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桐桐是個愛拖延的小姑娘,媽媽每天最發愁的事,就是叫她起床上學,每喊一次她就翻一次身。就算把她拉起來,也會順勢倒向一邊躺下繼續睡。即使被媽媽強迫著起床了,洗臉刷牙也都是閉著眼睛。媽媽和老師商量,如果桐桐再遲到就嚴厲的批評她。桐桐又遲到兩次,被老師嚴厲批評後覺得很苦惱,讓媽媽監督自己:“媽媽,明天提前半小時叫我,我一定要準時到學校。”

媽媽心中竊喜,以為從此以後就解決了拖延的問題,可是第二天起床,桐桐依然賴在床上。當媽媽提醒她上次被老師嚴厲批評的後果時,她才用手撐開眼睛開始洗刷,雖然早起了半小時,因為做事效率太低,依然在上課鈴響後才趕到學校。

對於父母來說,很多孩子就像一隻小“拖拉機”:起床拖拉、洗漱拖拉、寫作業拖拉,有拖延習慣的孩子做事效率很低,面對孩子的拖延問題,父母也很無奈。怎樣能有效地介入孩子的拖延問題,幫他戰勝拖延症呢?

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一、瞭解拖拉磨蹭的原因

孩子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產生的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有天生的性格、後天的做事習慣、受身邊的人影響,還有的是不知道怎麼有效的做事,當然也有故意拖延。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先了解問題的根源。

  • 大腦設置了“拖延程序”

大腦邊緣系統,主要負責與生俱來的反應和強烈的情感;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的思考和規劃。大腦邊緣系統遵循本能,一直很活躍隨時能行動,傾向於選擇輕鬆的方式,追求暫時的愉悅感。而前額葉皮層充滿理性,但是行動遲緩,做選擇需要花費時間。

充滿理性又行動遲緩的前額皮質層,很容易輸給遵循本能的大腦邊緣系統。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但並非一成不變,通過努力和鍛鍊就可以打破兩者的力量平衡。

  • 家長的教養方式

孩子早期的能力和習慣,是通過模仿學習家長形成的,家長的一些壞習慣很容易複製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長邊看電視邊吃飯,孩子吃飯的時間也會拖得比較久。如果家長跟孩子說好的時間隨意改變,孩子也很難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

還有的家長心中有一個趨於完美的標準,也會導致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考慮客觀事實,主觀判定孩子應當怎樣,比如說“怎樣寫作業還用教嗎?這是他本來就該會的。”

家長要想解決孩子的拖延磨蹭問題,首先要解決自身習慣問題,如果自己沒有起到榜樣作用,掌握再多的方法都很難幫孩子解決拖延問題。

  • 孩子的性格原因

老虎型性格的孩子比較強勢,在做事情的時候,如果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被接受,就會故意不配合用消極的方式對抗,最終導致事情拖延。

孔雀型性格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沒有客觀認識,自我約束力差,對自己幾乎沒有要求,所以做事情時很難持續。造成孔雀型性格的孩子磨蹭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對自己沒有要求,缺乏自控力。

貓頭鷹型性格的孩子自我期待過高,對自己的期待往往高於真正實力,這樣一來,孩子做事情都會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怕自己做不好,這種“害怕”的心理就會導致拖延行為。

綿陽型性格的孩子缺乏自我意識,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做事情處於被動狀態,如果有人監督就可以按時完成,如果沒人監督就會發呆或者無所事事,缺乏自我意識就是孩子磨蹭的根本原因。

孩子拖延磨蹭,父母採取吼叫、嘮叨、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效果往往都是背道而馳。從根源上解決拖延的問題,就是把孩子放在一個很好的軌道上,讓孩子高效的學習做事。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培養孩子科學的時間管理能力。

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二、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形成過程

0到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探索世界,因為語言能力還不足夠,也不能夠理解抽象的事物,所以和他們講時間管理還太早。父母經常說的今天、明天、後天和幾點鐘這些和時間有關的信息,會讓孩子形成初始的時間概念。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模仿,父母要儘量不要把自己拖拉磨蹭的壞習慣帶給孩子。

