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习书法要专攻一帖,经常换帖是大忌,为什么呢?

大圣福来借人说理


对于学习书法是否专攻一帖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什么法则让人去默守陈规。

我个人认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分出几个阶段,辩证的灵活的来选帖临帖。

对于初学者来说,专攻一贴很有道理。因为是初学,对于字体结构,用笔等各方面都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字帖多加练习以达到入门的目的。通过读帖临帖,学习用笔方法,掌握字的结体,了解书法作品的章法规律。这个阶段专攻一帖就会感觉学起来容易上手,进步也快,这对于培养书法的兴趣很是关键。如果这个阶段经常换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毕竟这个阶段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临杂了就会找不到方向,提高的也慢。时间久了难免会信心不足甚至最后不了了之。

通过临帖入门,我们会对书法的概念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具备。紧接着就会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写作品的阶段,但这个写作品不是创作。

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的写字能力。这就需要换帖了,毕竟每一个字帖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颜柳欧赵,各有所长。我们就需要对这些帖子进行分析,每个字体都有什么特点,互相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然后通过临摹,达到把各种用笔和结体加以区分和总结变成自己可以灵活使用的目的。

第三阶段,就是创作阶段,也就是成家的阶段。任何一个书法家,只要是称的上书法家的,最起码真草隶篆四体都要涉及都要会写才行,当然不需要都很精,(现在社会上很多很多的自称书法家的,写行书的竟然不会写楷,写楷的甚至不识草,更别说写草了。这些人是不配说自己是书法家的。)在这一阶段再坚持学习一贴就远远不够了。这就需要临各种帖,杂临,什么隶书篆书草书行书都得临,只有临过了才能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才能学到手,写的出。

把以上的过程都走完了掌握了,就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了,那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具备自己的风格。在这一阶段,就得需要博采众家之长了。所以这一阶段就又要专攻一体了,毕竟你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然要以一种字体一个帖作为母本的。

因此,,学习书法的临帖其实就是一个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任何一个需要专临一帖或者不专临一帖的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草根画苑


学习书法临摹字帖只是过程,目的不是停留在模仿字形上,而是重点研究学习范本书写技法,当把笔法、字法核心精要掌握熟练之后,就可以换另外一个帖,并且可以选择同类字体风格,或者字体风格反差很大的字体,这样的话,能够多积蓄各种技法元素,以便日后创作时有利于汲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建树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字体。

实践证明,长期沉迷于专工一两个帖,即使写得非常好,路子很窄,审美标准难以提高,创新能力不足,始终处于技法单一薄弱状态,脱不了模仿秀的化身,跳不出写字的圈子,甚至偏离书法轨道,误入歧途。

如果是初学者,起步入门阶段,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应该专工一帖,但是,时间不能太长,如果训练方法科学正确,一般情况下,持续练习两三个月,顶多半年左右就可以了,当把书写技法掌握好之后,字体基本定型了,就应该考虑换帖,不能总练一个,否则,长期下去会导致固化毛病,养成不良书写习惯。只练一种字体,就好比一个人总吃馒头+咸菜一样,造成营养不良,体弱多病。

练习书法也需要讲求膳食营养合理搭配,往往自己不喜欢的字帖,认为某某字体(字帖)不好看,恰恰当中的技法元素可能是最需要的。所以,学的是法理,不要以貌取帖。如果是练毛笔字只是出于娱乐为主,写着玩儿,不想专工一体那是可以的,若是想深入学习毛笔书法,想提升书写技艺水平,那就必须博学多帖。长期痴迷不悟练习田楷的那些人就是例子。

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尤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学研究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练字论述,我的抖音、火山里有小视频可以看看,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密切关注书法与写字教育发展动态,潜心专注书写技艺课题研究,努力推广实用型硬笔书写技法,做有良心的书法家 ——潘茂生•寄语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我临颜体8个月了,感觉连基本的起、行、收,都不能做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才能基本做到手听使唤。



