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同裡是有名的江南古鎮,這裡小橋流水,粉牆黛瓦,令無數遊人流連忘返。如果把同裡古鎮比作一個人,那麼,水是血脈,街是骨骼,橋是經絡,而同里人則是風骨。同裡的風骨與人們印象中的江南小鎮不一樣,他溫文爾雅從不顯山露水。可就在這吳儂軟語間,卻隱藏著以熱血和生命換來民族尊嚴的氣節與豪邁。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之際,同裡的風骨從來沒有遲到,更不用說缺席了。


涉外商標案——業主小吏舌戰洋公司


1929年1月中旬的一天,同裡鎮上的大同公司老闆在家養病,忽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直接問老闆:你們公司的商標在哪裡,快讓我看看!經介紹此人是同裡市行政局的公職人員,受吳江縣的縣長的命令,來了解大同公司經營的蠟燭在哪裡生產,所用的商標是否仿冒別人。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同里民居

原來,美商美孚洋行認為吳江同裡大同公司銷售的“鵬牌”蠟燭與其洋行銷售的“鷹牌”蠟燭圖案相似,通過美國駐滬總領事狀告大同公司故意侵害其商標權,妨礙其在中國的銷售,並提出索賠要求。一個星期前,民國政府外交部蘇州交涉公署給吳江縣政府發出訓令,要求吳江縣長吳邦珍迅速查明仿造商標一事,並要求大同公司停止侵權,不再使用“鵬牌”商標。


大同公司的老闆被這突如其來的洋官司搞得一頭霧水,他答應過段時間待身體好轉馬上答覆。但蘇州交涉公署懾於民國政府與美國的“友好”關係,訓斥吳江與同裡當局拖延怠慢。雖然相對實力雄厚的美孚洋行而言,大同公司是小本經營的商家。然而面對官方的壓力和外國大企業的控告,大同公司據理力爭。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鷹牌商標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美孚洋行舊影

大同公司認為,自己生產的蠟燭僅在本地銷售,而當地百姓對美孚洋行的“鷹牌”蠟燭並不瞭解,“鵬牌”不需要藉助“鷹牌”的品牌擴大銷售。更為重要的是,鵬牌商標 “絕無摹仿”鷹牌商標,有三點顯著不同。其一,鵬牌商標鵬的頭是向左的,鳥的足是懸在空中的,位置在籤條的中間,而鷹牌商標鷹的頭是向右的,鷹的足踏在樹枝上,位置在籤條上端;其二,鵬牌商標的大字是藍底空白字,位置在籤條的上端,而鷹牌商標的大字是紅底黑邊緣字,位置在籤條的中間;其三,鵬牌商標中的英文名為“大同公司”字樣,形狀是心形,而鷹牌商標中的英文名為“美孚行”字樣,形狀為圓形。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外交部蘇州交涉公署訓令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同裡市行政局呈文

同裡市行政局局長薛鳳昌經過認真研究比對,認為大同公司的辯解完全符合事實,認定美孚洋行指責大同公司“矯飾摹仿”其商標一事與實際情況不符。在3月9日給縣政府的覆函中,薛鳳昌大聲疾呼:“現在訓政時期,實行提倡民生主義,似不宜遇事摧折,庶國貨萌芽賴以保存……諮照駐美總領事,切實抗議,以維國貨而保商業。” 薛鳳昌的呈文事實清楚,批駁有力,縣長吳邦珍在呈文上籤發同意“據理轉呈”的批示。最終,蘇州交涉公署將調查結果告知美國駐滬總領事,此案不了了之。大同公司和同裡市行政局不崇洋媚外,有理有節。這種凜然正氣和民族氣節對於當今保護知識產權、解決國際貿易爭端仍有啟迪。


拒開日語課——愛國校長絕食明志


如果說涉外商標案中,作為同裡市行政局長的薛鳳昌是配角,那麼本則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了。薛鳳昌1876年生於吳江同裡,因受“戊戌變法”影響,離開科舉仕途,致力於新思想的傳播,走上了教育救國之路。1912年與費伯壎等創辦籌辦江震高等學堂(後改為吳江縣立中學),並任第一任校長。其辦學以德智為先,強國為重。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薛鳳昌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薛鳳昌著《文體論》