3到6歲: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受集體規則的影響,每天的時間都比較規律,比如說7點起床,8點上課,12點吃飯,下午1點午休……,孩子雖然不能理解時間的概念,但集體生活讓他養成了很多關於時間的習慣。家長可以通過立規矩讓這個階段的孩子,養成好的作息習慣和按時做事的習慣,習慣的建立推動時間管理能力的形成。

7到8歲:孩子進入小學後,學習任務增多,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要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還要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學著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孩子用分配時間的方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意味著孩子時間管理能力開始形成。家長要輔助孩子掌握合理分配時間的方法,為形成時間管理能力做好基礎。

9到10歲:三年級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很多孩子有了學習的目標感,不只是為了父母的要求而學習,目標感的出現也讓孩子有了做長期規劃和短期規劃的需求。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需求,輔助孩子做好規劃,支持孩子自我獨立的需要。最終,孩子才能形成自主管理時間的規劃。

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三、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越早的讓孩子感知時間,就能越早建立起正確的時間觀念。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存在,理解時間是有限的,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的事和時間之間真實的關係,進而讓孩子意識到時間是需要靠自己合理分配來管理的。

第一步、讓時間變得具體可感

孩子早期是通過眼睛和觸摸來認識和了解身邊的事物,他們的思維是形象、具體的,只能掌握代表實際的東西,教孩子理解“桌子”“椅子”就比理解“傢俱”要容易,孩子的腦海裡充滿的是生動可感的東西,時間對於他們來說太抽象了。

1、在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到時間

父母如果有心,生活中有很多機會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時間,比如說帶孩子買牛奶,告訴孩子過了保質期的食物不能食用;去銀行辦事,告訴孩子過了時間就關門了;和孩子出門,告訴孩子同一段路走路需要多長時間,騎車、開車需要多長時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深刻理解時間是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的第一步。

2、準確的語言讓孩子理解時間

家長要使用比較明確的時間語言,讓孩子能準確理解時間信息。很多父母催促孩子會說:“快點,快點,馬上就遲到了。”這樣模稜兩可的語言,孩子不僅接收不到準確的時間信息,還會增加疑惑“馬上遲到,到底多久才會遲到?”

如果家長用準確的時間語言和孩子溝通,就能更好的幫孩子理解自身和時間的關係,感知時間的存在從而建立正確時間觀念,比如說“現在離上課還有30分鐘,如果3分鐘內我們不出發就會遲到。”

3、“時間軸”讓孩子重新認識時間

想讓孩子重新完全理解自己和時間之間的關係,時間軸可以清晰呈現出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幫助孩子理解生活和時間的關係。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制作,讓孩子明白他每天做的事都是有規律的分佈在各個時間點上。

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第二步,對孩子的時間進行分類管理

根據孩子每天時間的利用情況,可以把一天中需要管理的時間分為:固定時間點時間、固定時間段時間和自由時間三種。

固定時間點時間,就是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點做某件事,比如說早上起床的時間,晚上睡覺的時間,週一到週五的早飯時間等,在固定時間點做的事都是固定不變的,這類事項叫做習慣性事項。

習慣性事項的管理上,需要孩子養成規律,習慣成自然。因為孩子還沒有很強的自律能力,父母要起主導作用:根據上課時間和合理睡眠的規律,與孩子協商出符合作息安排的時間表,讓孩子按照內容行事,堅持下去養成規律。

固定時間段時間,是孩子每天完成某個事項需要用的時間段,比如說孩子寫作業需要1個小時,不管他7點開始還是8點開始用的時間都是1個小時。在固定時間段做的事都是需要完成的任務,叫做任務性事項。

任務性事項需要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最容易出現問題,比如說寫作業。要讓孩子高效完成任務,首先就是要把任務細分,先做重要而且有難度的任務,接下來做重要沒有難度的任務,最後做不重要也沒有難度的任務,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不知道從哪開始導致磨蹭。而且難度越來越簡單,增強孩子的自信。

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時,可以用沙漏來計時,把任務分為若干個沙漏時間段,每隔一段就休息5分鐘,這樣勞逸結合可以保持大腦的高效運轉,提高效率。