正能量39819676


练习书法经常换帖确实是学习书法大忌,但是一本字帖学到老,同样也是练习书法的大忌。

初学书法的时候不可频繁换帖

初学书法的时候,我们选中一个帖子之后,最好就用此帖为自己筑基,这个筑基的过程就不好频繁换帖。

启功临《大唐王居士砖塔铭》

这个筑基过程有长有短,一般比较勤奋的来说最少三年吧。通过这个阶段学习之后,你的字可能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样貌了。这个时候人家让你写一幅字,你写出来之后,懂行的看了之后会知道你是学谁的,学的那个帖子,这就叫师出有名。

如果这个时候,你这家学两天,那家学几天,最后哪个也没有掌握好,写出来的字四不像。你写幅字让人家看,人家就会说你是江湖体,师出无门。

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之后,就需要拓宽自己的学习范围

通过学习某一家、某一帖,给自己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之后。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临这一本帖子或还是就学一家,那么你学得再好,也会被人家称之为“书奴”。

启功先生临《玄秘塔》

古人学书法是最忌讳跟前人的脚后跟的,古代的书法家都以能写出自己的面貌为目标。我们学书法也要向古人学习,而且现在我们获取法帖也比古人容易得太多了。

艺术一直都是鼓励创新的,书法也是如此。但书法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新,通过广泛的临帖,拓宽自己的学习内容,从古代的名家法帖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拿来为我所用。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书经历:“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 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启功先生年轻的时候学习的赵孟頫、董其昌,中年时候又学欧阳询,晚年时候学的是柳公权,最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启体”书法。

启功临颜真卿《竹山堂连句》

而实际生活,启功先生学习的古代法帖,远不止这几家,还有苏轼、颜真卿、怀素、米芾、《张猛龙碑》等,就算是唐人写经书法,启功先生也是非常重视,经常临帖学习。

所以,学习书法临帖,在不同阶段要求是不一样的。死学一家不行,经常换帖也不行,要注意拿捏的度。


翰墨今香


初学书法,应专一,书法理论家项穆《书法雅言》中说:"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

他道出了学书过程,开始临帖,专一临好一家。达到形神兼备,再博采众长,加强字外功夫,吸收各家之长,融为一家,形成独自风格。

如果一生只专学一家,容易受一家所限,创作书法没有博,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广临其它帖时,不忘时时顾根本,仍以所专之帖为基础。在所专之主帖上求变求新。仍以主帖为基调再融进其他碑帖的精华。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要之,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帖后,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抒轴矣。″

这是博采众长的方法,换帖之后,要专注临这一帖,心中无我,然后将各家之长在心里消化吸收。在创作时,才可做到食古能化。

书法中的"博″有两层意思。一种是以精深为前提的临摹。另一种是临多种帖体验式临摹,只临大感觉。

(上图为何绍基临衡方碑四屏,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就像谈恋爱,忠贞一人,换得真心,各自了解,终成眷侣。弄得多了,谁是你真爱的人呢?最终春梦一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7f5bcbaba784b14a16c91e3b3d90b11\

窦国书法


专攻一帖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对初学者来说,就不能朝秦暮楚。今天喜欢这个帖,写起来有难度。明天又换一种帖,其实好的碑帖在临摩时都有很大难度。学毛笔字是个苦差事,不是一日之功。成名的好的书家,他们也每天写字临帖。往往在一种古帖上下了若干年功夫。初学者一定要专攻一体,经过一段时间临帖,基本掌握中帖中的笔法结构。不照帖也能写个六七成,可以尝试临其它碑帖。如学欧褚的,可再临赵体。学颜的,可学柳等。博采众长,丰富自己。死抱住一种帖写,绝对不行。另外,一定要学古人好的碑帖。初学者有人从隶书练习是可以的,但进度慢。从正书练起至行草狂草,一辈子不一定能登大雅。但好者为乐,不求名不求利,陶治性情,也不失是一种境界。另外通过写书法,拓宽知识面,多交朋友,丢开烦恼也很好。








