開始進攻東南亞地區。在1942年從泰國入侵緬甸,攻佔仰光後,便開始分三路北下追擊英軍,企圖圍剿英軍。敵軍先是向緬甸仁安羌地區發起進攻,以最快速度佔領附近的油田地區後,接下來敵軍集中軍事力量圍追緬甸境內的英軍,企圖切斷美、英援助中國軍隊的路線。不久,在擊潰賓河南岸的英緬軍後,敵軍的鐵蹄很快踐踏了沙斯瓦、東敦枝等地,當時情況十分危急,英軍已經一退再退。

二、每有患急,先人後己

同一年,中國遠征軍奔赴緬甸,支援英軍作戰。在被敵軍包圍兩天兩夜後,7000多名的英軍已作困獸之鬥,彈盡糧絕,水源也被敵軍切斷,可仍苦苦掙扎,當時英軍的情況已經十分危急。當時的英軍團長史萊姆親自給中國軍隊寫信,請求當時距離仁安羌地區最近的中國遠征軍第38師113團前往救援。

抗戰成功後,他移居美國深藏功名;撒切爾夫人苦尋38年只為親自道謝

而在當時的亞洲戰場上,除了中國軍隊以外,就只有英國軍隊是抗擊敵軍的重要戰鬥力量。如果敵軍的鐵蹄踐踏了緬甸,那麼接下來中國的戰略物資運輸渠道就會被敵軍控制,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解救出被困的英軍,無論是從道義上,還是戰略上,中國軍隊都義不容辭。

在得到當時的第38師師長孫立人的批准之後,時任第113團的團長劉放吾率領800多兵力,連夜奔赴前線馳援仁安羌。

那是異常艱苦的一仗,敵軍無論是在兵力還是武器上都強於我軍。而且英軍已被敵軍包圍,也就是說,這一仗,沒有援軍裡應外合,劉放吾率領的113團只能靠自己打敗敵軍,可以說勝算非常渺茫,但不到最後關頭,決不可輕易放棄。

終於,遠征軍經過三個晝夜的拼死一戰,在劉放吾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以及過人的膽識下,面對7倍兵力於己的敵軍,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毫不膽怯,最終將敵軍擊敗,成功地營救出了被圍困的7000多名英軍,還有500多名美籍記者和傳教士。

這場戰役打得異常艱難,雖然憑藉著優秀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能力,遠征軍取得了勝利,將日本人打敗,但是我們也犧牲了二百多名將士。這些倒在異國他鄉的英魂,值得我輩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來懷念。不僅如此,當時被營救出來的英軍和美國人也甚是感謝,只不過由於戰爭需要,劉放吾率領部下在營救成功後便離開了。

抗戰成功後,他移居美國深藏功名;撒切爾夫人苦尋38年只為親自道謝

仁安羌大捷,遠征軍以少勝多,打出了中國人的頑強氣勢,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人不畏流血犧牲的精神。這是自清朝以來,中國在境外第一次擊敗日本軍隊的輝煌戰役。可想而知,這會在國際上造成了多大的轟動。然而,每每提及這次令人激動澎湃的戰役,更多人知道的只是聲名赫赫的第38師,而這次戰役的最大功臣劉放吾,卻一度被遺忘。

這件事在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上臺後,被重新提起,也讓撒切爾夫人很是感動,她想要當面感謝領隊的劉放吾,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多年來苦尋這位老人。

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在抗戰取得勝利後,劉放吾沒有留戀祖國的嘉獎,而是離開部隊,後來更是隨家人移居美國。而當年的英勇事蹟無人提起,後來更是被有心人冒充領功,直到1963年才真相大白。而晚年的劉放吾,看到當年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帶領全團將士浴血奮戰的功勞被被人冒領,也只是一笑置之。

多年後,當撒切爾夫人訪問美國時,才終於見到當年為救援英軍而不惜與敵軍拼死一搏的劉放吾老英雄。彼時的劉放吾已是英雄暮年,雖是坐在輪椅上,但從他精神矍鑠的面龐上,也足以看出他年輕時的英姿勃發。

抗戰成功後,他移居美國深藏功名;撒切爾夫人苦尋38年只為親自道謝

談話間,撒切爾夫人頻頻的謝意,也足以見證了劉放吾當年所率領的113團的英勇行為是多麼令人敬佩。

這遲到三十八年的感謝,也足以喚起了當年軍隊出征緬甸時那些鮮為人知的泣血記憶。

然而,當真相大白時,面對來自英美兩國家元首的感謝,劉放吾老英雄卻也只是淡淡道:“那是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友軍,友軍遭遇危難,我們伸出援手是應該的,不能列為戰果。”

誠然,社會是公正的,群眾的判斷力是明智的,這才讓真正的抗日英雄劉放吾的功績終於被大眾知曉,不僅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也贏得了公眾的愛戴。

為別人點一盞燈,照亮別人,也照亮了自己,這何嘗不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所傳承的中華美德。淡泊名利,不計生死,這又何嘗不是無數的當年為了祖國安定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的真實寫照,更有那遠赴千里,為了營救友軍而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而葬身異國他鄉的遠征軍。

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更是一段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銘記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