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三國人物君主之死——劉備的死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落魄的皇族(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這是劉備自詡的)。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隨著東漢王朝的動亂,劉備在亂世也要有一番作為。但由於人才有限、實力不足,劉備顛沛流離,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直到他人生46歲的時候,劉備與諸葛亮邂逅,請其出山,劉備的事業逐漸有了起色。之後,赤壁之戰時,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劉璋的益州、奪取漢中,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成為三足鼎立之勢。但要說起劉備之死,還有從一場戰爭說起,那就是夷陵之戰

談三國人物君主之死——劉備的死

夷陵之戰,起因是因為蜀將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劉備盛怒之下,不顧勸阻,於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東吳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那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

待到劉備將部隊連營駐紮,兵力分散而士氣沮喪的時候,陸遜採用火燒連營的計策,大破蜀軍,劉備幾乎是全軍覆滅,差一點被陸遜擒獲,直到逃到白帝城才算安全。在白帝城的劉備,經過幾次大敗自然無臉去成都的群臣,也防止東吳的入侵,劉備就沒有回去成都,而留駐白帝城。

而這次大敗,不久蜀國元氣大傷,而且劉備也是病體加重了,根據劉備遺詔記載:“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顯然劉備由痢疾而引發的病症,但由於年事已高,加之夷陵大敗帶巨大心理反應,劉備病變了越發沉重,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於是,不久於人世的劉備就準備在白帝城安排後事了。在公元223年春二月,召丞相諸葛亮到永安(白帝城),囑託後之事。

談三國人物君主之死——劉備的死

當時,劉禪作為太子,並沒被招來,而奉命留守成都。顯然劉備託孤的過程,劉禪是被排除再在外,但這主要是為了保持朝局的安穩,需要劉禪駐守成都。但劉備兵敗夷陵,卻引發了蜀國的短暫動盪。其中就有漢嘉太守黃元反叛。他聽說劉備病重,怕劉備死被報復,於是舉兵造反燒臨邛城.。當時,諸葛亮去白帝城看望劉備,接受託孤,成都空虛,所以黃元會肆無忌憚。當時輔佐太子劉禪的楊洪,馬上向劉禪提出建議,讓其派遣太子的護衛親兵,差遣將軍陳曶、鄭綽討伐黃元。劉禪同意後,馬上掃平了黃元的叛亂,生擒黃元,一次叛變的風波就此結束了。

風波過後,劉備越發病重,於是在白帝城安排後事了。劉備病危之時,徵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我們這段記載,顯然表達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深情,他將蜀國的日後交給了諸葛亮,讓他輔佐太子劉禪。但其中最令後人爭議的就是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我們通常認為劉備有諸葛亮取劉禪代之,自立為帝的感覺。特別是《三國演義》中則將“君可自取”改為“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更加重這種意味。可當我們仔細品味那句“君可自取”,顯然令諸葛亮自立為帝的想法,無非是我們的猜測,是為了打造劉備的賢君形象,樹立他與諸葛亮良好君臣關係典範,滿足讀書人的“意淫”的想法。因為在古代帝制社會,家天下的世襲傳承是基礎,沒有哪一個帝王不想把自己的江山交給自己的子孫,卻交給外人。自秦始皇稱皇帝后,基本是家天下的傳承,而所謂“禪讓”,無非都是被權臣脅迫下臺的,根本沒有自願交出帝位與臣下的例子。劉備作為古代君王,自然超不出這個範疇,劉家江山自然是給留給他的兒子。

談三國人物君主之死——劉備的死

此外,假設就如同演義所說,劉備真心有心讓諸葛亮取代劉禪為帝,諸葛亮也不敢當。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他在道德方面嚴於律己,自然不願做所謂“僭越”之事。而且,當時劉備託孤是當著群臣面一起說的,那就是等於當眾宣佈。日後,諸葛亮每做一件事,特別是統領蜀國朝政,自然會令別人懷疑諸葛亮要時刻取而代之,引人非議。而劉禪也給日日夜夜戰戰兢兢,對諸葛亮倍加猜疑,處處設防,因為諸葛亮能隨時取而代之,也就不會有後來輕鬆說出那句“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而諸葛亮在治理蜀國,南征北伐的軍事行動,也不會沒有任何牽絆。

所以,劉備這句“君可自取”,不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代之,而給讓諸葛亮擁有廢立帝王的權力,因為劉備還有劉永、劉理兩個皇子,一旦劉禪不具備合格君王的條件,就讓諸葛亮自己決定,諸葛亮可以自行其。因為之後,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詔書,一道是給劉禪的,要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詔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兩道詔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顯然劉備要諸葛亮做伊尹、霍光,而不是王莽。但能給臣下廢立之權,表明劉備已經對諸葛亮十分信任了,在2000年的帝制時代,也可以說石破驚天的。足見,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不尋常。而當劉備說出“君可自取”,諸葛亮顯然是激動了,所以哭說出了:“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談三國人物君主之死——劉備的死

但劉備如此託孤諸葛亮,還是引來褒貶不一的評論。《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備託孤之舉大加讚揚,認為劉備與諸葛亮是古往今來君臣和諧關係的最高典範。但也有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託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詭”就是詭詐”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託孤之謂也,這不是託孤該說的話。孫盛說,託孤時該說什麼話呢?應該坦誠。而且孫盛說,託孤的關鍵在於選準了人,你託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著說什麼;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禪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閒言碎語。這是孫盛的觀點。之後歷朝歷代都是或褒或貶,說法不一樣。但通過劉備與諸葛亮共事長達16年的時間,劉備對諸葛亮應該是信任,他知道他死後蜀國這份重擔只有諸葛亮能承擔,所以才會舉國託孤於諸葛亮。

談三國人物君主之死——劉備的死

當然,劉備白帝城託孤,不僅僅是託孤諸葛亮一個人,他還是組織安排的,那就是讓李嚴做諸葛亮的副手,統領蜀國的軍事。據記載是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安排李嚴做副手顯然安撫蜀國人,搞得政治平衡。李嚴是劉璋舊部,又屬於東州集團的,而能力出眾,提拔李嚴自然起到安穩蜀人人心的目的。

安排完託孤的事項,劉備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死之前,劉備還是不放心劉禪,又了一道遺詔詔叮囑劉禪。具體內容為“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我們劉備這道詔書不僅僅要劉禪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做一個好皇帝,而要求劉禪積極學習歷史、韜略、法等書籍,提高自己的見識,掌握帝王之術,希望其能夠掌控朝政。劉叮囑完劉禪之後,又讓劉永等人,當場拜諸葛亮為相父,與劉禪一起尊敬諸葛亮,一起共事。最後,劉備才能放心地閉上眼睛,於公元223年四月死於永安宮,一代英雄就此離開了人間。

劉備之死,標準蜀漢政權進入的劉禪時代,也正是劉備託孤諸葛亮才有會劉禪繼位後,蜀漢的延續了40年的政權生命。而劉備死前的白帝城託孤的誠心,他與諸葛亮君臣之間魚水關係,依舊在史冊中閃耀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