田宗连


学习书法专攻一帖我是很赞同的。这个道理就好比挖井,挖十口井每口只挖两米,不如挖一口井,挖二十米三十米,直到挖出水为止,才可以考虑挖第二口井。

挖井的过程好比就是深入的过程,而挖出水就好比是学有所成。

一本帖的深入和很多本帖的选择,其实是一个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我们有时能听到一些书法爱好者,说自己临遍了王羲之的所有字帖,这仅仅是做到了广的程度而已。其实一张几行的手札,反复的精临,临一个礼拜至一个月,都不过分甚至是很正常的。因为需要自己用心和和手去感受字帖每一个字的笔法、结构,以及字间关系。

而一个书家,花一两年的时间来深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而什么都想学,这个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什么都想学,但缺乏了一个深入的过程,就好比是走马观花,仅仅是感受过了而已,这种感受是对书写的进步几乎是没有提高的。

不知道说到这个程度您是否清楚,如果不清楚可以继续问我。也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文三吉的书法生活


学书法未必专学一种帖,也要象做任何事情一样,一要师古不泥,二要博采众长,既要继承传统,也要表现自我。写字讲究的是自然流畅,忌做作,或飘逸或端庄或朴拙或隽秀,千万不可拘泥一家,这样写出的字来,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看了以后,才能够赏心悦目有种美的享受。





凤谊1


现在很多人虽然也知道学习书法需要从临习古代名家碑帖开始,但是古代书法经典浩如烟海,让人眼花缭乱。

一本新帖没临几天,就忙着换帖。今天写颜,明天学柳,临无定格。特别在某帖临习数日总是临不像的时候,总想换帖试试。选帖时要慎重,一旦选定就应专心致志,不轻易更换。如果今天临颜,明天临赵,后天又临褚,结果谁也没学到,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

有许多书法爱好者就是这样见异思迁,不断变换自己临摹师法的对象,朝秦暮楚般不断地变换自己学习的书体和效仿的书风,时而楷行,时而篆隶,既想临帖,又想学碑。

尽管他们也用心临习碑帖,花了许多时间,但是总是进步缓慢,写不成样子。他们的书法就像是一座永远也建不起来的房子,因为他们刚建好框架,马上又把它拆除,另起炉灶再去重建,就这样不断重复。所以,“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是学习书法的大忌。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习书者在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书体及其名家碑帖之后,要从一而终,而是说自己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心无旁骛,专心临习。到底多长时间呢? 一般起码要两三年。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过,学习书法并不难,就是选取一个古代名家临之,两三年自可名家。这话说得夸张了点,实际上赵孟頫早年曾反复临习智永《真草千字文》,一写就是20年,达到了与之俱化的境界。

42岁时,他重题自书《千字文》时说:“仆廿年写《千文》以百数”;中年以后,他开始专攻 “二王”,像《兰亭序》、《黄庭经》、《洛神赋》等书帖,他不厌其烦,数百遍地临习。由于反复临习,对名家作品已烂熟于心,据说他可以背临13位古代名家的作品,这等功力现在的人还有吗?

要知道篆、隶、楷、行、草等不同书体,都有各不相同的结字规则和笔法系统,行笔时速度和节奏也各不相同,要熟练地掌握一种书体并非易事。

就是王羲之也明白自己的草书没有东汉时的“草圣”张芝写得好,因为自己在草书上下的功夫不够,比起张芝,要“愧于精熟”

学习书法也常讲“转益多师”“遍临百家”,只是习书者要知道,这种广博必须建立在专攻的基础之上。在现实中我们可经常见到,一些人一辈子就是专攻一两个古代名家书体,最后终成名家,而那些时常变换取法对象和书体的人,则一事无成。

所以,习书者必须首先确立“主体”,即在临习一家一派的经典中,长期浸润, 建筑起自己书法的主体风格,然后再去学习别家别派,甚至是别种书体,在原有的主体框架上进行“装修”,最后让它变得富丽堂皇,自成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