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新疆:左宗棠(3)

左宗棠虽然三次赴京会考都名落孙山,但却并没有影响了其辉煌的仕途生涯,一则源于左宗棠的聪慧,二则是因为左宗棠总有贵人相助。

1830 年(道光十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时,曾登门拜访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的学,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 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 (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贺长龄更是" 以国士见待" 。

贺长龄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倡导经世之学的官员之一,曾延请魏源为他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书。年轻的左宗棠遂慕名经常前往拜访讨教。贺见他好读书,又无钱买,就倾其所藏官私图史,供其借阅。每次借书时,贺必亲自爬上爬下取书,一点不嫌麻烦;还书时,必详细询问左宗棠读书所得,相互讨论,无稍倦厌。他对左宗棠的善待和诱掖,使以舆地之学作为治学门径的左宗棠不知不觉地汇入了正在兴起的嘉道经世思潮之中。

当时有心经世之学的人都很爱才、惜才,贺长龄也不例外,他对左抱有很高的期许,曾提醒左宗棠说:" 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

此话,左宗棠听进去了,受益终身,以至于五十年后,已贵为二等侯、大学士、陕甘总督的他每每想起," 犹耿耿于怀,不能自释" 。有人就此将他与曾国藩对比,认为" 左文襄佐骆文忠,仅一幕职而得行其志,似愈于曾文正之为相;奉命出征,发谋出虑,朝廷亦从不牵制,此老一生际遇,文正不如也" 。

当时,对左宗棠" 期望之殷非常情可比" 的还有他的同门师弟胡林翼。胡林翼与左宗棠同龄而早生四个月,虽入师门晚四年,但科考顺利,功名早达。他们是在左宗棠第一次赴北京参加会试时相互认识的,尽管两人个性迥异,一个刚而褊,一个通且介,但一见定交," 每风雨连床,彻夜谈古今大政" ,相得甚欢。

胡林翼自认是左宗棠一生的真知己,非常欣赏左宗棠的才学,曾说:横览九州,无才出左宗棠之右者。当他看到左放弃仕途,拟长以农夫没世时,觉得十分可惜,就想方设法向当政者举荐。

胡林翼曾荐左宗棠于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林则徐,二人均称左为奇才,前者与之结为亲家;后者礼聘不成,约之夜话湘江。

虽然他们都未能为左宗棠提供用武之地,但他们的推重却提升了左宗棠的知名度,所以左宗棠对胡林翼的热心引荐颇为感激,曾致书感谢说:" 执事推荐之雅谊,非复寻常所有。"

太平军兴,胡林翼深知这是发挥左宗棠晓畅兵略之长的绝好时机,遂三次向湖广总督程裔采推荐,但程没有罗致。

于是,又三次力荐于湖南巡抚张亮基。张亮基曾是林则徐的左膀右臂,左宗棠则为林眼中的不凡之才,双方都从林则徐那里耳闻对方的大名,又经胡林翼牵线搭桥,自然惺惺相惜。

张亮基诚心诚意,两次专人备礼走请;左宗棠难却盛情,一往参焉,结果与亮基一见如故,遂成为其幕中人,就此告别了他隐居乡野的生活,开始改变其命运的削群奸、襄王事的别样人生。

1865 年(同治四年),身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给大儿子的家书中说:" 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节目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 (《左宗棠全集·家书》)这句话看似拿古人说事,实则为左宗棠的夫子自道。从十八岁究心舆地起,到四十一岁出参戎幕止,左宗棠都是在" 萧闲寂寞中" 读书历练的,积之既久,才学识力,冠绝一时,因此" 夙以诸葛亮自负" 。

他出膺王事的首秀,虽然只是一名为人作嫁的幕客,但他还是很慎重,是作了能否" 事权到手" 的试探后才定下的。

1860 年(咸丰十年),在一封给胡林翼的信中,左宗棠谈及他应张亮基之召作幕的情形时说,他见了张亮基后," 握手如旧,干以数策,立见施行,自此留置幕中" 。

而其后聘他为幕的湖南巡抚骆秉章更是倚之如左右手,僚属汇报公事,必问左先生是怎么说的。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好事之徒除了给左宗棠安上" 帮办湖南巡抚左" 的头衔外,还编排了很多他专横跋扈的故事。

有则笔记说:左宗棠居幕府,事无大小,专决不顾,骆秉章乐得与诸姬宴饮寻欢。一次,左当面嘲之曰:" 公犹傀儡,无物以牵之,何能动邪!"

骆干笑而已。

还说左尝于半夜撰奏章毕,猛敲骆卧室的门,大呼。骆起读,叫绝,更命酒,对饮而去。

另一则云:一天,骆闻辕门放炮,忙问何事,左右告曰:" 左师爷发军报折也。骆听后,点了点头,慢悠悠地说:何不取折稿来一阅。"

因此,当时湖南人都戏称左宗棠为" 左都御史" ," 盖以骆公官衔不过右副都御史,而左公权尚过之也" 。

显然,上述的笔记有些夸大其词,甚至有荒诞不经之处。但的确,骆秉章对左宗棠的倚任之专异乎寻常,非常罕见。左宗棠在给周夫人的家书中就坦率地说:" 中丞推诚委心,军事一以付托,所计画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 骆的信任,不仅令左宗棠愿效死力,挽救危局,而且也给他创造了大施拳脚的舞台,使他能够得行其志,得尽所为。于是,在他的主持下,湖南内绥土寇,外协邻军," 屹然为强国矣" 。

由此,左宗棠声望日隆,名动公卿。

1855 年(咸丰五年),御史宗稷辰疏荐人才,称左宗棠通权达变,疆吏倚重之,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诸人。咸丰帝正为手中可用之人太少而苦恼,览奏后,开始留意左宗棠其人,凡遇到湖南籍官员或在湖南为官者,必问及左宗棠。

据《郭嵩焘日记》记载,一次,咸丰帝召见他,就曾问他:你认识左宗棠吗?

郭答:从小认识。

皇帝说:那自然有书信往来了。

郭回说:有书信往来。

皇帝说:你给左宗棠写信时,可把我的意思告诉他,当出为我办事。

左宗棠却不肯出来,皇帝问:想系功名心淡。

郭答曰:左宗棠自认为秉性刚直,与世不合,所以不肯出山。

皇帝问:左宗棠才干何如?

郭说: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

皇帝再问:他几岁了?

郭答:四十七岁。

皇帝说:再过两年就五十岁了,精力衰矣。趁此时尚强健,可以一出办事,不要再糟践自己。你应该劝劝他。

左宗棠从郭嵩焘的来信中得知郭和咸丰帝上述有关他的对话后,对咸丰帝感激涕零,在给大儿子的信中,他说:" 以未著朝籍之人辱荷恩知如此,亦希世之奇遇。骆、曾、胡之保,则已在圣明洞鉴之后矣。"" 未著朝籍" 点明左宗棠的布衣身份,他的稀世奇遇其实只能靠他人极力举荐,但自视甚高的他羞于言此,更绝不承认,就直接将之归功于" 圣明洞鉴" 了。这颇受人诟病,但他却自恋地感受到" 国恩高厚" ,决定竭尽所能,存心报国," 期无负平生之志而已" 。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 伯乐" ,仅以左宗棠的个性,恐怕真的要老死山野,泯然众人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