自由時間,除了上面兩項剩下的都是孩子的自由時間,孩子自行安排這些時間,他可以自主安排看動畫片、讀課外書、踢足球等。

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時間,把自由時間設置在任務事項之後,能激勵孩子更快的完成任務,而且在這個時間段給孩子主權,家長不要安排。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還能培養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第三步,“沙漏法”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讓孩子提高做事效率的關鍵,就是讓孩子保持專注,在一段時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才能高效。

比如說進行寫作業這項任務時,在環境方面,要避免生活中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干擾因素,在視覺上營造整潔的生活環境,桌面上只放要做的書籍,在聽覺上避免嘈雜保持安靜,防止孩子分心。

“沙漏法”提高孩子的效率:小學生的注意力在20分鐘到25分鐘之間,很難做到持續專注。在孩子進行一項任務時,可以使用20分鐘的固定時間沙漏給孩子計時,在固定時間裡孩子專注完成任務,沙漏停止後無論是否完成任務都停下來休息5分鐘,休息結束後開始新一輪計時。每隔20分鐘休息5分鐘,勞逸結合可以讓大腦保持高效運轉狀態,提升孩子的做事效率。

沙漏用有形的物體來表現時間流逝的過程,孩子更容易理解、體會到時間的存在。休息的時候用冥想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冥想可以提高大腦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這個過程將大腦放空,做到了完全專注,既得到休息也提升了專注力。

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第四步,“時間規劃”讓孩子學會合理分配時間

詢問孩子有什麼目標,引導孩子思考實現這個目標,要做到哪些事情,再根據列出的事情,合理分配時間去完成。當事情都完成時,目標就實現了,然後再次設定目標、列出事項、分配時間、實現目標,不斷的良性循環,孩子就能不斷超越。能夠利用好未知時間的孩子,也會比其他孩子優秀。

小斌是一位三年級的孩子,學習成就處於倒數,他的目標是一年內的目標是要把成績提升到第一名。但是,根據小斌的情況一年內進步40名很難,父母鼓勵了孩子的信心,根據小斌的實際情況調整了一個切合實際的時間:三年內進步40名,成為班級第一名。

第一年的目標是打好基礎,把以前落下的知識補回來,年底成績保持在20到25名之間。可以讓孩子計算下這個排名段的同學實際成績是怎樣的,算出每門功課之間的差距,每天不學太多,但一定要學紮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年的目標是快速提升,進入班級前5名。和第一年一樣,瞭解和前5名同學的差距,提升自己的短板。在學習上,把時間多用在還沒有熟練掌握的知識上。

第三年目標是衝刺,成為班級第一名。瞭解第一名同學在全年級的排名,把目標設的比他還要高,學習的重點在於抓細節和查漏補缺。

在孩子的時間規劃中,時間是為了最終的目標服務的,先設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再根據自身和目標的差距合理分配時間。讓孩子學習時間規劃的目的是養成循序漸進的心態,避免做事好高騖遠。任何長期目標的實現,都是從短期目標開始。

孩子拖延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5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第五步,“角色棋盤法”讓孩子自主管理時間

時間管理能力是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家長在培養孩子形成時間管理能力的過程中,起到“教練”的作用。但是,最終要養成的是孩子自己管理時間的習慣。“角色棋盤法”讓孩子清楚家庭成員的責任,分清界限告別對家長的依賴。

首先,給孩子講解象棋的原理和每個角色的功能和作用,告訴孩子每個角色都是固定的,只有每顆棋都發揮出它該有的作用,才能取得最終結果的勝利。

然後,通過對棋盤的認識讓孩子思考,如果把班級看做一盤棋,老師和的同學都擔當著什麼責任,在現實生活中都各自承擔著什麼責任,家長進行啟發性引導。

最後,詢問孩子,在家庭中每個人的責任是什麼,讓孩子把家庭成員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寫下來。告訴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的工作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孩子的職責和需要做的事,父母也不能替他做或者幫他做。

全家一起參與討論各自的職責,讓孩子進行梳理出來每個人的具體責任,並製作成表格貼在顯眼的地方。一是用來提醒父母不要越界過多的干涉孩子,也警示孩子自己的職責是什麼,二是當有人沒有承擔自己的職責時,其他人可以通過表格進行提醒。

結語:父母要理智面對孩子的拖延問題,養育孩子也不是一件爭奪輸贏的事,想辦法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 看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