1937年,吳江淪陷,在此期間不少學校停辦。1942年秋,薛鳳昌與侄子薛天遊,邀集多位教育界人士回到家鄉同裡,共同創辦私立同文中學,並被推舉為校長。同文中學校風樸實,提倡民族氣節,一年後學校聲譽鵲起,附近慕名求學者不少。然而正當學校教育事業蒸蒸日上之時,日本人找上門來。他們要薛校長接受兩個條件:改“私立”為“公立”,接受日偽教育局管轄;立即停授英語,改授日語,並由日方派日籍教員來校任教。


薛鳳昌曾對他女兒說過:“日語只不過竊取漢字的偏旁湊合而成,是下等文字,我決不開下等人的下等文字課”。當然,“下等人”“下等文字”只是激憤之語,薛鳳昌不是文化保守主義者,他早年就到日本留過學,在日本軍隊侵略中國之時,發出這樣的激憤之語自可理解,在激憤背後我們也能體味到他那種對本土文化的真情和堅守。所以同文中學開辦時,薛鳳昌為抵制推行奴化教育,拒用偽教育局指定課本,採用的是抗戰前開明書局出版的課本。至於開設日語課,更是想都沒有想過。薛鳳昌對日本人提的這兩個條件一概拒絕。此後,日偽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到同文中學,要薛鳳昌答應這兩個條件,但都被他嚴詞拒絕。這樣的局面堅持了一年多。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1943年12月中旬,幾個日本便衣突然闖入薛鳳昌家中,他們將一黑色口袋罩在薛鳳昌頭上,用手銬銬住他的雙手,並在書房內翻箱倒櫃,擄走一些書籍和信函。他們以薛鳳昌與抗日武裝有聯繫為由,將他逮捕送到吳江縣城松陵的日本憲兵隊。但是即使遭受嚴刑拷打和狼狗撕咬,薛鳳昌也沒有回答日本憲兵的提問,並以絕食對抗。一個多月後,日偽當局派人通知薛鳳昌的家屬前去收屍,其子薛思明將薛鳳昌遺體運到同文中學校內,借校舍進行奠殮。全校師生均痛哭哀傷,許多學生邊流淚邊說:“老校長的民族氣節,我們永世難忘!”


豎立國恥碑——女校姊妹咬指血書


退思園是江南有名的私家園林,退思園第二代主人任傳薪認為興辦學校是中國富強的必經之路,而女子教育尤為迫切。1906年,任傳薪在園內興辦了麗則女學。創辦之初,園內的退思草堂是一年級教室,桂花廳為五、六年級教室,師生的宿舍就設在“坐春望月樓”裡,後來的師範班開在“歲寒居”。麗則女學借鑑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並延聘名師來校任教,學校聲名鵲起,“遠方童女也擔簦負笈而來”。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圖片依次為麗則女學教室,退思園鬧紅一舸,麗則女學


1915年5月,袁世凱賣國求榮,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在簽訂條約的5月9日,在北京求學的麗則女學畢業生將這一消息電傳母校。以師範班班主席殷同薇為首的140名師生,在陳家牌樓一大廳內召開“誓死反對二十一條“大會。殷同薇在一席義憤填膺的演說後,咬破手指,以指代筆,在白手絹上寫下“誓雪國恥”四個大字以示抗議。在場師生一個個咬破手指,寫下了“臥薪嚐膽”“洗雪國恥”等血書。大會決定自籌款項為“國恥紀念日”勒石植碑,並上街遊行,抑制日貨,宣傳愛國。愛國行動在遠離大都市的同裡鎮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退思園雪景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雪恥亭

半個月後, 一塊高175釐米,寬40.5釐米,厚16.5釐米,頂端呈“八”形的石碑在麗則女學教學樓之北矗立起來。似一把利劍立於大地,劍鋒向上,直刺蒼穹,碑身正面豎刻三列字,分別為“民國四年”“五月九日國恥紀念之碑”“麗則女學同人泐石”。反面為碑文,由在校的著名國學家錢基博先生撰寫,著名書法家、秋瑾烈士的摯友吳芝瑛手書。碑文記載了麗則女學全體師生反對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二十一條”,期待祖國強盛,準備以一己之力報效國家。


碑文正文四百來字。“夫知恥近勇,君子以為難,況弱女子乎?嗚呼!可以風矣。”接著碑文記述土耳其皇妹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用自己的方式救國救難,最後以身殉國。又說:”往者斯巴達婦人逢戰爭時,輒以盾與愛兒,曰:‘以此屍敵而歸,否則屍汝而歸。’嗚呼!此斯巴達之所以地方不逾百里,而兵無敵於天下者也。”碑文最後呼籲:“唯諸姑姊妹實圖利之。”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五九國恥碑


1938年日軍佔領同裡,為了不讓紀念碑遭到日軍毀壞,愛國師生冒險將石碑深埋在校園。新中國成立後,麗則女學改名為同裡中心小學。1980年,同裡小學的師生在整修校園中,意外發現此碑。1982年,國恥碑在原址重豎,見證了60多年前女校師生的愛國情懷。


交涉傳教士

國學大師抗議暴行


1946年12月24日,北平發生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強姦北平大學女學生沈崇的暴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學生相繼罷課和遊行示威,抗議美軍暴行,要求美軍撤出中國。這個時候,遷居在蘇州的一個同里人得知此消息十分氣憤,並決定向美國人當面提出嚴正抗議。這個人就是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金松岑,其與曾樸共同撰寫的政治小說《孽海花》,展現了清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天放樓 ,金松岑在此創辦同裡自治學社


金松岑(1873-1947),甲午戰爭後與陳去病在同裡組織“雪恥學會”,意圖維新救國雪恥,宣傳革命思想。1903年應蔡元培之邀赴滬參加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擔任愛國學社庶務,與章太炎、鄒容成為莫逆之交。《蘇報》案發,章太炎、鄒容入獄。金松岑不顧個人安危,聘請律師多方營救,並設法為獄中好友傳遞書信、物件。日偽佔領期間,金松岑因年邁未能撤退到後方。他頂住日偽高官的金錢引誘與威脅,即使偽省長出面也堅持不就,既不做官,也不任教。


金松岑得悉美國教會創辦的東吳大學的第三任校長美國人文乃史就住在蘇州,遂決定第二天就去找文乃史嚴正交涉。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東吳大學校門


第二天正好是1947年的元旦,金松岑一早就拄著柺杖來到文乃史府邸,對懂中文的文乃史責問道:“你知道嗎?美國軍隊裡的人,在我們中國北平強姦我們大學裡的女學生,做盡壞事,喪盡天良。我希望你聯合在華美國神職人員致函美國政府,將我們中國人的意見帶過去,我們中國人強烈抗議!要求美國人從我們領土上撤走軍隊及一切機構!”


文乃史用英語問陪同人:“Who is he?(他是誰)”陪同者不知如何回答:“He is…(他是…… ” “ Is he a soldier or a tai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他是正義之士,還是共產黨的尾巴)”文乃史問。“ First ,first,first!(第一種,第一種,第一種)”陪同者忙重複三遍。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金松岑紀念館


文乃史輕描淡寫地用中文回答金松岑:“這是我們美國的年輕人乾的。”金松岑毫不相讓:“你們美國的年輕人代表你們美國人的形象,你們美國軍隊和機構理應從中國撤去!”


在向美國人表達了憤怒和要求後,年邁的金松岑生病臥床了,10天后,不治而亡。臨死前,他還想把呼聲和要求寫下來,但他終究不從心,帶著內心壓抑和遺憾走了。但他的學生如柳亞子、楊天驥、潘光旦、金國寶、嚴寶禮、費孝通、王紹鏊、範煙橋等,繼承了他的學識和氣節,並將其發揚和光大。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同裡三橋


徜徉在同裡古鎮,感受到的不僅是風雅,更多的是風骨。同裡風骨舉頭是一面面封火牆神聖凜然,低頭是一段段石駁岸堅忍不拔。同裡風骨烙印在一冊冊線裝古籍裡,承載滄桑藏而不露,流淌在一代代同里人的血脈裡,歷久彌新亙古綿長。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同裡往事:吳儂軟語掩不住的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